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書法:書法史論之篆書

font print 人氣: 6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訊】篆書是我國最古老的書體。廣義上說,篆書應包括先秦的甲骨文、金文、陶文、盟書、簡帛文字、璽印文字、錢幣文字、石刻文字,秦的小篆、印章文字,漢的篆書碑及碑額、金文,以及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印章文字等。

  甲骨文主要是商代的文字,因刻在龜甲或獸骨上而被稱為甲骨文,結構簡單、多直筆少圓轉是其特點。

  金文也被稱為鐘鼎文,是鑄於青銅器上的文字,早期與甲骨文並行於商代,後來一直延續到戰國時期。商器銘文字數較少,多裝飾意趣,周器字數漸多,乃有多至數百字者,結構或嚴謹,或生動,各具風采。《毛公鼎》、《大盂鼎》、《牆盤》、《散氏盤》、《虢季子白盤》等都是金文中之名品。

  戰國秦的《石鼓文》是先秦最著名的石刻文字,它已開小篆之先聲,許多字寫法與小篆相同,筆勢亦同於《泰山刻石》等秦代刻石,只是結體方長不同,故後來吳昌碩用小篆筆法書之亦能合拍。

  盟書與簡帛文字是先秦人親筆所書之文字,較金文結構靈活而筆意流走,別有天趣。陶文、幣文、古璽文等因文字支離而且地域性複雜,故書家很少宗法,唯篆刻家時一取之。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廢除混亂的六國文字,推行秦的小篆,因此小篆也被稱作秦篆。秦篆以《泰山刻石》與《琅邪台刻石》為典範。《泰山刻石》文字結體肅穆嚴整,《琅邪台刻石》則稍生動而磨泐過甚。《嶧山刻石》原石已佚,現拓本為宋代復刻,篆法多唐代李陽冰筆意,不及秦原刻蒼厚。《秦詔版》因製作時間緊迫而匆匆鑿就,故文字大小錯落,筆法瘦勁,甚具跌蕩生動之致,漢代之金文、碑額等均是其風之延續,為後世學者開一新境。

  到了漢代,隸書以其方折簡便的寫法取代篆書而成為通行文字。但篆書仍在許多場合應用,並留下了對後世影響極大又極豐富而饒有時代特色的作品。漢之碑刻以《袁安碑》、《祀三公山碑》、《嵩山少室石闕銘》為代表。《袁安碑》繼承秦篆而有所發展,作風圓勁清朗,後世對其評價甚高。《祀三公山碑》許多文字漶漫不清,從可辨文字來看,其篆法是很特殊的。《少室石闕銘》篆法輕鬆自如。三種石刻字數較多,便於學習者把握其風格。漢碑額作風多樣,以《張遷碑》篆額為最有特色,其結體寬扁,佈局密集穿插,頗有不依定法之感。漢代金文定要稱為[漢金文],以區別於商周金文,文字較多者是新莽時期的《嘉量銘文》,其緊縮中宮而伸長垂筆之文字結體,與清代鄧派小篆不謀而合。

  南北朝至元朝可以說是篆書的衰落時期,通用文字已發展為比隸書實用性更強的楷書與行書。篆書早巳不被一般人所熟悉。雖然唐代出現了大篆書家李陽冰,元代的書畫家趙孟頫等亦擅篆書,但畢竟如鳳毛麟角,沒有大兵團,尖子的水平也不可能與篆書流行的時代抗衡。

  明代因文字獄盛行,金石學得以昌隆,篆書便生出了復興的萌芽,產生了李東陽、趙宦光等篆書家。到了清代,金石學高度發展,乾嘉以後掀起了篆書史上的另一個高潮。較早的王澍和錢坫、洪亮吉、孫星衍等都是名家。因為當時多以《泰山刻石》、《嶧山刻石》及李陽冰篆書之勻圓靜穆為學篆準則。而毛筆有鋒,做到完全勻圓是比較費事的。為方便起見,他們將筆鋒燒禿,甚至用綢捲作書,以達到勻圓的目的。這種篆書毫無筆意,生趣索然,好像用儀器畫出一般,不能體現用筆之妙。同時的鄧石如,被稱為[四體書國朝第一],他用羊毫筆、生宣紙,以隸書筆法入篆,用了緊縮中宮拉長垂筆的結構,用筆強調一個[寫]字,既來自傳統又完全是自己的風貌,因此其篆書有劃時代的成就。他的再傳弟子吳熙載,繼承其衣缽,作風更加清秀。書畫篆刻大師趙之謙篆書亦宗鄧氏,用筆更樸茂生動。清末另一位大師吳昌碩亦受鄧氏影響,而以其篆法入石鼓文,用筆無往不收,無垂不縮,渾厚蒼雄,自具氣象。另有楊沂孫、吳大澂等專工金文的書家,他們的篆書方圓相間,清麗典雅。近人王禔,金文小篆皆能,尚圓秀貞靜,在篆書領地亦佔一席地位。

  現代從實用方面說,像篆書這種遠古時代的產物已不爲人所用,然而從書法藝術角度來看,篆書又以其高度的藝術性而勃發出奇光異彩。

──轉自《世華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走過三十年,雲門舞集要邁向下一個階段。延續2001年融合中國水墨書法的﹝行草﹞,明天開始,將推出新作﹝行草貳﹞。沒有﹝行草﹞的沉重,﹝行草貳﹞要舞出更淡雅、更流暢、瀟灑的書法狂想曲。這齣舞蹈還沒有正式演出,已經被﹝澳洲墨爾本藝術節﹞預訂為今年開幕節目。
  • 蘇軾,又號蘇東坡,是我國北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他不僅在詩文、書法、繪畫上造詣很深,而且對醫學、考古、水利等諸方面均有獨到的見解,並對膳食、烹飪亦頗有研究,可謂知味善嘗,既會吃,又會做,是一位著名的烹飪學家和美食家。以其別號東坡命名的菜點很多,且流傳有不少的趣聞軼事,其中尤以名餚「東坡肉」的傳說最為廣泛。並以其不凡的來歷,響譽古今。
  • 「看《行草貳》猶如看《天鵝湖》,抽離故事中的王子和公主,還是一支很美的舞蹈。」編舞家林懷民說,這部新作的舞台簡單、乾淨,他希望舞蹈能夠婉約、自然,展現出書法秀麗、留白和水分。
  •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進了書法的發展。印刷術的發達使書法家從單純的功能性書寫活動中解放出來,書法藝術特性被進一步強調。宋元時代的書法可以說是行草時代。宋代書法家在楷書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書法家,但在行草書方面卻表現出鮮明的文人個性和品質,開一代新風。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藝術具有絕對的典範意義。但宋代重要書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變革意義的中晚唐書法的影響,特別是顏真卿的影響。此外,宋人對金石學的重視和研究也使書法和篆刻藝術置於更大的歷史尺度之下,汲取了豐富的源泉。
  • 唐朝僖宗皇帝到西蜀巡視那年,有位會稽山的隱士孫位隨皇駕一塊儿來到蜀地。孫位會道術,還擅長書法、繪畫,每有作品都是上乘之作。
  • 蔡邕是東漢時的辭賦家、散文家、書法家、古琴演奏家。他在陳留時,鄰人請蔡邕去他家赴酒宴。等到蔡邕去時,鄰家酒宴正酣,客人中有彈琴的。蔡邕走到門口,悄悄聽琴聲,自語道:“嘻!用琴聲召喚我赴宴,怎麼琴聲裡卻隱含殺機呢,這是為什麼?”
  • 五代和宋代的文人促進了書法的發展。印刷術的發達使書法家從單純的功能性書寫活動中解放出來,書法藝術特性被進一步強調。宋元時代的書法可以說是行草時代。宋代書法家在楷書和狂草方面不及唐代書法家,但在行草書方面卻表現出鮮明的文人個性和品質,開一代新風。法帖的普及使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藝術具有絕對的典範意義。但宋代重要書法家不同程度地受到具有變革意義的中晚唐書法的影響,特別是顏真卿的影響。此外,宋人對金石學的重視和研究也使書法和篆刻藝術置於更大的歷史尺度之下,汲取了豐富的源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