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康熙皇帝.清聖祖

天下第一閒人
font print 人氣: 522
【字號】    
   標籤: tags:

康熙皇帝.清聖祖
愛新覺羅.玄燁
滿清之最

命中注定 天命所歸

康熙帝,名玄燁,生於一六五四年,幼年時患上天花病,此症乃滿洲人剋星,就連順治皇帝、和碩豫親王多鐸等亦是死於天花。玄燁命硬,竟熬過了此絕症,活了下來。

順治與孝莊皇太后認為玄燁既天資聰敏,又能戰勝惡疾,從鬼門關返回人間,必定有天予大任。後來,順治病逝,玄燁繼承大統,八歲登上皇位,是為康熙。

四大輔臣

順治臨終前為玄燁從上三旗中選出四位輔政大臣,依次序為索尼(正黃)、蘇克薩哈(正白)、遏必隆(鑲黃)、鰲拜(鑲黃)。四人均為天聰、祟德年間一起與皇太極打江山的大將,軍功累累。

當康熙年幼之時,四大輔臣共理政事,從表面上看來,四人像是一條心,無分你我地為朝廷辦事。但當康熙漸漸成長,便開始察覺四人原有間隙,實各懷鬼胎,勾心鬥角,而且更越演越烈。

首先是鰲拜與蘇克薩哈因圈地一事而翻臉。當年攝政王多爾袞偏袒自己掌管的正白旗,將最肥沃之土地都圈給正白旗的將領。如今,鰲拜決意要翻舊案,來一個鑲黃、正白大換地,奪回「應有利益」。

輔政大臣蘇克薩哈、戶部尚書蘇納海、直隸總督朱昌祚等上疏反對,但大部份均遭鰲拜打擊而被罷官,而蘇納海、朱昌祚更被絞死。後來,蘇克薩哈自知鬥不過鰲拜,為了保持實力和避開鰲拜,他向康熙請辭道:「願往守陵,從而得生。」康熙年紀還小,不解地問蘇克薩哈:「在此何以不得生,守陵何以得生?」

鰲拜誓要趁此機會除去蘇克薩哈,私訂其「不欲歸政」大罪二十四款,殺他子孫十一人。就這樣,四大輔臣只剩三人,再沒正白旗代表。

不久,首席輔臣大臣索尼逝世,鰲拜愈加驕橫跋扈,旗下大學士班布爾善竟敢公然抗旨妄行,實為大逆不道。鰲拜勢力龐大,更有不臣之心,這使康熙意識到鰲拜集團實在是非除不可,否則政權快將不穩。

索尼之子索額圖被康熙召入宮中,以下棋為名,商討剷除鰲拜大計。此外,康熙又訓練了一批年輕的摔跤好手,用以對付鰲拜。與此同時,康熙在鰲拜面前仍是不動聲色,還刻意粉飾一翻,好讓他減輕防範。

鰲拜以為康熙年少好玩,以摔跤解悶,因而不以為然。詎料,一次康熙召鰲拜進宮,鰲拜仍舊像以往一般大搖大擺地走入。一切蓄勢待發,只等鰲拜踏入宮內,康熙突如其來的命侍衛們一擁而上,擒住鰲拜。

康熙膽識過人,年僅十六即制服鰲拜。經眾臣合議,鰲拜犯有三十條大罪,理當處斬,但康熙念他為三朝元老,又立過無數戰功,免其一死,予以終生禁錮。不久,鰲拜便死於禁室之內。

三藩八年戰爭

康熙親政後,書寫了「三藩、河務、漕運」條幅掛在宮中柱子上,夙夜廑念當今三大要事。

三藩乃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

御用大閱甲冑

平南王尚可喜年老多病,將藩務交給兒子尚之信打理。尚之信為人殘暴嗜殺,連其父尚可喜也不放在眼內,竟膽敢殺死尚可喜派來送信的人,以求取樂。尚可喜怕他早晚會釀成大禍,加上自己亦不甘受制於自己兒子,於是在康熙十二年,他上書要求告老還鄉,回遼東養老。

早已想撤藩的康熙便趁此下令撤去尚藩,將其士卒撤返原藉。吳三桂、耿精忠聞訊大驚。於是,老謀深算的吳三桂,連同耿精忠立即假意向康熙示意自願撤藩,以試探朝廷動向。
康熙認為是時候解決三藩問題,緊急召集群臣議論撤藩之事。各人均清楚知道批准吳三桂等撤藩即加快他們橫下決心造反,但儘管不撤,造反亦是遲早問題。正是「撤也反,不撤也反,倒不如快撤,然後速戰速決,一勞永逸。」

可是,大部份親王、貝勒、權臣都不願撤藩,厭戰情緒高漲。十幾年太平日子過慣了,不想打仗,而與康熙攜手同心對付過鰲拜的索額圖竟支持反戰,使康熙感到萬分失望。又有個魏象樞,走出來說要「以德服人」,但這些理論根本不能應用在此件事上。只有兵部尚書明珠、戶部尚書米思翰、刑部尚書莫洛等人堅定不移的主張撤藩。

康熙力排眾議,決定撤藩,並且要徹底地撤。他更於清晨絕早跟太皇太后(即孝莊)作最後商議,得到共識。

吳三桂萬料不到康熙會真的撤藩,他擁兵自重,根本不願放棄雲南,寧死也要獨霸一方,不肯交出兵權。既然事已至此,於康熙十二年十一月,吳三桂便打出「反清復明」的旗號來蠱惑人心,舉兵造反。康熙十三年,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加入叛軍集團;康熙十五年,尚之信亦在廣州參與叛亂。戰火急劇蔓延,半壁江山一眨眼已落入叛軍手中。與此同時,察哈爾蒙古親王布爾尼亦乘機作亂,大清王朝岌岌可危。

吳三桂於雲南稱帝,並鑄行「行用寶通」

叛軍起兵,其黨羽紛紛響應,各地告急文書頻傳京城。索額圖竟提出殺死明珠等主戰派人士,繼而與吳三桂重新交好。康熙痛斥索額圖連番謬論,並立即準備應戰。

康熙認準只要能消滅吳三桂一路兵馬,其他叛軍即不攻自破。他先令戶部米思翰安排好軍需,然後分別派出圖海(正黃旗滿軍都統)、勒爾錦(多羅郡王)、瓦爾洛、莫洛等大將領兵進軍湖南、四川、西安等地。年少的康熙騎「自在驄」以馬奶酒為將士送行,情緒激昂。

康熙擬定大本營設於荊州,鎮守鹽津、勝境關,戰線控制在四川、貴州、湖廣三省內。此刻望著全國地圖,康熙終於明白荊州何以成為自古以來兵家必爭之地。除了佈署軍事策略外,康熙還頒發了一條上諭:

凡棄暗投明者即與保全,恩養安插。

康熙於乾清宮批閱前線奏報,運籌帷幄,苦苦籌劃戰事。

滿洲八旗沒有當初入關時的強悍,出師不利,吳三桂義子、陝西提督王輔臣舉兵支持叛軍,殺死莫洛。陝西地處要衝,康熙馬上派圖海進攻平涼,於康熙十五年收服陝西全境。
此外,康熙破格提拔漢將姚啟聖、趙良棟等人為朝廷效力,加派綠營兵(漢人,人數眾多,以步兵為主,熟地理)相助八旗騎兵,戰況漸漸扭轉。耿、尚二藩知事情不妙,加上他們四十餘年以來一直效忠清室,受恩三世,開戰後不久便投降了。

清兵滅吳三桂左右兩翼大軍,叛軍終敵不過清室全國兵馬。眼看大勢已去,吳三桂還欲虛張聲勢,於康熙十七年(1678)三月改元昭武,在衡陽稱帝。也許是天理難容,四、五個月後吳三桂暴死。其孫吳世璫繼位,部下渙散,軍心動搖。叛軍全線潰敗,退守雲南。
戰事到了尾聲,定遠平寇大將軍固山貝子彭泰、征南大將軍都統賴塔請奏進兵昆明,康熙起初不忍強攻昆明,他不欲戰火使無辜平民百姓受害;但半年後終等不到吳軍投降,遂下令進剿吳逆餘黨,八年戰爭結束。

聽到戰況捷報,康熙喜不自勝,揮筆寫下《滇平》一詩:

滇海昆池道路難,捷書夜半到長安。
未矜幹羽三苗格,乍喜征輸六詔寬。
天末遠收金馬隘,軍中新解鐵衣寒。
回思幾載焦勞意,此日方同萬國歡! @

(香港大紀元)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天聰汗.崇德皇帝.清太宗
    愛新覺羅.皇太極
    深謀遠慮
  • 順治皇帝.清世祖
    愛新覺羅.福臨
    多愁善感
  • 漢宣帝是史上有名的中興之君,而他第一道詔書流露的「深情」更是史上流芳。於公於私,漢宣帝都顯露了真摯又深刻的仁愛之心。
  • 康熙初年,學士孫芑瞻(名在豐)擔任皇帝身邊的侍講。他跟眾人說了自己親見的康熙皇帝的幾件事。在正史和史料中,有許多康熙帝謙虛勤學、敬天愛民、仁愛寬容賢臣的故事。
  • 商湯對人、對萬物都能作到「網開三面」。夏桀失政在鳴條這地方被商湯打敗了。當時,商湯並沒有馬上取代他的王位。他對夏桀說:「我將為君王恢復道德,復明人心。」夏桀對商湯說:「君有人,這是君的國。」就是說夏桀看到商湯擁有民心,也就擁有了這片國土。於是夏桀帶著五百個追隨者離開。他從中野遷徙到不齊又遷徙到魯地,結果如何呢?
  • 唐宣宗崇尚文雅的小故事。他為何自比鄉貢進士呢? 他怎樣選博士?為何他「大中之政」被史學家給與「有貞觀之風」的評價?
  • 清朝四大謎團之一,世祖順治皇帝是死於天花,還是出家為僧?董鄂妃為何能成為順治帝的摯愛,她到底是誰?
  • 康熙帝在位期間廣施仁政,布恩德於四海,使得天下出現了「萬民康寧、天下熙盛」的盛世景象。而作為中國帝制後期最為聖明的君主,康熙對後代的教育亦是歷代帝王中最為勤謹的一位,故其後代皇子王孫多文武全才,實為中國歷史上極為成功的教育家。
  • 清聖祖康熙皇帝的聖德神功、千秋盛業給人類留下典範。同時,康熙皇帝是一個孝思、孝行逾恆的聖君。康熙皇帝怎樣重視孝道?又是怎樣實踐孝道的呢?
  • 漢靈帝即位的元年,黨錮之禍剛剛過去一年,名列「三君」的大將軍竇武、太尉陳蕃相繼遭宦官毒手,隨後無數清流名士慘遭迫害,第二次黨錮之禍再掀腥風血雨。 「武等正直,而見陷害,奸邪盈朝,善人壅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