【元曲欣賞】序言

作者:歲寒
font print 人氣: 433
【字號】    
   標籤: tags:

一顆明珠土內埋,一埋將近八百載。

作為一種文體,元曲不單是元代的最佳文學,而且與唐詩、宋詞鼎足而立,像唐詩、宋詞一樣輝耀於中國詩壇。

元曲為什麼沉默了七、八百年,直到近代才開始受到重視呢?迄今為止,人們所能找到的理由是,元曲「出身低賤」,歷來的文人雅士大多不願染手。元曲不像詩那樣與古代民歌分了家,也不像詞那樣與宋代曲子詞樂譜脫了節,它始終主要是通過戲劇這一藝術形式來發展和流傳的。這是它幸運的地方,同時也是它的不幸之處。

幸運的是,它的音樂內涵得到了更好的保留;不幸的是,它沒有像詩那樣被樂府詩官採集、編輯而冠以「詩經」的雅名,也沒有像詞那樣受到文人的重視和改造,從戲劇的舞台上走入文人的沙龍,以致七、八百年來落個明珠投暗的結局。

與唐詩、宋詞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元曲有著濃厚的生活氣息,語言活潑生動,表現手法豐富多采,而且傳遞出的「音樂之美」似乎更勝一籌。因此讀過唐詩、宋詞的讀者初讀元曲時往往感到新鮮,常常破顏一笑,甚至捧腹不止。

詩歌是神的語言,元曲也是詩歌的一種。詩無達詁,這個原則也同樣適用於元曲。因此我們對於元曲的處理方法也和【唐詩欣賞】序言中所說的相同,首先讓讀者明白原曲的字面意義,然後選擇一個最能體現作者性格、藝術風格以及心靈和語言的美好本性的角度,來闡發該曲的內涵,使讀者的心靈能沐浴在美好人性的陽光裡。@*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元曲領域,最有趣的作家組合莫過於「酸甜樂府」。一個喜食酸而號酸齋,一個好甜食而號甜齋,恰巧又都擅長散曲創作,因而後人習慣將二人合稱。多姿多彩的元曲,就這樣增添了幾分酸酸甜甜的奇妙滋味。
  • 古人常用飲食味道評論文學作品,那麼元曲屬於哪一種味道呢?《錄鬼簿》將其比作「蛤蜊味」,形容元曲輕靈活潑、自然不造作的風格。《曲論》則概括為「蒜酪味」,一股辛辣刺鼻而又香甜醇厚的混合風味,瞬間撲面而來。
  • 元曲界有一句名言:「樂府之有喬、張,猶詩家之有李、杜。」[1]說的是元代後期兩位以散曲留芳後世的大作家,「喬」即喬吉,「張」便是張可久了。
  • 元代文人,不乏風流倜儻、博學多才之輩,喬吉卻是難得的「才貌雙全」的翩翩才俊。《錄鬼簿》中讚他「美容儀,能詞章」。而翻遍整部書,幾乎再無人因顏值得到類似的評價。
  • 元曲四大家關、馬、白、鄭,其中鄭光祖是後起之秀,唯一一位元雜劇後期的代表作家。元曲的發展,也有個自盛而衰的過程,總體上來說,元朝初期的作家成就要高於後期,因此四大家的人選也多集中在早期文人。不過鄭光祖一點不比前輩遜色,幾乎要搶了元人之最關漢卿的地位。
  • 元代文人,除少數名臣作過散曲外,大抵是布衣、府吏之類。而元初有位文人,自是名門貴公子,更有在朝堂平步青雲的捷徑。然而就是這麼一位名流,卻自甘「沉淪」,終生不入仕途,還投身秦樓楚館,陶醉詩酒風月。不過元代文壇有幸,他留下了大量詞曲和傳世雜劇,最終名列元曲四大家。
  • 三國風雲,百年紛爭,是後世津津樂道的話題。它可入詩,吟唱那「出師未捷身先死」的慷慨悲歌;它可入詞,彈奏那「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曠達情懷。它既是明辨博雅的《三國志》,躋身中華二十四正史;它也是盪氣迴腸的《三國演義》,成就明清小說的傳世奇書。
  • 俗語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在文學藝術領域,要想評選出個名次或是第一人,都是極為困難的事情。比如元曲四大家的甄選,在歷史上就爭議頗多。不過對於誰是元曲作家中的魁首,大抵無異議,此人正是譽滿天下的關漢卿。
  • 關於馬致遠的評贊,最詩意的一段是:「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這是元末雜劇家賈仲明為他作的輓詞,馬致遠的兩大美稱——馬神仙、曲狀元都是出自這首詞,足見影響力之大。
  • 如果馬致遠僅以清麗典雅的散曲,就成為元曲第一人,恐怕不能令人信服。他在元曲的雜劇領域,同樣取得了顯著成就。據史料記載,馬致遠共創作雜劇十五種,傳世七種。這些戲曲,也有鮮明的馬氏風格,成為後人學習的範本、評讚的經典。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