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課程教材 大綱草案

連載:公民課程教材-《公民常識》(六)

第一冊-公民權利的發展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9月18日訊】六、民權運動 

15.美國黑人民權運動

在獨立的爭爆發前一年的1774年,麻塞諸塞英總督的辦公桌上,出現了一份申訴書。在托瑪斯•蓋奇漫長的總督生涯中,他接受過不少申訴,可是這一份卻大大地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因為這是一份代表著一群黑奴向英國皇家總督提出的申訴書。他驚奇地發現,在這份申訴書中,這些黑人從人性的原則。基督教的道義出發,甚至從當時的法律中尋找依據,不僅動之以情而且邏輯清楚地推理,得出無可抗辯的要求:他們要求恢復他們和孩子被剝奪的“生而自由”的天賦權利。

當然,在當時的情況下,英總督並沒有批准這樣的申訴。那些交上申訴書之後,苦苦等待,卻沒有能等出一個結果的黑奴們,也沒有在歷史上留下他們的名字。可是,這就是歷史的意義:今天,人類根據永恒的人道與非人道徑渭分明的準則,給曾經顯赫的留下了姓名的英總督,和卑微的沒有留下姓名的黑奴們,下了孰是孰非的判定。美國成立以後,這份黑奴的申訴書逐漸成為美國孩子們必受的教育。感動了一代又一代的美國人。

這是殖民時期非常罕見的一次黑奴的合法抗爭。為什麼是罕見的呢?

因為在當時,黑人作為個人和小的群體,有可能出現偶爾的反抗,但是作為整體,不論其人數如何迅速增長,他們在北美注定會在非常長的一個歷史階段裏,是幾乎沒有自己聲音的一個極弱勢群體。這不僅因為他們被脅迫,同時也因為,黑人還處於他們偶然進入的這個陌生文化系統的蒙昧狀態。

黑人甚至失去了自己的語言。這不僅是說他們來到新大陸,必須學習主人的語言,還因為當時的非洲不同部落的語言非常複雜。直到本世紀的六十年代,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地方,仍有相當多的黑人講一種起源於二十幾種西非語言的叫“古拉赫”的語言。你可以因此想象,兩三百年前的黑人語言狀況是多麼混亂和無奈。黑奴相互之間都常常無法交談,他們只能通過逐步學一些英語,來進行黑人本身之間的簡單交流。

他們更無法發展自己的文化,只是淪為一種陌生文化的工具。他們對於自由的渴望一開始都只是一種生命的本能。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還根本理不出一個頭緒,更不要說提出一個共同目標。大多數黑人還搞不清楚自己所處的這個社會是怎麼回事。甚至在他們許多人的原來文化中,奴隸狀態也是生活的一部分,非洲的部落戰爭也經常使戰俘成為奴隸。種種原因使得黑人在相當長的時期裏,逃亡和反抗都只是個別現象,而逆來順受卻被迫成為主流。

因此,這份申訴書出現在麻塞諸塞並不是偶然的。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適當的土壤,根本不可能在兩百多年前的黑奴中間,生長出這樣一棵樹苗,沒有合適的氣候,它也不可能如此健康,茁壯,並且理直氣壯地展現自己雖然微薄,卻是由苦難積累起來的力量。因為,你可以說,追求自由,這是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本能,然而,這些黑人第一次清晰表達出來的天賦人權的理論、基督教的教義、法制的概念,卻不是他們從自己的家鄉帶來的。

從這份申訴書中,你可以看到黑人為爭取自由邁出的第一步,你也同時可以看到麻塞諸塞的早期請教徒們的身影。他們送回了幾家黑人,並沒有阻擋住奴隸交易的浪潮。但是他們持續一百多年的努力,有了今天這樣的結果:黑人的逐步覺醒是在更多白人的反省之下進行的。

這種人民的逐步覺醒和更多白人的反省。經過了近百年的歷程,才有了今天的進步成果。這一過程並沒有在歷史書上得到反映。無論是太平天國,還是義和團,都沒有發出類似黑人的聲音,黑人的聲音儘管微不足道,但是它所包含的力量遠遠超過太平天國和義和團戰士使用的刀槍棍棒,也不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天朝田畝制度》和義和團的“扶清滅洋”所能同日而語的。我想,中國有千百年的文明史,在人性的進化道路上,肯定不至於連黑人都不如吧,只是為什麼我們的歷史書上沒有反映?

英國簽字同意美國獨立,是在1783年。在此三年之前的1780年,也就是那些黑人向英總督送出申訴書的僅僅六年之後,哈佛大學所在的麻塞諸塞,在地方憲法中就有了這樣的明確條款“所有的人生而自由平等,並具有明確的、與生俱來的、基本的和不可剝奪的權利;依據這些權利他們得以保護自己的生命和自由。”

美國的誕生,生活在這裏的一些人,不再僅僅陷於謀生的勞頓,他們開始問自己,當初他們為什麼千辛萬苦來到這裏?究竟要的是什麼?

其實,這個問題不僅是他們的問題,也是今天的一代一代的新人的問題。在今天的美國,你可以遇到生活狀況還相對較差,卻心境平和的移民;你也會遇到境遇相對更好,卻怨聲載道的移民。其原因就在於,他們當初來到這塊土地,所尋求的東西就是不同的。

獨立之前的那些殖民地移民,終於意識到,長期以來統治他們的英國王朝,忽略了他們的基本需求。這個需求清楚地寫在他們要求獨立的旗幟上,那就是“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這個目標反省,實際上又是一次人類對自己的基本問題,即“人性”的思考。

美國的“獨立戰爭”是我們的習慣叫法,在美國的歷史教科書中所用的英語名稱,實際上是“美國革命”這樣一個詞。換句話說,是“真革命”還是“假革命”,就看在處理自由平等問題上對待別人和對待自己是不是平等的,自由的口號是糊弄英國人的表面文章,或是為了趕走英國人而制定的一個策略,還是一個即將誕生的新國家的真正理想,對於自由問題的態度,成了一塊試金石。如果允許“人人生而平等”的最高原則,和侵犯少數人權利,即殖民者自由權利的現狀共存,將會產生一個最大的荒誕。不論是對西方殖民國家的思想主流來說,還是對於殖民地國家的思想主流來說,這都是一個躲避不了的歷史沈屙。因此我們在美國獨立戰爭期間,看到了一個奇怪的景象,一個新的國家,其本身的存亡,尚在生死一線的戰場上。可是他們卻在那裏,一面對英國開戰,一面反而有悖常理地在向自己開刀。獨立戰爭只是一半為了獨立,而另一半革命的物件就落到了自己頭上。

獨立必竟是緊迫和任務,自身革命才只是一個道德理想,但是這個理想如果在獨立風暴中被淹沒,不能生存和發展起來,那麼,即使獲得了獨立,也還是沒有希望的。

由此看來,美國黑人歷史上爭取民權的鬥爭,不是我們想象的那樣,是資本主義壓迫黑人歷史從興起到終結的歷史,是兩大對立階級之間壓迫和反抗的鬥爭史。如果是那樣,黑人根本沒有取得勝利的希望,這不是一場道義上和物質上力量均衡的對抗,壓迫者和被壓迫者在物質上的懸殊是顯而易見的,在道義上,窮人也不可能將人類歷史過程割斷。不可能跨越這一過程直接進入更高的歷史發展階段。也就是說窮人不可能因為窮就能獲得道義上的任何優越感,窮人在道義上也不可能超越上層社會。歷史發展規律誰也不能違背的。也就是說,貧窮落後的群體不可能成為歷史發展的領導力量,他們的偉大力量只有和社會上層力量和社會進步主流思想相一致的時候,才可能暴發出來,形成歷史進步的推動力量。黑人在短短的一二百年的時間從原始的蒙昧階段發展成為推動美國進步的巨大政治力量正說明這一點。這和我們歷史書中無產階級革命推翻資產階級統治的理論相去甚遠。要說誤差也太大了點。

實際上,從一開始,這就是人類良知和愚惡在西方人自己內心的角逐。你已經看到,在這一段歷史中,這場角逐主要發生在殖民者內部。這時,我們發現,原來人類的思想和人性反省是進步的一個最重要的動力。而不是我們一直認為的那樣是當地人民反抗鬥爭的結果。資本主義殖民擴張歷史並不是他們一開始的起點就是貪婪殘忍,缺少道德,而是處在一個道德無法抵禦包括“王朝利益”在內的欲望浪潮衝擊的階段。這並不說明人道的失敗,正相反,最終對人道的堅持終於戰勝了人類貪欲的一面,是自我革命推動人類在進步的道路上邁出堅實的腳步。

當這種自省進程不僅發生在對方,而且發生在被壓迫者內心的時候,革命勝利才指日可待。進步必須是雙方的。

在殖民歷史上壓迫和被壓迫雙方來說,有一個最基本的東西維繫著他們,這些不同背景,不同宗教信仰的反對壓迫的人們。就是對人性的最起碼的理解。在美國黑人爭取民權的歷史上,這些人成為自由社會的基礎。林達在《我也有一個夢想》是講述了一樁著名的案子――阿姆斯達案。那些進行自我革命的人們,其中包括為黑人辯護的美國律師,為了一樁和美國也和自己毫無關係的販賣黑奴的案件,他們挺身而出。絕不放過。對於這些沒有任何反抗能力的黑人,在150年前的美國,幾乎和今天一樣,在憲法的基本設計下,相關的各部門,自動有條不紊地進入了固定程式,幾乎一步都不會錯。

當一個社會進入一種違法狀態的時候,說明有可能導致一場戰爭的爆發,以無數人的生命去換來一場社會變革,這並不是一種好的選擇,基於人性立場漫漫醒悟扭轉並不是一種幻想。美國歷史上為了爭取黑人自由平等權利,律師們不斷嘗試用司法挑戰的方式,推動奴隸問題的解決。

一群白人律師,為了一群和自己非親非故、毫不相干的黑人投入了營救黑人的活動中。他們不是單個的人,而是整個團隊,在憲法的保護下,他們建立起許多的民間團體,相互都有密切聯繫。許多的人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這場沒有私人利益,沒有報酬的公益司法挑戰中。在長達三年的持久戰中,所有的費用都是來自私人捐款,他們寫文章介紹這個案子,尋求支援,募集捐款,他們在廣告中宣稱,這些黑人追求自由反抗奴隸制的權力,來自於自然法、國際法,自由與人道的呼聲。立刻應有捐款寄到。這些捐款除了支援這場訴訟,還包括黑人在獄中的生活必須品。他們組成了一個營救委員會,用了很大的精力吸引民眾關心這些黑人的命運。他們需要克服很大有困難,由於言語問題,他們根本無法和這些黑人溝通。聽不懂他們講述的自己的故事。他們甚至專門請來了一個語言學教授用手語和他們交談。遍訪各地,尋找能聽懂他們言語的人。他們的目的就是要告訴人們,黑人和我們一樣,他們有追求自由的權力。儘管當時把奴隸視為自己的財產還是一個很正常的事,但是,律師們在法庭上宣佈,這些黑人他們不是奴隸,他們是被綁架的非洲的自由居民,他們的生命是自由的。這個可憐的昨天還是任人宰割的奴隸,?Z蟋蘋荃n靜恢爛攔ZH且桓鍪裁囪牡胤劍壑涑閃嗣攔ZP桓黽矣骰.?q拇媸降娜宋鎩U廡┖諶嘶共豢贍苊靼資裁詞欠.衩朢玥舋瞨|裁湊廡┌茲艘鎦ZU約海課裁此Z蟋屬O姓庋陌茲伺笥選5撬Z褸晡爬豆X故塹諞淮溫凍雋誦θ蕁B墒γ且參薹ㄏ蛩Z謊賾素Z宄Z虧I淶降資鞘裁垂叵怠?/SPAN>

參加營救的基本上都是白人。原因很簡單,他們基於他們堅定的宗教立場,對於人類不平等所造成的苦難,持有一種宗教性的深切同情和慈悲心懷。才會產生這種無私而持久的抗爭和熱情。

《獨立宣言》起草人傑佛遜再次表達了建國者們所共同擁有的基本思想,在開篇就重申了“人人生而平等”的原則。並表達了這一批美國建國者們對英王在北美殖民地推行奴隸制的憤怒。

由此我們看出,處在“壓迫者”的歷史地位,他們能夠站在對方的境地,試圖離開自己的環境,離開自己相對優越的地位,站在那些他們還完全無法理解的被奴役方的立場上,質問人類行為的合理性。

1955年,在美國的蒙格馬麗市,一位名叫羅沙•帕克的黑人婦女,下班後疲憊地坐上公共汽車,她絕對沒有什麼政治頭腦,也不打算做什麼英雄,她只是很累,想馬上回家。按照當地的法律,公共汽車是以“分離並且平等”的原則,實行種族隔離,因為白人多數有自己的車,公共汽車上黑人多。只有白人坐位區有空位,她就坐在了那裏。後來有白人上車,司機請她離開,她坐在那裏沒有動,並且堅持到最後。她並沒有挑戰法律的預謀,她只是想坐著休息一下。司機叫了警察,周圍的黑人她沒有人為她打抱不平。但是法律就是法律,如果警察不執法,那麼警察就觸犯了法律。

這時,黑人民權運動領袖馬丁路德•金來到南方,他從小在一種宗教氛圍中長大,在北方受到良好的教育,吸取了北方白人文化的理性思想的精華。在他的帶領下,黑人開始了為期381天的罷乘活動。黑人不懂政治,也沒有什麼鬥爭策略,他們只有一個信念,就是人性自尊。奇迹般地表現出了堅韌的忍耐力。沒有形成對社會的任何破壞和威脅。馬丁•路德•金要求黑人要具有“基督徒的愛”。並遵從憲法和不違法。爭取自己憲法賦於的權利。和這個國家的主流思想是一致的。黑人第一次用自己的力量書寫歷史。長達10年氖奔洹K婧螅終箍恕叭胱痹碩蛘庖換奶頻姆.訄蚨穈?/SPAN>

如今,我們看到美國從國會到議員,從大學教授到公司總裁,到處都有黑人的身影,他們用一百年的苦難容忍和對人性人道,平等自由思想的堅持,終於不再是弱者。

16.新文化運動 

中國是亞洲第一個建立共和國的國家。也是亞洲最早提出保護人權的國家之一。從康有為《大同書》推崇“天賦人權”,人權理念就公開行之於中國,從那時到今天,知其可貴的中國人在追求人權道路上已走了一個多世紀。在袁世凱復辟封建帝王夢失敗後,知識界認識到傳統文化中有壓抑人權、漠視人權的一面,開始了新文化運動對中國國民人權意識進行啟蒙,政界中孫中山先生也提出新生的共和國今後是否安全必須看民權是否發達,這一論斷。孫中山強調公民的政治權利對中國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的重要性。什麼是人民的國家呢?孫中山曰:“美國總統林肯氏有言曰:‘民之所有,民之所治,民之所享。’此之謂民國也”。什麼是人民最重要的權利呢?孫中山答道:“即近來瑞士國所行之制:民有選舉官吏之權,民有罷免官吏之權,民有創制法案之權,民有複決法案之權,此之謂四大民權也。”中山先生認為一個真正的人民國家,人民必須享有此四大權利,即“必具此四大民權,方得謂純粹之民國也。”很顯然孫中山是把社會能否真正進步,與公民權利聯繫在一起的。很可惜,他的這些明智的論斷,也未能使他找出一個周全的政治方略。他提出的用革命黨對國民的進行民主訓練的“訓政”(當然,孫中山的訓政是有時限的),為後來的國民黨一黨專政開了綠燈。

但國民黨以黨治代法治的訓政,實際上是一黨專政,因此,胡適先生寫了《人權與約法》代表主流知識界對“訓政”侵犯人權進行了有力的批判。他指出公民喪失了政治自由,財產、生命權根本無法保障。著名教授羅隆基先生也寫了《論人權》要求政府按英國《大憲章》的方式與國民簽署保障人權的契約。

17.“五.四”運動

《新華日報》發表《民主頌──獻給美國的獨立紀念日》熱情洋溢的寫道:“從年幼的時候起,我們就覺得美國是個特別可親的國家。我們相信,這該不單因為她沒有強佔過中國的土地,她也沒對中國發動過侵略性的戰爭;更基本地說,中國人對美國的好感,是發源於從美國國民性中發散出來的民主的風度,博大的心環。……這一切以心傳心的精神道德上的寄與,是不能用數位和價值來計算的。中國人感謝著‘美麥’,感謝著‘庚款’,感謝抗戰以來的一切一切的寄贈與援助;但是,在這一切之前,之上,美國在民主政治上對落後的中國做了一個示範的先驅,教育了中國人學習華盛頓、學習林肯,學習傑弗遜,使我們懂得了建立一個民主自由的中國需要大膽、公正、誠實。……我們相信,這才是使中美兩大民族不論在戰時,在戰後,一定能夠永遠地親密合作的最基本的成因。”

……

18.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之後,以皇權為象徵的君主政體已不復存在。但是作為君主政體的觀念支撐的“道統”並未徹底動搖。這個道統便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對一元化權力的根深蒂固的崇拜,對分權與自治後中央權力受到制約的恐懼,未減反增。中國的政治傳統中基本沒有自治、分治與共治的概念,所信奉的仍然是中央政權的一元領導,領袖人物的乾綱獨斷。從清廷到袁世凱、孫中山都是這一道統的最忠實的追隨者,而不論他們之間有多大的恩怨與仇恨。辛亥之後,持中央集權大一統論的人士認為,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各省,帝國主義企圖瓜分,中央政府無能,國家已陷於半殖民地、極度絕望的地步,所以惟有用武力統一,剷除那些主張聯邦與自治的社會力量,建立強有力集權的中央政府,國家才有希望。事實上,通過此起彼伏的革命運動,革命領袖的“天子繼承人”的身份不是被淡化而是被強化了。1949年之後,國家權力的集中達到了中國歷史上從未有過的高峰。

在君主國與共和國的爭論消失之後,問題是承襲過去的中央集權大一統,還是另辟蹊徑走嶄新的聯邦建國之路?在二十年代,用武力統一已不是唯一救國的途徑,而聯省自治就是當年全國人民渴望和平統一中國的另一可行選擇。在辛亥革命解決了從君主立憲向共和政體的轉變之後,中國出現了統一的、但多中心的社會,也形成了某種事實上的聯邦主義局面。

早在清末民初,鄒容的《革命軍》和章太炎的《革命軍序》就主張在中國走與美國類似的聯邦主義道路。辛亥革命時,呼聲日漲。南京革命臨時政府也明白表示,“美利堅合眾國之制,當為吾國他日之模範”。袁世凱與孫中山,甚至北洋軍政府對地方自治均有所承諾或至少在口頭上容忍。

無論孫文還是袁世凱,他們當時所領導的事實上都是一個多中心民主政治秩序。由於王權舊制度的坍塌、新政權在一開始被迫的容忍,民主在這一短暫的權力真空中勃發出生機,於是在1920~1925年間出現了一股反對國民黨武力統一、主張實行“自治省聯邦”的運動。

19.聯省自治

辛亥革命後中央集權大一統的代表人物袁世凱、孫中山從未放棄以武力達到一統。孫文始終堅持武力征服的道路,事實上放棄了憲政共和轉而尋求獨裁政治。對孫氏而言,軍政、訓政是當務之急,憲政則遙遙無期。孫中山是“武力統一派”明顯帶有中央集權主義傾向,他的理想是以領袖權力為核心的統一。陳炯明則是聯省自治派中徹底的聯邦主義者,他心目中的理想政體是美國、加拿大、瑞士等國實行的那種聯邦主義政體。導致在辛亥革命中並 肩走過來的陳炯明與孫中山最後分道揚鑣的關鍵因素正是兩人在對待各省自治和是否用武力實現統一上的根本分岐。陳炯明的“聯省自治”或“自治省聯邦”的思想,與孫中山認為的革命時期迫切需要的“軍政”、“訓政”的思想格格不入。由於陳炯明拒絕用武力統一中國,兩人的決裂也就在所難免了。直至今日,武力仍然被看作是從實現到維持一統的根本手段。

20.“反右”

在大陸,自由主義的傳統統出現了幾十年的斷層。1949年毛澤東把自由主義、“民主個人主義”分子宣佈為“美國的第五縱隊”,經過鎮反、“三反五反”、肅反、反右派、“拔白旗”、文革,大陸的自由主義者可以說已被犁庭掃穴、斬草除根了。

在幾千萬人死於非命,上億人遭受政治迫害、侮辱和歧視,中國大陸與香港、臺灣以及新加坡、韓國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大幅度拉開的情況下,知識份子中有人深刻反省、幡然悔悟。顧准成為代表人物。而更多有價值的思想火花,或者在思考者的頭腦中湮滅了,或者只是在個別密友之間交流,沒能留下片言隻字。

1949年以後的歷史再一次證明,當幾千萬中國人餓死於“三面紅旗”──黨的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之下,“科學真理”便很難繼續作為執政的合法性依據。於是,就需要編造神話,煽動個人崇拜和個人迷信,退而乞靈於傳統的“天命論”。

(待續)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什麼需要公民權利

    1.公民權利的產生

    在世界上,凡有人類聚居的地方,都有著同樣涵義的成語在世代流傳:“不自由,毋寧死”。

  • 自然法是指人在成為政治社會的成員之前,所處的自然狀態,不是現有的法律條文,而是存在於人們心目中的公平正義的觀念。他們處在一種完全自由和彼此平等的“自然狀態”,是一種人們之間“和平、親善、互助和不受危害的狀態”。有一種人人遵守的自然法起著支配作用,人們既然都是平等和獨立的,任何人就不得侵害他人的生命、健康、自由或財產。我們既賦有同樣的能力,在同一自然社會內共用一切,就不能設想我們之間有任何從屬關係,可使我們有權彼此毀滅,如同低等動物生來是供我們利用一樣。”
  • 最強者也不能總是強大得足以永遠作主人,除非他能把力量轉化為權利和服從的義務”――盧梭

  • 生命可以被剝奪,但是裝著崇高信仰和思想的頭顱不可以被褻瀆,也不可能死去。這種尊嚴是普遍意義的,是屬於人類,信任是法律的基礎。最早使用約定一詞是十七世紀的清教徒。約法最早是指上帝與北美的定居者之間的聖約。在古代所採取的歃血為盟的方式,今天已經被更文明的形式所取代,如簽字、宣誓等,但其背後的宗教與道德精神依然存在。在中國,由於沒西方宗教中的上帝,聖約的宗教意涵相對薄弱,但是“盟”背後的神的身影和道德約束力絲毫沒有削弱。在中國的文化傳統中,規則同樣是起源於在神面前的誓約。盟書有高度的宗教和道德約束力。作為公民權利的歷史,不論是東方西方都有類似的宗教與道德基礎,都有聖約的影子。而只有當盟誓轉化為憲法時,公民權利才有可能生長。但是,宗教是無力的力量,聖約式的盟約被不擇手段的強力踐踏得無影無蹤。所以,在中國公民權利無法保障就不奇怪了。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 《呻吟》不是一、兩個案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家人之間的摩擦,也不是一、兩個鄉村之間的衝突,而是直接涉及兩省區十多個縣市十多二十萬農民近百億水電站淹沒補償及土地糾紛;她不是書齋式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堆堆紅水河沿岸農民想說的話,想寫的報告。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六、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移民危房嚴重,急待處理
  • 由於電站蓄水發電後出現了施工原來設計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長期遺留沒有解決。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