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算卦不是很準?

作者:梅花一點
font print 人氣: 2588
【字號】    
   標籤: tags: , ,

為什麼算卦有時不是很準呢?舉幾個例子——

甲、王充《論衡》記載一個事件,講的是孔子門人子貢作為使者到各地遊說,到了歸期仍然不見回來。於是孔子占了一卦,得到鼎卦,以變爻九四占斷,其爻辭為「鼎折足」。孔子的門人們依據這個爻辭都說:「卦中說沒有足,看來,子貢暫時回不來了。」惟獨顏回笑而不語。孔子問其故,顏回答道:「子貢一定會回來,即使沒有足,也會乘船回來。」顏回之所以說「乘船」,是因為鼎卦的下卦是巽,巽為木。

——這就是懂易卦之象而不知卦理、易理。

乙、《梅花易數》記載:一個冬天晚上酉時(17—19點鐘),邵雍剛剛擁爐取暖,就有人來扣門,在外面說要借東西。邵雍起了一卦,上乾下巽,為金木之物也。邵雍的兒子就斷定為鋤頭。邵雍說,以卦象推之,斧頭和鋤頭都可以;但以道理來說,晚上怎會用鋤?所以必然借斧,劈柴取暖之用也。

——用卦象的理來推論事物的變化是有差別的或不準的,所以《梅花易數》為何又自稱為「心易」,此為原因所在之一也。「心易」意思就是要靠精神、心靈來感受、判斷易數。(註:有專家考證《梅花易數》為偽托邵雍之名。)

丙、《搜神記》記載:張華為豫章太守,善易卦,也明於政刑的處理。他所轄的差吏和犯罪分子很害怕,不敢違反法令。法令中規定:死刑犯可請假回家辭別父母。有一人因盜竊而判處死刑,不久就處死,於是放歸回家辭別家人,限期一滿回來受刑。此人在路上悲傷哭號,經過趙朔家門。趙朔因問其是何緣故。此犯人如實告訴了趙朔。趙朔說:「那你為何不逃跑?」此犯人說:「張華太守善易卦,算得很準,以前有逃跑的犯人都被他算出來了。所以我不敢。」趙朔說:「你不用哭,我來救你。你用我的計策,就可避免這場災禍:在你回家的路上渡過黃河時,就用竹筒盛水,高三尺,放在腹部上,照此模樣躺在黃沙中,經過三天後可以還家了。張太守就抓你不得了。」此犯人依照趙朔的話去做了。

到了此犯人的期限假滿,管法司的人奇怪他這麼久違期限,告訴了張華。張華起卦一算,判斷道:「為什麼腹上有三尺深的水,背臥在在黃沙中?此人必投水而死,不用再找他了。」結果,此犯人經過一年,更名改姓,住在鄉里,逃脫了死刑的處罰。像趙朔這樣的人才真正的使用易卦。

——算卦即使有時很準確,但遇到知道算卦道理與技巧者,可能被製造假象而蒙蔽。

1、算卦作為一種技巧、技術,是奠定在《易》學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算卦的來源是有深厚的文化基礎。算卦依據的是卦象、卦理,但卦象、卦理對於萬事萬物的看法有局限,會造成算卦的不準。雖然有時算得很準,但也不足以說明萬事萬物的本質。也就是說,算卦算得準的事實是不可迴避的。就例如現在的醫院,它能治病,不可否認,但它也不是所有的病都治得了一樣。算卦也就不能稱之為迷信。

2、由此,中國古代的許多大德之士,老子、孔子等等,雖然他們懂易學,深通易理而不為此技術,是因為他們明白還有更高更接近生命本質的文化內涵,這些才是真正指導人的人生的未來的路。所以,老子講「道」,孔子講「仁」,佛陀講「法」,耶穌講「博愛」。@#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話說姜太公在遇到周文王姬昌之前,生活非常困頓,輾轉各地,就是不得伯樂賞識,後來只好靠算卦糊口。
  • 在中國的甘肅省永登縣有個叫薛家灣的地方,那裏的居民祖祖輩輩以男人占卜算命女人看手相為生。傳統和風俗習慣大多至今沿襲保留。頗似吉普賽人。所以有人懷疑他們是流徙到中國的吉普賽人。
  • 梅花詩的作者是北宋易學家邵雍,他字堯夫,謚號康節..............
  • (shown)那一年夏天,大舅媽的妹妹賀芳來外公家做客。由於大家平時聊天的時候,都說外公算卦算的準,所以賀芳就求外公給他算一卦。
  • (shown)也就是說,在人類社會這兒還未發生的事,從始至終事情的全過程已經有了......
  • (shown)算卦的存在就是要告訴人:人要順其自然的活著,今生碰到的好事、壞事都是有因緣關係的。
  • (shown)《馬前課》雖是算卦的書,但卻描述了從諸葛亮以來的各個朝代,因此又是一部預言書。
  • 何執中((1044~1118),字伯通,處州龍泉人(今浙江省龍泉縣),北宋大臣。宋神宗熙甯六年進士甲科。歷任工部、吏部尚書兼侍讀,徽宗朝宰相。
  • 中華傳統文化歷來被稱作神傳文化,因為歷朝歷代都有神人、神蹟的記載,無論是正史還是傳說,通過各種形式流傳下來。這些神人當中就包括一些能夠預知未來的高人。正史中記載的歷史上比較著名的預言家有周文王姬昌、姜子牙、諸葛亮、李淳風、袁天罡、邵雍、劉伯溫等。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