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1546
【字號】    
   標籤: tags: , , ,

李白《訪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聲中,桃花帶露濃。
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
野竹分青靄,飛泉掛碧峰。
無人知所去,愁倚兩三松。

【作者簡介】

李白(公元701─762) 字太白,號青蓮居士,是盛唐時期最有名的大詩人,也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的詩雄奇豪放,飄逸不群,想像豐富,流轉自然,音韻和美,體格多變。

【字句淺釋】

解題: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讀書。一次去拜訪山中一位道士,卻沒有見到他,便寫下了這首景美情深的五言律詩。
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縣。
吠:狗叫的聲音。
分:區別,分開。
靄:雲霧。
山中雲霧被綠色反襯,故叫「青靄」。
飛泉:從高山上落下的泉水。
倚:靠著。

【全詩串講】

淙淙泉聲中隱隱聽到狗叫,濃豔的桃花滿是如珠露水。
深林的路上經常見到麋鹿,中午在溪邊卻沒聽到鐘聲。
綠色雲霧中勉強能辨野竹,飛落的流泉掛在碧翠山腰。
道士哪裡去了沒有人知道,我倚靠著兩三棵松樹犯愁。

【言外之意】

山中寂靜,人跡稀少,那裡的狗都特別靈敏,一聽有人進山,老遠就吠叫起來。叫聲混著泉聲傳來,別有一般風味。山中的桃花帶著晨露,更加濃豔撩人,不禁使人想起桃花園,為道士的山居添加了超塵拔俗的氣氛。野鹿不喜見人,只在深林中活動,作者時常見到,可知已經走到了深山密林中。到了中午,走到一條溪邊,卻沒聽到道觀中應有的鐘聲,暗示道士已經外出,不在觀中。山中雲霧也被染上環境的綠色,和野竹的翠碧溶於一體,很難清楚地分辨。從天而降的飛泉像一匹長長的白綢緞,懸掛在綠色覆蓋的山峰之間,相映成趣。可是作者誠心要拜訪的道士卻不知去向,作者在愁悶的心境中無可奈何地來回背靠松樹等盼,希望道士會突然出現在面前。但是,道士始終也沒出現。

從此詩可以看出,李白從青年時代就已經熱衷於訪道求仙,對於修煉人的生活充滿嚮往和崇敬,就連修煉人居住的環境也在他的筆下變得格外優美,並且帶著一種超凡脫俗的仙境氣氛。訪道求仙甚至親自煉丹修行的實踐在李白一生中從未間斷過。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他最終的歸宿,但他辭世的特殊方式始終是不解之謎。#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今何許?」萬千感概,難以言表;「柳」本來柔弱,加之又「殘」,更是無力,但仍然在寒風中勉力而「舞」,蒼涼中透出悲壯,暗示國運衰微,心中萬般無奈,讀之使人暗然神傷。
  • 何人半夜推山去?
    四面浮云猜是汝。
    常時相對兩三峰,
    走遍溪頭無覓處。

  • 在都城長安的古道上,騎著馬兒緩步徜徉。圖為清 唐岱、孫祐、沈源、周鯤、丁觀鵬《畫院本新豐圖》局部。(公有領域)
    而作者卻騎著「遲遲」之馬,可見對名利祿位已經灰心淡漠,且心懷滄桑之感慨。
  • 長期地回憶思念,使得希望在心中逐漸醞釀成熟,直到稍有閑暇就要整理自己的釣魚竿,悄然隱入那雲水蒼茫的圖畫中去!
  • 清歌美酒、對酒當歌,何等快樂!然而卻觸發了對去年經歷的類似境界的回憶:同樣的晚春天氣,和眼前一樣的樓台亭閣,一樣的美酒清歌。
  • 白居易(公元772-846),字樂天,是唐代有名的大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他的詩語言通俗、明白流暢,在風格上自成一體(世稱“元白體”)。 他長於各種詩體,特別是敘事長詩,其中“長恨歌”和“琵琶行”是其代表作,對後世影響極大。
  • 一定要不辭艱苦辛勞,登上最高的絕頂,讓眾山盡收於一覽,全顯出自己的低小!這是何等的氣魄啊!作者最終是做到了。經過幾十年的磨勵,作者在詩歌技法方面確實到了無人能過其右的最高水平,並以“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豪言壯語震撼了中國詩壇。
  • 情,只要是真的,就能穿透層層偽裝,叩開人的心扉;也只有真情,才能叩開人的心扉。文學理論可以流派迭起,文學作品描繪的對象和所用手法可以花樣翻新,但情要真才能動人,這一條規則卻是永恆的。因為真,反映了人的一種先天的、本性的追求。
  • 可以告慰作者的是:你的詩歌也為你建立了一塊豐碑!而且,它是建在炎黃子孫的心上,更經得起歷史長河中泥沙的沖刷和搓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