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著名古橋之十二:當代立交橋的鼻祖─ 魚沼飛樑

意文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正見網】建城已有2500年的古城–山西太原市,現存的古蹟建築有18118處,除了不復存在的皇室宮殿外,古代建築的種類應有盡有,極具高度的藝術特色與文化價值。

其中一部分古蹟,更是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孤例,其中,位於太原市郊西南端25公里,懸甕山下的“晉祠”,是一結合歷史文物與自然山水的園林建築。園址背西山面東水,山前清泉環繞,壯觀秀麗。

“晉祠”,古代屬晉國,附近有古“晉陽城”,兩者都是因晉祠園中,終年長流的晉水而得名。晉祠的創建年代和舊址皆不詳,已不可考。相傳北魏年間(西元384年-西元534年)原為晉國開國君王唐叔虞(周武王次子)而建造的。北宋天聖年間(西元1023年-西元1032年)重建時,為追封其為“汾東王”,建造了宏偉的聖母殿,榮耀其母。

晉祠園林中的廟宇,奉祀諸多佛、道、神、人,以及百餘座宋、元、明、清歷代興建的各種殿、堂、樓、亭、台、閣、橋、榭等。是一座典型的中國北方古典園林。

晉祠園林中的十字型橋–魚沼飛樑,系承接聖母殿前的泉水,築砌石泉池,稱其為“魚沼”。在魚沼上造了一座十字形的橋樑,名為“魚沼飛樑”。因古人以“圓形為池,方形為沼”。水池為方形又沼內多魚,故名為“魚沼”。“架橋為座,其型如鳥之展翼若飛也”故稱“飛樑”。“魚沼飛樑”又稱“板橋”。

北魏時,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注﹒晉水》記載中說:“沼西際出枕水有唐叔虞祠,水側有涼亭,結飛樑於水上。”由此可知距今約1500年前,晉祠就已具有相當規模了。

俯看橋的平面呈十字形狀,方形池沼上架設板橋,四面可通達岸上。橋身東西長19.6米,寬5米,高出地面1.3米,東西橋面平坦,為平坡正橋,與獻殿和主建築聖母殿相接。橋身南北長19.5米,寬3.8米,南北下斜為翼橋,橋面橋身兩側傾斜延伸向沼岸,與正橋交叉成為十字型。

該橋建構方式精巧獨特,魚沼方池中築立約30釐米見方的石柱34根支撐,是宋代造型的小八角鐵青石柱,石柱礎上裝飾“復盆式蓮瓣”,則具有北魏建築的風格,其仍為北魏原物。柱上放置大鬥,鬥上有十字拱相交,柱頂架斗拱與橫樑接連,以承接樑、額。樑上承托十字形橋面。

建築最初為木質橋面,而後改鋪方磚,四周圍繞精雕細刻的漢白玉石欄、柱礎和望柱,多數構件仍為宋朝原物。東端橋頭望柱上,北刻“魚沼”,南刻“飛樑”的字樣。魚沼飛樑之建築結構整體上呈現宋代特色,為宋天聖年間原物。

南北橋面的東西兩側,原有各臥伏一隻宋代石雕的獅子,但現只遺留東北和東南端的兩隻。魚沼前鑄有造型生動的鐵獅,造型均作與幼獅嬉戲狀,是與飛樑為同時期遺物。橋東月台上有鐵獅一對,神態勇猛,鑄於北宋政和八年(西元1118年),是我國較早的鐵鑄獅子。

關於魚沼飛樑,還有一段故事。在崛(山圍)山多福寺創建時,那裏甚麼都好,就是沒有水。山僧不得不求助於五台山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念其心誠,施與他一錦盒,再三叮囑,不到崛(山圍)山中不得打開。山僧一路艱辛,走到上蘭村時,終究耐不住性子,竟偷偷將錦盒開一小縫想看裏面究竟裝著甚麼,突然兩條小龍從盒中騰空而去,一條就落到上蘭村竇大夫遇難處,變成魚沼。這下苦了崛(山圍)山,還是沒水。氣得山僧將錦盒扔在施工現場,還好,錦盒掉到石縫中,居然變成一個淺淺的水井。時至今日,山僧住持就以這一淺池為生活用水。

魚沼飛樑在古枝縱橫之間掩映成趣,唐詩聖李白《詠晉祠》中有“晉祠流水如碧玉,百尺清潭瀉翠娥”的優美詩句來形容此清幽古雅的意境。

此種造型優美、形制奇特的十字形橋式,雖然在古籍中早有記載,古畫中偶有所見,但目前世界上現存實物,僅有太原晉祠的魚沼飛樑一處,是中國古代十字形橋樑傳世之孤例。同時是世界上惟一保存完整的十字形橋,也是當代立交橋的鼻祖,對於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建築極具價值。(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蘆溝橋位於北京城西南13公里、豐台區宛平縣城西門外,跨永定河之上(舊稱蘆溝河,蘆溝橋便以此命名),它是北京最古老的石造多孔聯拱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西元1189年),成於明昌三年(西元1192年)。至今已有八百多的歷史。在金代,蘆溝河是出入京都南北的交通要津,同時亦是軍事要地。
  • 「洛陽橋」是中國現存第一座跨海石橋,位於泉州城東北13公里處,橫架與惠安縣分界的洛陽江之上,橋以江為名。
  • 福建東山島冬古灣鄭成功古戰船遺址最近發掘兩處沉船遺址,考古隊証實一處是宋元時期運載青釉瓷器的沉船,一處是晚清時期運載建材物資的沉船。
  • 雙龍橋始建於清代乾隆年間(西元1736年─西元1795年),當時只建成三孔石橋,後常因滬江、塌衝河水泛濫成災,河床被沖積而逐漸加寬,三孔小橋獨居河中,已無法橫跨兩岸,於是在道光十九年(西元1839年)又續建造十四孔石橋,與原建的三孔石橋首尾相連,雁齒蟬聯、合為一體,故又稱為“十七孔橋”。
  • “七孔五音橋”是清東陵順治皇帝的陵區裏,近百座石橋之中最大、最奇特、最神秘而有趣的一座橋樑。
  • “五里橋”坐落在福建省福州市晉江縣安海鎮的西側。安海鎮古稱安平鎮,因此,此橋又稱為“安平橋”。又因位居於安海鎮西畔,故又俗稱“西橋”。初建時橋長811丈,寬1丈6尺,長度約合五華裏(即二公里半),故又稱為“五里橋”。
  • 戰國秦昭王時代,蜀郡守李冰率眾興建的都江堰,是中外聞名的巨大水利工程。著名的古代索橋─“安瀾橋”,就坐落在四川省灌縣都江堰市區西岷江上,橫跨在內江和外江的分水處。被譽為中國古代五大橋樑,是都江堰最具特徵的景觀。
  • 位於廣西北部與湘黔兩省相接的三江縣是以侗寨族為主體(佔全縣人口54%)。侗族歷史悠久,民族風娼郁,文化古樸燦爛。侗族村寨多建於山麓、溪流河畔,所以凡侗族人聚居地區,有河必有橋。
  • 五亭橋造型和結構,在工程技術上是比較複雜的,在保存下來的的古橋中,它具有獨特的風格。後人把橋基比成北方威武的勇士,而把橋亭比做南方秀美的少女,是力與美、壯與秀的和諧。建築風格精巧的將園林設計和橋樑工程結合。特點是陰柔陽剛、南秀北雄。成為中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顆明珠。
  • 瀘定橋是由清朝康熙皇帝御批建造的懸索橋,是四川通往西康 、 西藏的要道之一。在沒有建橋之前,人們主要依靠竹索、藤索或附近的三個渡口渡過大渡河。由於水流湍急,無論官民,商旅,還是藩地使臣過河都很艱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