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 三大盛世天朝之一 西漢(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font print 人氣: 32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7月14日訊】 文景之治─孝文帝仁德無為治天下

孔子曾經說過:“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這話千真萬確。從漢朝建立到孝文帝,經過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一方面文帝受老子的思想影響,採取無為而治的方式;另一方面文帝為人十分仁德寬厚,這使得天下百姓受益無窮,也使西漢王朝逐漸走向了強盛。

文帝劉恆,被高祖封在代地稱代王。公元前180年,在呂後去世,大臣們共同誅滅了諸呂後,被擁立為天子。

文帝的仁德體現在方方面面。其一,他廢除了連坐法和肉刑。文帝認為,法令是治理國家的準繩,是用來制止暴行,引導人們向善的工具。既然犯罪的人已經治罪,就不應該株連他們無罪的父母、妻子、兒女和兄弟。而且法令公正,百姓就忠厚,判罪得當百姓就心服。

後來齊國的太倉令淳於公犯了罪,應該受刑。太倉令的小女兒緹縈向朝廷上書說願意入官府為奴婢,以免除父親的刑罰。文帝憐憫緹縈的孝心,同時認為是自己的道德不厚,教化不明,就下詔廢除了黥、劓、刖等肉刑,改用笞刑代替。因為取消了嚴苛的刑罰,文帝時許多官吏能夠斷獄從輕,持政務在寬厚,不事苛求,因此獄事簡省,人民所受的壓迫比秦時有顯著的減輕。

其二,在確立繼承人的問題上希望尋找到聖德之人實行禪讓。一些大臣勸文帝及早立太子,文帝卻說自己的德薄,希望可以找到賢聖有德的人把天下禪讓給他。大臣們認為確立繼承人為自己的兒子是由來已久的定規。如果拋開應當立為太子的人,卻從諸侯或宗室中另選他人,是不合適的。這樣,文帝才同意立自己的兒子啟為太子。但同時賜給全國民眾中應當繼承父業的人每人一級爵位。

其三,文帝能夠推己及人,與民同樂。三月,主管大臣請求皇帝封立皇后。文帝立太子的母親為皇后。皇后姓竇。文帝因為立了皇后的緣故,賜給天下無妻、無夫、無父、無子的窮困人,以及年過八十的老人,不滿九歲的孤兒每人若干布、帛、米、肉,希望天下這些貧苦之人可以享有一些快樂。

此外,文帝還對普天下施以德惠,安撫諸侯和四方邊遠的部族,加封有功大臣,因此各方面上上下下都融洽歡樂。

其四,為了不勞苦百姓和節省財力,文帝二年(前178)十月,下令居住在長安的列侯回到各自的封國。一方面可以省卻百姓供應運輸給養的勞苦,節約人力和財力;一方面列侯也可以教導和管理封地的百姓。次年,還把授兵權或調軍隊的銅虎符和使臣出使所持的竹使符發給各封國丞相和各郡郡守。

其五,對於自己,文帝則十分節儉。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於是文帝便放棄了。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准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准繡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樸,為天下人做出榜樣。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准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墳;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

文帝還下令撤銷衛將軍統轄的保衛自己的軍隊。現有馬匹,只留下日常所需要的,其餘的都交給驛站使用。

其六,廢除法令中的誹謗朝廷妖言惑眾以及百姓批評朝政有罪的罪狀。文帝認為,古代治理天下,朝廷設置進善言的旌旗和批評朝政的木牌,可以打通治國的途徑,招來進諫的人。而這條罪狀就使大臣們不敢完全說真話,做皇帝的也無從了解自己的過失。群臣中如袁盎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採納。

在治理國家方面,文帝更是以仁德為本,採取“無為”方式。文帝十分重視農業,他認為農業是國家的根本,因此即位後多次下詔重視農桑,並按戶口比例設置三老、孝悌、力田若干員,經常給予他們賞賜,以鼓勵農民發展生產。同時還注意減輕人民負擔,降低田租和賦稅,減輕徭役。文帝二年(前 178)和十二年,曾兩次“除田租稅之半”,即租率減為三十稅一,十三年還全部免去田租。自後,三十稅一遂成為漢代定製。文帝時, 算賦也由每人每年一百二十錢減至四十錢,徭役則減至每三年服役一次。文帝還下詔“弛山澤之禁”,即開放原來歸國家所有的山林川澤,從而促進了農民的副業生產和與國計民生有重大關係的鹽鐵生產事業的發展。文帝十二年又廢除了過關用傳制度,這有利於商品流通和各地區間的經濟聯繫,對於農業生產的發展也有一定促進作用。

在對待匈奴的問題上,文帝或戰或和,完全從百姓的利益出發。雖然匈奴多次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卻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樂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勞苦。

在對待同姓王反叛的問題上,文帝則是以德報怨。在平定濟北王劉興反叛後,文帝下詔宣布赦免隨濟北王造反的官吏百姓。公元前174年,主管大臣報告淮南王劉長廢棄先帝的法律,不聽從皇帝的詔令,宮室居所超過規定的限度,出入車馬儀仗比擬天子,擅自製定法令,與棘蒲侯的太子陳奇圖謀造反,還派人出使閩越和匈奴,調用它們的軍隊,企圖危害宗廟社稷。群臣議論此事,都說“劉長應當在街市上斬首示眾。”文帝不忍心法辦淮南王,免了他的死罪,廢了他的王位,不准再做諸侯王。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使他們顯貴,報之以德。尉佗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

在對待臣子上,文帝也十分寬容,認為百官的過錯,應當由自己一人承擔責任。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別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

在位23年的文帝,常常自省。有一年幾次發生了日食,文帝自責說:“我聽說天生萬民,為他們設置君主,來撫育治理他們。如果君主不賢德,施政不公平,那麼上天就顯示出災異現象,告誡他治理得不好。十一月最後一天發生日食,上天的譴責在天象上表現出了災異現象,有什麼比這更大的呢!我能夠事奉宗廟,以這微小之軀依托於萬民和諸侯之上,天下的治與亂,責任在我一個人,你們眾位執掌國政的大臣好比是我的左膀右臂。我對下不能很好的治理撫育眾生,對上又牽累了日、月、星辰的光輝,以致發生日蝕,我的無德實在太嚴重了。接到詔令後,你們都要認真想想我的過失,以及你們知道的、見到的、想到的我做得不夠的地方,懇請你們告訴我。還要推舉賢良方正,能直言進諫的人,來補正我的疏漏。”

公元前159年,天下乾旱,發生蝗災。文帝施恩於民:詔令諸侯不要向朝廷進貢,解除民眾開發山林湖泊的禁令,減少宮中各種服飾、車駕和狗馬,裁減朝廷官吏的人數,打開糧倉救濟貧苦百性,允許民間買賣爵位。

文帝一心致力於用仁德感化臣民,無為而治,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宮去世。遺詔上說:“詔令全國官吏和百姓,詔令到達後,哭吊三日就除去喪服。不要禁止娶妻、嫁女、祭祀、飲酒、吃肉。應當參加喪事、服喪哭祭的人,都不要赤腳。服喪的麻帶寬度不要超過三寸,不要陳列車駕和兵器,不要動員民間男女到宮殿來哭祭。宮中應當哭祭的人,都在早上和晚上各哭十五聲,行禮完畢就停止。不是早上和晚上哭祭的時間,不准擅自哭泣。下葬以後,按喪服制度應服喪九個月的大功只服十五日,應服喪五個月的小功只服十四日,應服喪三個月的緦麻只服七日,期滿就脫去喪服。其它不在此令中的事宜,都參照此令辦理。要把這道詔令通告天下,使天下人都明白地知道我的心意。葬我的霸陵周圍山水要保留其原來的樣子,不要有所改變。後宮夫人以下直至少使,全都讓他們回娘家。”

乙巳日,文帝葬在霸陵,群臣叩首至地,奉上謚號,尊稱為孝文皇帝。

我們不妨引用景帝的話來概括文帝的一生。孝景皇帝元年(前156)十月,下詔給御史:“我聽說古代帝王,有取天下之功的稱為‘祖’,有治天下之德的稱為‘宗’,制定禮儀音樂各有其根據。還聽說歌是用來頌揚德行的,舞是用來顯揚功績的。在高廟獻酒祭祀,演奏《武德》、《文始》、《五行》等歌舞。在孝惠廟獻酒祭祀,演奏《文始》、《五行》等歌舞。孝文皇帝治理天下,開放了關卡橋樑,處處暢通無阻,邊遠地區也是一樣;廢除了誹謗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賞賜老人,收養撫恤少無父母和老而無子的貧苦人,以此來養育天下眾生;他杜絕各種嗜好,不受臣下進獻的貢品,不求一己之私利;處治罪犯不株連家屬,不誅罰無罪之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對使人斷絕後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聰敏,不能認識孝文皇帝的一切。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親自實行了。他的功德顯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廣施,遍及四海,沒有哪個人不曾得到他的好處。他的光輝如同日月,而祭祀時所用的歌舞卻不相稱,對此我心中非常不安。應當為孝文皇帝廟製作《昭德》舞,以顯揚他的美德。” 其對文帝褒揚之言絲毫不為過也。

文景之治─承前啟後的孝景帝

孝景皇帝劉啟繼承皇位後,基本遵循文帝時治理天下的政策,使西漢經濟達到了空前繁榮,史家將文帝和景帝時期並稱“文景之治”。這為隨後武帝的向外擴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景帝時期,在經濟方面,他鼓勵生產,繼續提倡讓農民修養生息的政策。他即位之初,就下令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還下詔減去一半田租。景帝二年(前 155),又把秦時十七歲入籍給公家服徭役的制度改為二十歲。公元前149年,再次賜給民眾每戶戶主爵位一級。公元前142年正月,詔令內史和各郡不准用糧食喂馬,違者將其馬匹收歸官府。規定罪犯和奴隸穿很粗糙的七布衣服。禁止用馬舂米。因為這一年糧食欠收,景帝詔令全國節約用糧,嚴禁不到收穫時節就把口糧吃完。

在政治上,一如文帝時期,景帝採取了“除禁錮”的寬鬆政策和“省列侯遣之國”等節儉措施,並廢除不准商人、入贅女婿做官和不准犯過罪的官吏重新做官的法令。他還進一步減輕了刑罰,即減輕了笞刑。此外,他還果斷的平定了吳楚七國之亂。

漢興以來,孝文皇帝廣施恩德,天下安寧。到了景帝時代,不再擔心異姓諸侯王的反叛了,但是同姓諸侯王中仍有存在反心的,因而御史大夫晁錯建議景帝大力削奪同姓諸侯王的封地。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一同起兵反叛,聯合向西進攻朝延。景帝為了安撫反叛的諸侯王而殺了晁錯,並派遣袁盎通告七國,但他們仍不肯罷兵,繼續西進,包圍了樑國。景帝於是派了大將軍竇嬰、太尉周亞夫率軍討伐,最終平定了叛亂。這次叛亂的出現主要是由於諸侯勢力太強大,而晁錯又沒有採取逐步削減的辦法,景帝則審時不明,謀划不周。直到後來武帝接受了主父偃提出的准許諸侯王分封自己的子弟為侯的建議,才使諸侯王的勢力弱了下來,天下才終於安定。

在對外關係上,景帝則主要採取與入侵的匈奴定約和親的辦法,使邊疆暫時處於和平。

七年(前150)丁巳日,景帝立膠東王為太子,名叫徹。

公元前140年,景帝去世。遺詔賜給諸侯王以下至平民應該繼承父業的人每人爵位一級,全國每戶一百錢。把後宮宮人遣散回家,並免除其終身的賦稅。太子即位,這就是孝武皇帝。

“文景之治”的直接結果是農業迅速得到了恢復。農業的發展使糧價大大降低。文帝初年,粟每石十余錢至數十錢。據《漢書﹒食貨志》記載,漢初至武帝即位的七十年間,由於國內政治安定,只要不遇水旱之災,百姓總是人給家足,郡國的倉廩堆滿了糧食。太倉裏的糧食由於逐年累積,致腐爛而不可食用,政府的庫房有餘財,京師的錢財有千百萬,連串錢的繩子都朽斷了。這是對文景之治十分形象的描述。經濟的發展,也使人口迅速增長。西漢初年,大侯封國不過萬家,小的五六百戶;到了文景之世,流民還歸田園,列侯封國大者至三四萬戶,小的也戶口倍增,而且比過去富實得多。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神州上下五千年 軒轅黃帝為祖先 敬天問道得神傳 華夏文明始發源 文治武功創百業 仁德無為天下安 修身得道帝成仙 白日乘龍飛上天
  • 戰國時期的服飾有較明顯的變化,比較重要的是胡服的流行。所謂胡服,實際上是西北地區少數民族的服裝,它與中原地區寬衣博帶式漢族服裝有較大差異,一般為短衣、長褲和革靴,衣身瘦窄,便於活動。首先採用這種服裝的趙武靈王,是中國服飾史上最早一位改革者。短衣齊膝是胡服的一大特徵,這種服裝最初用於軍中,後來傳入民間,成為一種普遍的裝束。
  • 有宋一代風雅無雙,才子才女更是風華絕代。即使在動盪的末世,仍然出了一位濁世佳人張玉娘,其文采可與清照齊名,其德行遠追班昭遺風。她如幽蘭白雪高潔,在韶華芳齡仙逝,走過了短暫卻才情雙絕的傳奇人生。
  • 中國古代醫者懸壺,大多都懷揣著濟世救民、扶危助困之心。從豐富的史料中不難看到,「無欲無求,先發大慈惻隱之心,誓願普救含靈之苦」不只是那些被撰寫在《大醫精誠》中的字句;「若有疾厄來求救者,不得問其貴賤貧富,長幼妍蚩,怨親善友,華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之想」已在歷代許多身懷奇術的醫生身上得以展現。
  • 管寧因為好友華歆不能完全無視於權位利祿的存在,所以割席與之絕交。和嶠鄙視荀勖的為人,不願與之同車,於是自行乘坐專車入朝。
  • 宋朝的李之儀,立於長江之畔,則以江水之無盡比喻情意之綿長,寫下一首流傳千年的相思詞——《卜算子》……
  • 耿恭為將士拜井祈禱,泉水湧出;鄭國為秦國修築渠道,造福萬代。
  • 死生有命,富貴由天。人一生的福、祿、壽乃至各種疾病的發作都是有定數的。時間到了,臉上的氣血之色、脈絡的運行狀況都會呈現出異常的變化。縱觀古今,惟有精通醫道或修佛修道之人才能讀懂身體密碼,參透箇中玄機。中國歷朝歷代都不乏這樣的高人,本篇將一展明朝幾位市井大夫僅以望、切就能知人生死的奇妙醫術。
  • 還有北宋時期,一代名臣登上金陵城樓,望見清江翠峰,酒旗畫船,一片壯麗繁華之景。然而故國往事歷歷在目,他撫今懷古,頓生家國之憂和興亡之嘆。 一首雄渾闊大的懷古詞,遂成千古名篇。這就是出自王安石筆下的《桂枝香‧金陵懷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