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謩與獨孤丈

太平 整理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6日訊】李謩是開元年間唐教坊首席笛手。李謩有一次在瓜洲吹笛。當時江上舟船很多,人聲喧鬧。當李謩吹出第一聲笛音,喧鬧的人聲立即停下來。待到吹奏數節後,靜謐的江面上似有微風颯颯拂來。稍頃,滿江的舟子、賈客,都發出欷歔之聲,哀、嘆、悲、怨溢於言表。當時人們都說李謩吹笛,天下第一。

有一次他與幾位客人,在明月高懸的夜晚,登一小舟,泛江漫遊,吹笛觀景賞月。笛聲曠遠清亮、宛轉飄逸。忽然岸上有人招呼,請求登舟同遊。李謩他們停舟岸邊,這人上船後,請求李謩借笛讓他吹一支曲子。這個人吹奏的笛聲精妙無比,可讓山石破裂,李謩平生從未聽到過。初時,吹入散序、中序,笛聲已非同凡響。待到進入第三大段–入破時,只見吹笛人呼吸盤旋回轉,指法粉碎如雨敲窗。再聽笛聲猶如千軍萬馬撕殺奔吼,又如雨打沙灘噼羅有聲。遊賞結束,這位客人離船而去,從此不知下落。

還有一次,李謩因故請假去越州。到了越州後,當地的達官名士或設公宴、或設私宴請他,為的是能親耳聆聽到他吹奏的笛聲。當時,正逢越州新有十幾位生員考中了進士。這些人家中都有些產業,於是湊集二千文錢準備在鏡湖遊船上聚會飲酒同樂,邀請李謩上船吹笛,以飽耳福。因為錢多人少,又相約每人可帶一位客人同來。

其中有一位參加聚會的人,已經到了晚上方才想起這件事,沒有功夫去請別人。就近請鄰居中的一個獨孤老頭。這位老頭兒,長久居住在這荒田野地裡,外面的人情事故一點也不懂得。數間茅舍只他一人居住,鄉里人都稱他為獨孤丈。第二天,這位進士帶著獨孤丈人一起到鏡湖聚會的地方赴宴。

酒宴開始後,只見湖水澄碧、波光蕩漾,芳草修林,景物非凡。李謩以手拂笛,立於船邊。在槳聲中,舟船漸移湖心。此時輕雲籠湖,微風拂浪,波瀾陡起。李謩捧笛吹奏,笛聲初發,風雲齊開,水明林秀,上下澄碧,仿佛如有鬼神之工使之如此!船上的賓客都贊嘆不已,紛紛說:“就是敬天的神樂也沒有這麼大的神力啊!”獨孤丈一言未發。與會的人都臉現不快。李謩也認為這個老丈輕視自己,也怨憤不語。過了好一會兒,才又靜思一曲吹奏出來。曲調更加絕妙異常,在座的賓客沒有人不驚駭讚賞的,唯有獨孤丈還是不出一言。請他同來的這位進士也深感羞愧,對座上的賓客解釋說:“獨孤老丈常年獨居山村,不與人來往,更是很少進城。對於音樂,他一點也不懂得,請大家不必介意。”四座的賓客同聲刺諷獨孤老丈,老丈依然不語,只是微微笑笑而已。

李謩問道:“這位老丈你一言不發,是你真的不懂音樂呢?還是一位高人?”獨孤丈才慢慢說道:“你怎麼就知道我不懂音樂呢?”四座客人見李謩變了臉色,都紛紛站起向李謩道歉,勸慰李謩。正在這時,獨孤丈人沉靜地說:“請你試吹一首《涼州》吧。”李謩傲慢地捧笛吹了一首《涼州》曲。曲終,獨孤丈人品評說:“李公的笛子果然吹得不錯。然而,你的笛聲摻揉進去夷狄樂曲,你是不是在龜茲有朋友啊!”李謩聽了後大吃一驚,站起身參拜獨孤丈人,說:“老丈乃是方外神奇之人,恕我李謩有眼不識。我的老師確實是龜茲人啊。”獨孤丈人又說:“《涼州》一曲,你吹到第十三疊誤入水調,你自己知道不?”李謩恭謹地回答道:“李謩愚鈍頑冥,實在不知。”獨孤丈人伸手取笛欲吹給李謩看看。李謩連忙更換一笛,用袖拂試後遞給獨孤丈人。獨孤丈人接過看看,說:“你這些笛子都不堪使用。使用它們的主人都是粗通吹笛的人。”於是又換了一隻笛子,說:“這只笛子吹到入破時也要破裂的,你不會捨不得吧。”李謩說:“不敢。”於是獨孤丈人捧笛吹起來。笛聲初發即響遏雲霄,四座震驚,李謩恭敬不安地立在那兒不敢動。吹到第十三疊,獨孤丈人停下來,向李謩講解他剛才吹的謬誤所在。李謩完全敬服連連拜謝。待到入破,笛子立即破裂了,不能再吹下去了。李謩再次拜謝,眾位賓客徹底折服。會散。

第二天早晨,李謩和與會的諸位賓客,一起前往獨孤丈人住所等候拜見。到那兒一看,只留有幾間空宅,獨孤丈人已經不知何處去了。越州人得知這件奇聞後,紛紛出訪,四處尋找獨孤丈人,然而始終沒有尋到,誰也不知道他的去向。

(資料來源:《逸史》)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對我們許多人來說,童年代表著一段充滿夢想和希望的單純時光。過去幾個世紀中,許多藝術家都試圖重現這種心境,但沒有人能比浪漫派作曲家羅伯特‧舒曼(Robert Schumann,1810—1856年)在《兒時情景》(作品15,Kinderszenen Op.15,又譯:童年即景)中更好地捕捉到它,這是由13首勾起童年回憶的鋼琴短曲組成的套曲。
  • 馬克斯·布魯赫並不是第一個受到蘇格蘭憂鬱美感而有所啟發的德國作曲家,貝多芬和海頓早在他之前編寫了數首蘇格蘭民歌,而門德爾松則由此創作了他的《赫布里底群島序曲》以及他的第三號交響曲《蘇格蘭》。
  • 數不清的故事,流轉在四弦之間。在這嶄新的世紀,請您來聽一首新的琵琶曲,將可蕩滌萬世愁情。
  • 神韻音樂除了中西合璧的獨特配器、交響樂團的特殊編制,以及傳遞純善純美的正向精神外,在本集節目中,指揮陳纓還將為我們揭示另一個特點。它是什麼呢?
  • 中國傳統的宇宙觀與古希臘神話有許多相似之處,天國與人間雖相距遙遠,卻又在關鍵時刻是相通的。曲子伊始,伴隨著大鑼聲響,看那滿天眾神,雲集在仙氣繚繞、金碧輝煌的天庭之上。創世主的法音在天宇中迴響,木管與豎琴的下行音型,描繪著眾神佛隨主層層下走入凡塵之壯闊景象。他們在人間開創了璀璨的文明,奠定了道德與文化之黃金時期。溫婉的弦樂彷彿仕女們爾雅靈動的舞姿,振奮的鼓聲猶如男子們蒼勁的步伐,讚頌著神傳文化在人世的輝煌!
  • 第一樂章(非常熱情的快板)充滿力量和柔美,同時有著強烈的音樂對比與強度。在曲式結構上,他遵循了古典奏鳴曲式,而其中很多的創新手法也為後來的音樂流派奠定了基礎。音樂開始立即進入的小提琴獨奏、提前寫好而非即興演奏的華彩,以及樂章間的緊密連接以致觀眾幾乎無法鼓掌⋯⋯這些對於當時的觀眾都是很新奇的體驗。
  • 第一樂章,時而高潮迭起,時而如夢似幻,極具張力的色彩變化,猶如置身一場冒險,遊歷神祕與狂喜,盡覽沉鬱與柔情,以那超然的心境,一睹絢爛的終局。此曲充滿了布拉姆斯的創作巧思,那扣人心弦的曲風與別具一格的意境,使其成為音樂長河中獨樹一幟的經典作品。
  • 這首完成於1877年的《洛可可主題變奏曲》是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專門為大提琴和交響樂團所作。在當時的音樂界,音樂家們的品味早已從古典時期對精緻和規範的追求轉為浪漫時期對激情和戲劇性的渴望。
  • 這首著名的大提琴協奏曲為作曲家晚年時的作品。德沃夏克當時正任職於紐約國家音樂學院,擔任院長。儘管作曲家創作了非常多的曲目,他的好友, 大提琴家哈努斯·維翰也曾多次委託他為大提琴創作協奏曲,但作曲家一直對樂器的獨奏能力持保留態度。直到1894年三月,德沃夏克的同事維克特·赫伯與紐約愛樂首演了一首大提琴協奏曲,才深深打動了作曲家的心,使其終於決定為大提琴譜寫協奏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