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天后宮 澎荷初會 見證台灣全球化開端

文獻重現澎湖400年前歷史場景

人氣 15
標籤:

【大紀元11月16日訊】自由時報記者凌美雪╱台北報導 文建會與荷蘭貿易暨投資辦事處聯合舉辦「澎荷初會四百週年」,以一系列歷史場景重現活動、論壇及歷史文物展的型式,客觀呈現四百年前一段可供討論的歷史事件,見證台灣全球化的歷史開端!

 來自荷蘭的歐蘭英女士說:「歷史本來就有很多種角度。」台灣的過去卻可藉由客觀的史料找出可靠的依據,這次「澎荷初會四百週年」展出兩大重點,其一是第一個荷蘭人登陸澎湖的歷史真相,其二則是發跡於大陸東南沿海的媽祖信仰在台灣本土化的過程。
對於荷蘭人登陸澎湖的歷史,文建會主委陳其南認為,這是「台灣島嶼浮出於世界歷史的開端」。陳其南說,十七世紀,荷蘭東印度公司司令韋麻郎試圖敲開明朝的大門從事貿易,而位於東亞政治體系邊緣的台灣,政治地位的不確定,成為非正式貿易集團的會合中心。

 一六○四年8月7日,韋麻郎的船隻遇大風,趁澎湖島上無人防守登陸,前後三艘船數百名荷蘭人分別抵達,在馬公島盤桓了一百三十一天,即為澎荷初會事件。它影響往後台灣幾百年的社會變遷與經濟發展,而由荷蘭人保留下的珍貴史料,則是台灣歷史進入信史的年代。

 為了這段歷史,當荷蘭經貿處代表胡浩德向文建會提出荷蘭抵台歷史的展出計畫時,陳其南便建議他設計一個「澎湖版」,回到澎荷初會的場景重頭說起,以紀念歷史的真相。回到四百年前的歷史場景,地點就在澎湖天后宮。

 原來韋麻郎登陸後曾派人去福建求市,福建當局派都司沈有容會晤韋麻郎,要求韋麻郎撤退,因此韋麻郎的船隻於12月15日駛離澎湖,轉據台灣。留下「沈有容諭退紅毛蕃韋麻郎等」碑石,並於一九一九年被發現埋在天后宮祭壇下。

 這段歷史相關史料「十七世紀活躍在台澎海域的荷蘭人」,將於11月20日起至12月19日,在澎湖天后宮清風閣展出,策展人歐蘭英表示,展出主軸以還原歷史為主,是一個歷史展而不是文物展,與之前故宮所辦的福爾摩沙特展大不相同。她希望藉由「貿易活動」、「怪物與紅夷」、「航海」、「書信日記」、「日常生活」、「澎湖的紅毛城」、「武器防禦」、「宗教」、「罪與罰」等相關文獻,可以提供更多啟發與思考。

 另外,11月20日當天,在澎湖天后宮廟埕廣場及碼頭街區,將重現四百年前荷蘭人初會澎湖天后宮歷史場景,陳水扁總統也會在二十二位古蹟媽祖廟代表陪同下,親自主持古碑的重揭儀式。由於澎湖天后宮是台灣最古老的媽祖廟,這次文建會邀請台閩地區列入古蹟的二十二座媽祖廟負責人齊聚天后宮,舉行古蹟媽祖廟研討會,突顯媽祖信仰在台灣的重要性。

 台灣研究媽祖的專家林茂賢表示,來台多年的媽祖早已成為地方的保護神,更有在地化的稱謂,如北港媽、大甲媽等,媽祖信仰原就是中國東南沿海與台灣地區普遍的信仰,中國所信仰的共產主義唯物史觀,基本上是無神論,媽祖果真靈驗也早已「投奔自由」,台灣才是媽祖的新故鄉。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台高雄馬公高速客輪 預計十一月底啟航
全台及澎湖進入納坦颱風陸上警戒區
秋颱納坦有雙眼牆:暴風圈晚間接觸陸地 全島納入警戒區
雙眼秋颱納坦  暴風圈籠罩全台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