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漢時期陶瓷文化

font print 人氣: 19
【字號】    
   標籤: tags:

秦漢的建築多採用木料來架構,不易久存,所以一些偉大的建築,如秦代的阿房宮和漢代的未央宮,都無法完整保存下來,但仍可在殘存的廢墟中發現瓦當及漢磚等遺物,藉以略窺古代建築的規模。

瓦當

屋簷最前端的一片瓦為瓦當,瓦面上帶著有花紋垂掛圓型的擋片。瓦當的圖案設計優美,字體行雲流水,極富變化,有雲頭紋、幾何形紋、饕餮紋、文字紋、動物紋等等,為精緻的藝術品。

漢磚

漢磚上的雕飾,包羅萬象,繁複美觀。無論是彩繪或是浮雕圖像都生動活潑,線條靈活;其中表現的故事都是當時社會的縮影,在四川省彭山發現的漢墓中,有一種壙磚是專供築墓或建隧道使用的,在結構中似乎已經知道應用物理學上的圓柱中空的道理。

自古以來,中國社會崇尚厚葬,陶器可久藏不朽,成了最好的陪葬品,有模型房舍、樂器、鳥獸、以及人俑,秦漢時期的兵馬俑最為有名,最近陸續出土狻為考古學者重視。

兵馬俑

兵馬俑多用模塑結合的方法製成,先用陶模作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劃加彩,有的是先燒後接,有的是先接再燒,火候均勻、色澤單純、硬度很高。

鉛釉陶

鉛釉陶是漢代陶藝的一種創新,有黃、褐、綠等色,綠釉較為流行,以鉛為釉的基礎,加上少許的氧化 就可得到青綠色,熔點低只 燒攝氏七百到八百度,,必且可以薄薄的勻掛在胎上。

在南方也盛產青釉陶,火度高,釉質較硬,也是後來發展青瓷的開端。

東漢的中後期就有了青瓷,使用「龍窯」提高窯溫,也選用一般瓷器使用的高嶺土。

(資料來源:世華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20多年來,我經過這棟市場大樓不知多少次,可是一直到中國新年前,從前面走過時,才知這兒還有家陶瓷店。小小的店內擺滿了各式各樣陶藝作品、花瓶、花器。
  •  被譽為最富有東方精神的現代陶藝家,顏鉅榮在加拿大頗富盛名,曾於一九八三年榮獲加拿大最具權威的塞岱布朗獎(Saidye Bronfman Award )。他的陶藝作品器形飽滿渾厚,樸實沈靜,既具有現代感,又富有傳統之美,尤具中國高古陶瓷的素樸雅正神韻。
  • 盛放鳥食的小罐。江蘇鎮江東漢永元十三年(101年)墓曾出土有黑釉器。傳世品中偶有唐宋時期遺物。從器形方面看,明宣德時期景德鎮燒制的種類最豐富,有缽式、瓜式、橫向竹節式、筒式、罐式、水盂式等。各式鳥食罐的一側均有固定用的環狀系。此後各代所燒制的鳥食罐多仿宣德款式。
  •   美中經濟和安全審議委員會在俄亥俄州舉行現場聽證會,實地調查美中兩國貿易投資關係對美國製造業造成的影響。來自汽車及零部件生產、鋼鐵、機器製造等產業的工商界人士和工會代表在作證時表示,中國保持廉價的勞動力成本,人為壓低人民幣匯率,造成美國本土的工廠紛紛倒閉,大量工作機會外流。 *美鋼鐵業指責中國不公平競爭* 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是一個綜合性的重工業製造產業工會,不僅代表鋼鐵工人,而且也包括橡膠、玻璃器皿、有色金屬和陶瓷行業工人的利益。代表俄亥俄州十萬名工會成員的工會官員戴維﹒戴克爾在作證時,列舉了中國通過保持工人的低收入、政府對國家重點扶植的產業提供津貼以及操縱人民幣匯率等手段創造出美中貿易的不公平競爭環境,並向美中經濟和安全委員會通報了這種不公平競爭給美國帶來的惡果。
  • 清雅雋永、古樸精緻的中國瓷器意境無限,散發著獨特的魅力,越來越受到收藏愛好者的喜愛,成為熱門貨。
  • 又稱夾耳蓋罐、夾梁蓋罐。罐式之一。1955年出土於廣東番禺石碼村五代南漢墓的一件,器形為直口,豐肩,以下漸收,長圓腹,圈足。肩部有兩對對稱的板式帶孔鈕座。平頂蓋兩側對稱的位置伸出長方形帶孔橫栓,蓋合時橫栓插入鈕座,與鈕座的軸孔相合,可以在兩孔中插銷固定,或只固定一側的軸孔,器蓋能自由開合而不脫落。此類罐式標本,在長沙窯、越窯遺址中也有發現。
  • 台北縣立鶯歌陶瓷博物館館長吳進風在為博物館奮鬥六年,為自己的生命奮鬥近一年後,昨晚間十時三十分因血癌引起的併發症與世長辭,走過四十八年短暫卻精采的人生。代理縣長林錫耀上午前往喪宅慰問,也為台北縣府團隊,失去一位好夥伴感到惋惜不已。
  • 台北縣的三峽鶯歌各有一條老街,不只歷史久遠,更濃縮了當地的人文特色,走馬看花絕對無法體驗。
  • 罐式之一。斂口,豐肩,長圓腹,假圈足,寶珠鈕平蓋,形如冬瓜,故名。其形制始見於湖北武漢龍泉明永樂年間楚昭王墓出土物,此後歷朝未再見這一造型,至清代道光朝再度出現並成為晚清時極為流行的器形。道光、咸豐時蓋鈕似寶珠,同治以後則呈燭焰式。
  • 今年是鶯歌製陶兩百年,在一年一度的〔鶯歌陶瓷嘉年華〕活動開始前,陶博館首先推出〔製陶兩百年特展〕暖身。除了回顧兩百年來鶯歌陶瓷產業的發展,也網羅新舊鶯歌和陶瓷產業的不同風貌,讓遊客一次看過癮。〔何立心報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