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天水:獄中隨筆(2)

楊天水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5日訊】七.要做生命的主人

人們擋不住時光﹐恰如江河不能倒流。生命對任何一個人而言﹐只有一次﹐其珍貴性是宇宙間無二的。熱愛生命是每個人的天性﹐但使生命有益他人的幸福並因之而輝煌起來卻需要後天的努力﹐這包括不斷地認識真理﹑辨別繆論﹑克服困難﹑超越自己﹐最終將為民服務與為鄰服務當作終生的職業。要使生命達到如此成功的地步﹐就要堅強的意志﹑高尚的情操﹑博大的襟懷﹑精深的學識﹑實踐的才干﹑超人的方略。用這些要求衡量自己﹐自己是何等的欠缺啊﹗無論哪一方面﹐自己都處在剛剛開蒙的階級。剩下四年余刑﹐如何最有效地利用業余時間學出點成果來是個極端重要的。生命的有限性﹐時間的客觀性構成了人生歷程中最根本的困難。人要有所作為﹐就必須在絕對的生命有限性裡建造具有永恆意義的業績﹐在絕對的時間客觀性中爭取相對的時間自由性。人類最偉大的地方莫過能夠無所畏懼﹑堅契不拔地沖破重重阻障﹐在荊棘叢生的道路上進行了頑強的探索﹐以爭取永恆與自由的實現。只有獻身于探索真理才能使人永恆﹐探索科學領域裡的真理﹑探索人人幸福與世界大同的真理﹐並為之奮鬥終生﹐便是走向永恆的必然的道路﹐舍此再沒有任何通道了。只有每時每刻都不忘人的崇高使命的並將一切身心都化為探索真理﹑把握真理﹑實踐真理﹑檢驗真理的人﹐才能獲得並經常擁有相對的時間自由性﹐一句話只有這樣的人才能戰勝時間絕對性的束縛﹐變成生命的名符其實的主人。

九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八.鄧小平不過是探春的小學生

最近重新考慮了一些哲學﹑歷史﹑經濟諸問題﹐對從前的思考結果作些補充和修正。井田制屬於一種公私混合的經濟制度﹐後來的佔田﹑均田﹑授田制多是井田制在不同時代的復活﹐它的核心是民有﹑民營為主﹐同時又保存一定的公有成份。井田制的破壞完全是因為沒有一種良好健全的社會體制來保護它﹑完善它﹐發展它而造成的。井田制的破壞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總是停滯不前的根本原因﹐它的崩潰意味着社會安定的基礎遭到破壞﹐意味着土地兼併成為社會經濟的必然病疾﹐意味着整個社會的勞動者喪失了基本的生存與發展的手段﹐因而也喪失了長期穩定地積累經驗與技能﹑發展農業科技及相關的科技的良機﹐最終喪失了財產安全感以及真正的勞動熱誠。以致于發展到封建社會的晚期﹐大呼隆﹑大鍋飯的積弊已在每個社會角落根深蒂固。《紅樓夢》中的大觀園就是一例。後來探春勇敢地進行了改革﹐在大觀園裡實行聯產承包責任制﹐結果人們的責任心﹑積極性統統被調動起來。這充份說明以所有權﹑經營權為手段確保人的經濟利益是何等的有效﹗井田制的精神﹑探春的經濟改革應是新時代的構建經濟制度的不可忽視的參考。鄧小平還是後來者﹐效仿者。

九五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九.哲學是如何產生的

中國古代的哲學成就並不亞于西方。哲學是如何產生的呢﹖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到﹐古時許多愛思考的人經常思考世界是如何產生的及是由什麼構成的﹐思考人的智能與自然界的關係﹐思考不同事物的共同現象﹐思考得出有普遍說服力的方法問題﹐思考人的價值問題﹐在世界代代的思考中﹐幾個主要的問題成了智者普遍關注的中心﹐那就是本體問題﹑認識問題﹑方法問題﹑人性問題。或者說哲學產生于人類早期試圖尋找普遍規則的努力之中。中國古人在這方面的努力顯然是卓有成效的。本體論問題上﹐中國古代哲學基本上是唯物主義的。理(規律)﹑氣(物質的本原形式)﹑象(物質存在的具體表現形式﹐或可稱為具體事物)﹑數(物質的物理數值)的體系包括了中國古代數千年中的許多哲學家的辛勤思考。理﹑氣﹑象﹑數的理論很完善地解決了存在論的問題。認識論方面﹐似乎持中庸的立場﹐對客觀與主觀的作用均予以一定的肯定。方法論﹐先秦基本上以觀察經驗為主﹐大量地使用類推法﹐其實這種方法是原始的歸納法﹐原始的演繹法的簡單結合。但在人類早期生活中﹐仍然具備一的探索真理的功能。中國古代的人性論極為發達﹐並且在倫理學中得到完善的發展。中國古代的人性論沒有完全變為人本主義﹐而是發展到了將人與社會責任聯繫起來的道德主義。“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就是這種道德主義的最簡練的表達。

從總體上看﹐中國傳統文化的表層是儒家文化﹐深層卻是法家﹑兵家﹑縱橫家﹑術數文化的大混合。這需要非常專門的文章來予以探討。

九五年年底

十.文章的義法和理情

早起讀馮著哲學史﹐至上午九點﹐全書讀畢。新道家肯定歷史之變化﹐朱子強調格物(認識客觀世界)﹐王守仁提倡實踐良知(致良知)﹐皆為有益于人類之見解。九點至十一點思考﹐反復思考。午休前溫習馮書。下午溫習英語英法。自中午起風濕病發﹐感到天要下雨。晚讀古詩古文。秋瑾真乃千古第一女才子﹐秋瑾詩曰﹕萬里乘風去復來﹐隻身東海挾春雷。忍看圖畫移顏色﹐肯使江山付劫灰。濁酒不銷懮國淚﹐救時應仗出群才。拼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秋女俠詩﹐其剛烈之志﹐激憤之情﹐皆偉岸丈夫之情性也。晚又讀古代散文-江淹之《別賦》﹑方苞之《登泰山記》。文章當“義法﹑聲情”兼具之﹐方稱佳品。然凡具體文章﹐旨必有所偏重﹐故而必因旨而或重義法﹐或重聲情﹐此文章之具體標準也。譬如論理文必以義法為重心﹐至於聲情有則更好﹐無也無損﹔遊記之類則應以聲情為重心﹐至於義法則其次也。理情俱兼﹐固然至佳﹔然魚與熊掌不可兼得之時﹐則當因旨制宜。博學深思是著妙手文章的基礎。

早晨清氣逼人﹐山霧迷彌﹐斷壁靜立﹐春林濕潤。至上午﹐春陽暖照﹐天碧流光﹐山鳥歡逐﹐青枝受露。下午﹐天光更媚﹐青山蒸輕煙淡霧﹔江流泛白﹐布帆承天地悠悠。暮色降臨之時﹐人心漸與冥合﹐是耶非邪﹖非邪是耶﹖都寄于遠水遙山之上。欲明言之﹐卻又難盡述。至此時始讀古詩古文﹐其中包括曹操“四言詩”。成《五律頌曹公》一首–立志平天下﹐終生走戰疆。驅兵擒虎豹﹐揮劍掃狐狼。父子文章俊﹐軍民關係康。江河情不老﹐一統賴豪強。

九六年二月某日

十一.專制制度誤了蒼生也誤了皇帝

魏文帝丕雖善詞章﹐此小道也﹐至於廢五銖﹐令民以谷帛充貨幣﹐真昏君也。古代諸多朝代經濟之敗壞與幣制混亂﹑偽幣大起﹐有極大之關係。隋廢郡縣律員(專管司法)以郡縣官直接領司法事務﹐原因是為了防律員徇私枉法﹐其目的是好的。然而只要人民沒有立法權和監督權﹐任何官員主管司法都必然徇私枉法。文帝雖峻法﹐然不失為心眼明﹑路數清﹑有辦法的好領導。煬帝屬風流公子之流﹐其見識﹑學問﹑意志﹑謀略等皆不足以領一國首腦之任﹐其大興苑館﹐窮奢極欲﹐令人切齒。何其如此不惜民力﹐不知治國之要領﹖煬帝說到底是個有文采的頹廢王義者﹐他的生平既是歷史的不幸﹐也是其個人的不幸。完全反映了極權封建專制主義的積弊。

九六年三月

十二.今日之雨也

今日之雨也﹐初細如微露﹐山林間因之充滿霏煙﹐遠濃近淡﹐繼而淅淅如絲﹐原野為之一新﹐終在午間喧聲漸大﹐瀝瀝如注。黃昏雨停之時﹐立陽臺窗下﹐久觀山原景色﹐滿眼是清煙薄霧﹐少許青色或東或西﹐群山黛色﹐春江白影﹐皆與青空靜對﹐物我漸融于一﹐始信古人無我境界並非妄談。

九六年三月某日

十三.極權主義是愚昧落後的根因

反復閱讀清朝與邊地族的戰爭的歷史﹐深感諸將領用兵無方﹐也感到草原﹑高原﹑山地﹑熱帶諸種﹐異常的地形﹑氣候﹐對官兵的限制﹐更感到用兵長久對百姓民生的危害﹐軍紀敗壞對風氣的污染和戰鬥力的損害﹐達到觸目驚心的地步。清中後葉動蕩四起固然是極權專制主義的腐爛政治的必然結果﹐然前期屢屢用兵﹐耗盡國庫儲備﹐增大百姓負擔﹐民生由此而遭到大破壞﹐則是直接的原因。由此連綿不斷的戰爭想到﹕一種文明若要獲得長治久安的和平的發環境﹐必須具備足夠的武力摧垮週邊野蠻部落﹑國家的危脅。中國文明幾千年來一直沒有解決好這個問題﹐一直受四週落後民族力量的騷擾﹐遂至屢動邊舋﹐耗盡民力﹐損害民生﹐終使政構更加潰爛﹐文明因之而不得安穩發展之環境。現代人群必須吸取這些教訓﹐若戰爭不利民生之安全與發展﹐則戰爭毫無意義﹐或曰戰爭只能用來保衛或推動民權﹑民生事業的發展﹐否則便不要戰爭﹐而且即使為了上述的目的﹐也不應從事侵略﹐相反應該積極地抵制侵略。古代週邊遊牧民族的長期落後﹐證明到處遊動而不能獲得和平安穩環境的民族是無法向現代文明演進的。現代世界的民主文明陣營為了自身的安全與發展﹐也為了其它落後民族的人民的安全與發展﹐必須積極地採取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各種辦法﹐掃蕩那些野蠻落後的極權主義勢力。

九六年三月

十四.民主制度是抑制邪惡的戰爭最好依賴

人類為什麼爭戰不休呢﹖或者說人類鬥爭不休的根因是什麼呢﹖這是歷史學與社會學都應全力予以解答的問題。總的應從幾方面尋找答案﹕一曰人性﹑一曰資源﹑一曰社會。曰人性講的是人本性中的原欲易失去節制而引起爭斗﹔但最初一定是在生活資源稀缺的情況下才導致爭斗﹔最終階級社會出現﹐階級壓迫的機製下﹐爭斗遭到極端的強化﹐形式也由單個人的﹑家庭的﹑地區的﹑集團的﹐演變到階級的。曰資源指的就是生活資料的相對稀缺乃是人間爭斗之一大原因﹐稀缺在很多地方的確是爭斗之一因﹐但為什麼古代奴隸主﹑地主﹑以及現代的官僚階級已擁有豐裕的生活資料的來源﹐卻仍然利用強權﹐爭奪不休﹖那是因為他們本性中的原欲不受節制。曰階級指的是階級鬥爭的結構與機製﹐激化﹑強化﹑擴大了這種因人性在稀缺之環境中失去節制而生成的爭斗﹐並使之持續化﹑制度化﹑結構化。也可以這樣說﹕原欲作為生物原因﹐階級對立與衝突作為社會原因﹐資源稀缺作為物質原因﹐三者交互作用﹐交互影響﹐造成了古今連續不斷的無處不有的人間爭斗。

原因找到了﹐然後就輪到對症下藥了。原欲多半是生物因素﹐十年前讀實驗心理學﹐知憤怒的情緒受後丘腦某部位支配﹐後見報知科學家割掉一猴子的丘腦部位中支配憤怒情緒的生理軀體(腦體)﹐猴子從此性情極端溫和﹐不再有憤怒爭斗之行為﹐憤怒是爭斗的情緒動力﹐若能抑制憤怒﹐當能抑制爭斗之發生。如此科學家能否通過外科手術致使人性中生物性的衝動爭斗機製受到割除或有力的抑制呢﹖解決稀缺的途徑有二﹕一是大力發展物品生產﹔二是盡最大力量實施分配公正。第三引起爭斗規模化﹑持久化的原因﹐是階級對立衝突的問題﹐如何解決呢﹖顯然先是以和平與合作的方式及其外在結構促成不同階級間的和平共處﹐以達到縮小階級間的判別﹐然後是直向階級削減的社會的方向發展。目前為止的人類歷史表明﹐民主制度是抑制階級鬥爭的最好的制度。

九六年五月

十五.永生的真相

昨晚﹐想到次日是父親的生日﹐心中頓生諸多惆悵﹐晚就寢前憶起昔日父親在世教我育我之許多事情﹐夜靜之時﹐枕上微浸感傷之淚。因此又想到永生的問題﹐覺得人類每個分子都是永生中的一個環節﹐因此而擁有一定的永生性。永恆中的精華生成人類﹐而人類通過遺傳使自己的稟賦延續到了未來﹐最後整個人類將回到永恆的懷抱﹐這種來自永恆﹑在永恆代代綿延﹐最終必將復歸于永恆的過程﹐賦予了人類以永生性質﹐人死亡的實質是什麼呢﹖不過是人在永存中暫時改變一下存在形式而已﹐普通人所畏懼的那個死亡﹐實質是人于存在鏈條中那個軀體環節暫時性的消失而已。人通過將思想留給後人﹐將自然的稟賦遺傳給後人﹐通過最後回歸到他的最古老的家園並化為最初組成他的成份而永遠存在﹐這就是永生的全部真相與全部含意。

九六年十一月四日

十六. 江南一派生機

近來。暖陽終日。山青嶺翠。常天明萬里。每鏡月夜懸。大好春光。已來赴約。好鳥爭鳴。不負人望。遂于讀寫間隙。記下心中感受。以不負天地大德。 抬首南方。滿空乳白。北天望去。青碧無涯。山嶺樹容草色。仍泛綠光。江濱煙淡霧消。盤旋鷗鳥。鄉關何處。盡是群巒載翠。芳閣遙看。招來畫棟彫梁。高陽暖。清風止。地氣佳。黃花艷。宇宙靈光。鐘情此地。江淮勝景。獨樂斯人。六朝風雅。誰駐龍潭高詠。二寺安嫻。皆向監地鳴鐘。紫燕雙飛。黃鶯並語。芳草生香。寒梅露俏。身雖在錮中。心已寄沙場。信手記此。留于知音。

九六年十一月

十七.中國統治者的昏庸自私狹隘透頂了

復讀英文世界史中第1854-1856頁的俄國﹐感觸很大。其時﹐俄國尚處農奴制階段﹐然迫于內外壓力﹐俄國人不斷改革﹐並能以革命重組社會﹐遂致一八六一年後半世紀內而躋身于世界強國。日本也自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開始改革﹐也于那世紀的未期稱雄東方﹐躋身于列強行列﹐成為舉世矚目的富強之國。論基礎俄日當時都不比中國好﹐但由於滿清專制王朝的極端的保守性與封建極權專制制度的絕對的敗壞性﹐遂致使中國的改革一直處於敷衍應付﹑假公濟私﹑固守專制特權﹑排斥西方文化精質的困境。當時任何改新的政策和措施都淪為權貴階級謀取私利﹑中飽私囊的幌子或旗號。那時的中國統治者目光短淺﹑心胸狹隘﹑平庸無能﹑腐敗透頂﹐以家族利益﹑官僚利益為政治目的﹐導致洋務運動﹑百日維新以失敗告終。這是整個人類都不應忘掉的歷史教訓﹗

九六年十二月

十八.太陽的恩典

今日的天氣可以說是小陽春以來最溫暖明亮因而最可愛的一天。天藍如水﹐即使用盡世間最美好的言辭﹐也不足以描繪蒼穹的幽淡寥廓﹐只有直覺的觀照能體會它的優雅﹑深邃﹑廣闊﹑嫻靜﹑柔媚。太陽象一位慈詳的母親﹐不斷地向大地送來溫暖﹔山坡上的草﹑山頂上的樹﹐都懶洋地伸開枝葉﹐平靜地任陽光愛撫﹔山雀兒在遠處飛來飛去﹐鳴歌不斷﹐相互應答﹔院中的美人蕉﹐在微風中擺動葉片與花朵﹐似乎向人們表白它們對小陽春的喜愛﹔剛粉涮過的白牆﹑新書寫的紅字﹑美術字﹐相互映襯﹐格外醒目﹔早晨人們吸入的還是清涼之氣﹐這會兒吸入的卻是微帶溫暖的氣息﹐心腑頓時感到一種舒適與安慰﹔院中晒太陽的同犯不時讚賞大自然的溫暖和明媚。人們感激陽光﹐草木感激陽光﹐蟲鳥感激陽光﹐整個大地感激陽光﹐這都是太陽帶來的恩典。太陽是大地萬物的慈母﹐有誰會對此持有疑議呢﹖沒有﹐凡是具備正常思維能力的人都不會持有疑議。

九六年十二月一日

十九.人性的結構

原欲﹑本能﹑本欲具有相同的意義﹐指的是與生俱來的屬性或傾向。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謂之性…凡性者﹐天之就也…”本能的結構﹕生存欲(食﹑衣﹑性﹑安)﹑感官欲(審美﹑愛美味﹑愛悅耳聲等)﹑求知慾(即想知要知事物的表相與因果)﹐此三種欲聯為一體﹐互相交叉影響。求知慾也是生來就有的傾向﹐是不待教而能的性情﹐後天教育只是擴展它﹑強化它﹑滿足它而已。慾望與需要是一體之兩端﹕慾望是指心理傾向﹐需要則是站在對象角度的命名。一是主觀的外射性的傾向﹐一是客觀的需求。如有飲食慾同時也就必有對食品﹑水的需要。其實人性的結構與人的精神世界的結構也是一體二名﹐慾望﹑情感﹑情緒﹑思維力等等在人性深處生來就以胚芽狀態存在着﹐不過是肉眼難以直觀而已。最初﹐由於稀缺﹐人性走向爭奪﹐但飽則□去。貪欲則是人性在階級社會發展出來的(即長成的)特性﹐即為了自己的滿足而想佔有別人的物(生存資源)﹐進而強力壓迫之﹑爭搶之﹑儲藏之﹑消費之﹐進而拉幫結伙干這些勾當(階級統治是最大的拉幫結伙的行為)。貪欲與原始的爭搶尚有不同﹐它不以一時之衝動與滿足為特點﹐它是有計劃的並非為了維生的外向型佔有慾望。原始人沒有貪欲﹐至多因稀缺即因維生物品的相對稀少而進行的一時性的爭搶(爭奪)。總之﹐貪欲是階級社會的產物。由觀察動物得出﹕人性天生已具善的胚胎(或曰胚芽)﹐這也就是孟子所言的善端﹐動物天生具備互愛﹑互助﹑同類不在絕對的困境中(生存資源極端稀缺的情況下)不會互相爭搶攻擊的特性。惡則是階級社會的產物﹐它是人類在稀缺與階級分化﹑壓迫並存之下的養成的特性。前者是衝動性的爭奪﹑搶佔﹐後者是計劃性的帶有儲藏傾向的爭奪﹑搶佔﹐階級壓迫是其最強手段與最高形式。互愛是高等動物天性﹐此天性在群體間又相互傳染﹐因之而隨智力的高低﹑血緣的遠近﹑資源的多寡等受到不同程度的傳授﹑擴大或停滯甚至僅限於血親之間。動物界殘食同類役使同類的現象﹐只是非正常狀態﹐一般在資源極端稀缺時才會出現﹔而正常狀態是互愛互助。人與其它較高級的動物在此方面具有一致性﹐即愛是其天性﹐而惡則在稀缺與階級壓迫等外因作用之下才自人性深處由攝取欲的胚芽長成惡果。或者說前者天性中比例大些﹐後者小些﹐但必待後天環境而此消彼長或此長彼消。

注﹕這裡忽略了信仰的天然性。@

九六年十二月(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