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鷓鴣天.半死桐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氣: 1735
【字號】    
   標籤: tags:

賀鑄 《鷓鴣天.半死桐》

重過閶門萬事非,
同來何事不同歸?
梧桐半死清霜後,
頭白鴛鴦失伴飛。

原上草,露初唏,
舊棲新壟兩依依。
空床臥聽南窗雨,
誰復挑燈夜補衣!

【作者簡介】

賀鑄(公元1052 – 1125年)字方回,號慶湖遺老。博學強記,長於度曲。掇拾前人詩句,少加隱括,皆為新奇。詞風多樣:盛麗、妖冶、幽潔、悲壯,且皆深於情而工於語。有《慶湖遺老集》、《東山詞》。

【字句淺釋】

解題:本詞是作者為悼念亡妻而寫的,是宋詞的悼亡作品中與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併傳為不朽的千古名作。

閶門:蘇州城西門。

萬事非:萬事皆非。

何事:為什麼。

梧桐半死:古詩文中常用來比喻喪偶,源於晉.崔豹的《古今注.草木》中關於連理梧桐的記載。

頭白:這裡是雙關語:既指鴛鴦頭上有白毛,又指作者自己頭上已經有了白頭髮。

唏:乾。露初唏:露水剛剛乾了,暗指作者夫人過世不久。

舊棲:過去居住之處。

壟:墳墓。「新壟」指作者亡妻的新墳。

依依:形容思慕懷念的心情。

挑燈:過去用油燈,燈芯燃短了就不亮,要用針或其它東西把燈芯挑長一點,使燈亮一些。

【全詞串講】

再經過閶門時,感覺到萬事皆非。
你和我一同來,為什麼就不和我一同回?
你去了,我像秋霜後半死的梧桐葉凋零。
又像那白頭的鴛鴦,沒有了伴侶獨自飛。

原上草青青,草上晶瑩的露珠卻已散盡。
舊日居處、今日新墳,難分難捨兩依依。
空床上我獨自躺,聽雨點敲打南面窗櫺。
誰再來挑亮如豆昏燈,深夜為我補破衣!

【言外之意】

試想,風雨淒涼之夜,雨點叩打著窗櫺,點點滴滴分明地打在心上;如豆殘燈搖曳著昏黃的燈光,輾轉難眠,獨自臥在空床上;突然湧上心頭的是,以往妻子常常在深夜的昏燈下,挑燈為自己補衣的純樸形象。這,哪裡還用得著別的語言!哀惋而淒絕的這一幕,就足以讓鐵打的漢子也潸然淚下啊!

古今中外,一切文學作品,加上一切非文學作品,凡能動人者,情也。此詞以真摯、沉痛的情懷,再以詞這一擅長抒情的文體寫出,成為悼亡作品中的千古名篇。

情,在許多人思想中還是比較籠統的概念。其實,情有著千差萬別的「個體特徵」。人有高尚、低庸,充實、乾癟等等區別,人的情也有著相應的層次和內涵的不同。情能動人,因為它攜帶著人們共有的信息。如果一個人的情是針對所有場合、所有人的,沒有自私的追求,它就已經昇華出了情的範圍:儒家尊之為「仁」,佛家叫它「慈悲」。富於真情而又私心很少的人是偉大的,因為他已經和「仁」、和「慈悲」接近了。#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堇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此詞描繪的漁翁,形象豐滿、洒然塵外,給人以一種美好的藝術享受。
  • 這裡呼之欲出的是一個決心出塵而又困於情中難以脫身的情僧形象。雖然作者沒有繫情於渾渾世人,而是把「情節」轉移到了純潔的荷花身上,但畢竟情絲未斬。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 大概是讀了太多眼如秋水、眉若遠山的章句,面對山明水秀的景緻時,他很自然地把它想像成一位眉目如畫的妙齡佳人。而且這位佳人,如書中的林黛玉一般多愁善感,眉彎似蹙非蹙,籠著絲絲輕霧;眼波似喜非喜,凝著款款深情。
  • 梅花長於冰雪林,如山中高士、月下美人,獨立世間。它不同於牡丹的富豔、荷花的清純、杏花的嬌羞,以欺霜傲雪之姿、暗香疏影之美,成為文人氣節和情懷的寄託。
  • 登高遠眺,吟詩作賦,是文人士子的風習。小到一個思婦「梳洗罷,獨倚望江樓」,低訴情意綿邈的離愁別緒;大到一個才子登覽幽州台,高唱「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盛世幽思。山河勝跡如歌如畫,才人的情感和懷抱寄寓其中,達到了情與景的交融和統一。
  • 迢迢長江水,奔流不息,是歷代文人墨客不斷詠嘆的壯觀景象,傳遞著豐富多樣的情感:「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書寫情濃似水和依依惜別和的韻味;「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寄託韶光易逝和壯志難酬的感凔;「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表達歷史興亡和宇宙永恆的哲思。
  • 他有著杜牧一樣的才華,也有杜牧一樣的深情,只是他來到的名城揚州,已不是三百年前杜牧眼中的二月豆蔻、十里春風、廿四橋頭。
  • 南宋祥興二年(1279年)八月,崖門海戰剛剛過去半年。宋末帝與八百宗室、十萬軍民跳海殉國,三百年宋朝用一個悲壯慘烈的方式走向終點,在宋朝子民心中留下揮之不去的創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