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湖第一洞天」——靈山仙境

【字號】    
   標籤: tags:

  靈山仙境位於杭州市西湖區境內,原著名的「湖埠十景」所在地。歷史上的雲泉山洞,崖壁上仍保存著宋熙寧二年(1069年)杭州太守祖無擇的「雲泉靈洞」篆書題刻。唐宋詩人、文學家白居易、范仲淹、蘇東坡、朱熹等人常來此遊覽,也留有遺蹟。

  靈山洞為豎井式石灰岩分層溶洞,有上下兩洞五廳,總面積6000平方米,深度400米,年平均氣溫18度,以「高大、雄偉、開闊、壯觀」著稱,洞內怪石林立,千姿百態,如夢如幻。令人矚目的天柱峰高24.5米,直徑6米,佔地面積12平方米,12人難以圍抱,為亞洲第一,世界第二的溶洞石筍。近50米長的天梯石棧構成洞中登山的情趣,在中國眾多溶洞景觀中實屬罕見。距離靈山洞280米處,便是以水為主體的仙橋洞,洞中長480米充滿探險趣味的地下長河,水流湍急,扣人心弦。靈山景區集天下溶洞景觀於一身,融「風、水、雲、瀑」於一體,堪稱「西湖第一洞天」,如詩如畫的石景,天然的生態環境,再加上「西湖蓴菜」、「九曲紅梅」等土特產,定能使您流連忘返。

(資料來源﹕世界旅遊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640年,唐朝命兵部尚書侯君集率兵攻滅了位於今吐魯番盆地的高昌國,同年在高昌王城即高昌故城設置了西昌州(後改為西州),州下設置5個縣:今鄯善縣城附近的蒲昌縣、今鄯善縣魯克沁古城的柳中縣、高昌故城的高昌縣、交河古城的交河縣和今托克遜縣城附近的的天山縣。文化旅遊
  • 桃花潭景區自然風光請麗,文化淵源久遠,景區內的景點星羅棋布,景區周圍珠聯壁合。南依黃山,西鄰九華山,更與太平湖一衣帶水。文化旅遊
  • 中岳嵩山,除了豐富的負有盛名的人文景觀外,尚有許多引人入勝的自然奇景。古往今來登封有「八景」「十二勝」之稱。八景是:嵩門待月、軒轅早行、穎水春耕、箕陰避暑、石淙會飲、玉溪垂釣、少室晴雪、盧崖瀑布。文化旅遊
  •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因楊業精忠報國,楊家世代忠良,宋太宗趙光義愛其清正剛直,不善巧言涎媚的性格,赦在天波門的金水河邊建無佞府一座,賜金錢五百萬,蓋《清風無佞天波滴水樓》。親書《天波楊府》匾額。
  • 雲棲竹徑位於西湖西南五雲山西麓的雲棲塢裡,相傳五雲山飄來的五彩祥雲常常在塢中棲留,故名「雲棲」。雲棲又被人們稱為「湖山第一奧區」。清代「西湖十八景」中有「雲棲梵徑」景名,素以深山古寺,竹徑磬聲稱勝。文化旅遊
  • 在長江行船出了西陵峽,經過一段寬谷的航行後就進入了長江三峽的另一座古城巴東。巴東縣城地處香溪河谷的長江南岸,因在大巴山以東而得名,「上連巫夔、下通荊郢」,素有「鑰匙港」的美稱。巫峽有一半在巴東的境內。南北朝時設歸鄉縣,隋時稱巴東。清代雍正十三年起,巴東屬宜昌管轄,今歸恩施土家族自治州。巴東城地勢陡峭,自古以來無城廓,是三峽諸縣中惟一未設城防的縣城。作為湖北境內最西端的一個縣城,它是從水路入川的必由之路,是鄂西山區的門戶和交通樞紐。 文化旅遊
  •   明代詩人高啟的《獅子峰》詩描寫了流傳於蘇州的這樣一則民間故事:宋仁宗聘請神僧中峰為國師,國師的坐騎是一隻丈八大狻猊(即獅子)。一天,國師騎著神獅來到蘇州菩提正宗寺,會見徒弟天如禪師。菩提寺裡多怪石,狀似狻猊。神獅見了,竟以為回到了佛國獅子群中,樂得就地打滾,亮出本相,變成了獅子峰,屹立在寺院之東南,成為諸峰之冠。身上散落的獅毛,也紛紛變做各種各樣的獅子獅孫,有的是大獅,有的是小獅。而且姿態各異,有的像獅舞,有的像獅吼,有的如雄獅蹲坐,有的如母獅沉睡,有的如獅子滾繡球,有的如雙獅搏鬥,共有500多種不同形狀。群獅又都圍繞著神獅,向它頂禮膜拜。國師和禪師見了,連稱「善哉,善哉!」從此,菩提正宗寺改名獅子林,獅子林的石獅子也就出了名。
  • 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灤平縣巴克什營一帶,毗鄰京承旅遊公路,距北京130公里,距承德市區91公里。它東面是霧靈山,西面是臥虎嶺,南通京都,北達壩上,是進出塞內外的咽喉要道,也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 文化旅遊
  • 登上華山北峰,再向南折,經擦耳崖,過上天梯,便有一長嶺呈現眼前。它莽莽蒼蒼,蜿蜒盤旋,好像蒼龍騰空,所以被稱為「蒼龍嶺」。全長約1500米,開鑿石階246級,寬一米,嶺脊坡度40°,行走其上,心驚目眩。此嶺只有2尺多寬,兩旁萬丈深壑,勢陡如削。嶺脊上下高差約500米,坡度在45°以上。在這裡遙望青松白雲,耳聽風聲大作,遊人到此,莫不驚嘆。
  • 文化旅遊。石鐘山位於湖口縣鄱陽湖出口處。海拔61.8米,相對高度約40米左右,面積僅0.2平方公里。因山石多隙,水石相搏,擊出如 鐘鳴之聲而得名。尤以北宋大文學家蘇軾曾夜泊山下,尋聲探 源,並撰寫聞名天下的《石鐘山記》而相得益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