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589
【字號】    
   標籤: tags: , ,

韋應物《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作者簡介】

韋應物(公元737─約792),人稱韋江州或韋蘇州,唐代大曆時期大詩人。其詩以寫田園風物而著名,語言簡淡而意蘊深遠。有《韋蘇州集》。

【字句淺釋】

題解:此詩寫作者思念山中修道的朋友,是歷代詩人和詩評家高度讚揚的名篇。
全椒:在今安徽省東部、滁河上游的一個縣。
郡齋:作者作官居住的地方。
煮白石:道家有一種服食的方法:把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在鍋裡熬煮。《抱樸子》中也有修道人煮白石當糧的記載。

【全詩串講】

今天,我的郡齋裡特別地清冷。我忽然思念,山中的朋友道士。
他到山澗底下,砍荊條當柴燒。背著柴回家,就煮白石當糧吃。
我想拿一瓢酒,遠走到山中去。風涼雨冷的夜裡,給他些慰藉。
然而,空蕩蕩的山上堆滿落葉。我到哪裡,才能找到他的足跡?

【言外之意】

此詩乍看平淡無奇,毫無驚人之處。但仔細讀來,頗有陶淵明風格。歷來詩家評價很高,有說「一片神行」的,有說「化工筆」的,一致認為是韋詩中的名篇。蘇東坡特愛此詩,刻意模仿尾聯兩句,但始終學不像。可見好詩全在心胸之不同,絕非才氣和技巧所能左右。

至真的詩方能至美。真到讓人沒有詩的感覺,那才是最高的境界,也就是陶淵明的風格。

此詩作者隨口說來,毫不費力,便讓人覺得自然可愛、情真意切。而才氣縱橫的蘇東坡卻使勁學也學不像,其差別就在一個「真」字。自己的心胸不在那種境界中,勉強去學,怎麼也學不像。「真」於詩之可貴,於斯明矣!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當來到水的源頭時,不妨席地而坐,仰看白雲出岫在藍天漂浮,一片寧靜祥和中,卻蘊含了無限的變化,勃勃的生機。一切都是那麼玄妙,那麼自由,在清風白雲間,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沒有,其實什麼都有了。
  • 在唐代藝術中,小令詞的清空,和水墨畫的淡遠,可說是互為輝映的雙璧。而詞人又兼畫家的張志和,是結合了這兩宗藝術的高手。這闕詞通篇只有二十七個字,給人的感覺卻像是一幅江南水鄉澤國的漁歌圖。在整個天地間,人、花、魚,鷺,一切都被斜風細雨所籠罩了,萬物都各自消失了他們的邊界,而成為渾然的整體,象是古代畫的水墨暈染。
  • 這是一首祝酒歌。前兩句說敬酒,後兩句是祝詞。金屈卮是一種古代名貴酒器,用它來敬酒,以示尊重。
  • 如果有人也因此而想起了自己永恆的家,則黃鶴樓也不枉自在江邊獨立千年了。人有回歸的念頭,那就是有希望的人。有希望的人心中也就沒有那樣多煩惱和憂愁了。
  • 這首詩的內涵,應是白居易晚年,人生百味嘗盡後的體悟。“蝸牛角上爭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縱使功成名就,也只是蝸牛角上的爭奪;就算富貴百年,也只是石火光中的一閃。“蝸牛角上”和“石火光中”是何等的渺小短暫?但即使這樣,在浮生若夢中的人們,還是苦苦地追求著名、利、情,成也擔心,敗也擔心。然而相信天命、承認天理的人都知道,世上的富貴貧賤,各憑造化,榮祿平庸,早有安排。知曉真相的人,怎麼還會為這種事煩惱呢?所以,不開口笑的才是痴人哪!
  • 秋天是詩人們登高望遠、即景抒情的季節。許多詩人都會觸景傷情、悲秋滴淚。但作者卻在寒秋中找到一片明朗的春景,讓人體驗到溫暖的春情,使人意識到一片蕭條中仍有勃勃生機。
  • 佛門是空門,空門駐空心。作者才入門一遊,便凡塵如洗、俗念頓泯,心生喜悅,並與眾僧喜悅一同融入那悠揚遠播的鐘磬聲中,使得山寺、樹木、花草全都瀰漫在喜悅的音樂裡。作者一遊尚且如此,經年累月居住其間、每日打座修心的僧眾,其心境又當如何?
  • 詩人貧病交加,但寧願以書寄情、以琴抒憤、以酒澆愁,也不放棄「真」而去「竊」取官位。自古以來,好詩人就是社會的鏡子、歷史的聲音,時刻關照著人民的疾苦、吟唱著歷史的興亡。
  • 「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是陶侃的曾孫,祖父外祖父雖是東晉的名士,但是到陶淵明時,家世已經衰落。然而自幼就貧困的他,並不以貧為苦,他一生雖沒有顯赫的功業,但他高尚的人格和詩文的成就,卻受後人崇仰傳誦不已。
  • 海瑞一生無私為民,清廉至極,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他能為民請命,冒死進諫。正是這種敢觸龍顏諫君王的凜然正氣,使他千古留芳,許多後世文藝作品都描寫了這一點,由此可見他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