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唐代九成宮醴泉銘碑 任步武六年修補

font print 人氣: 59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16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張謙北京十六日電)中國人的堅忍不拔精神,完全發揮在大陸書法家任步武身上。據報導,這位書法家以六年時間補遺了唐代九成宮禮泉銘碑。

北京娛樂信報今天報導了任步武對唐碑的搶救工作。

據介紹,陝西省至今存有五、六十座唐代名碑,古代書法家留下的碑文經風雨侵蝕,已失去了昔日的神采。為此,今年已是七十二歲的任步武,從一九九二年起對其中六座唐碑進行了搶救工作。

期間任步武單槍匹馬完成了對國寶級文物─九成宮醴泉銘碑─的補遺工作,單是這一座碑,就耗用了他六年光景。

任步武補遺的六座名碑,是唐貞觀三年(公元六百二十九年)至會昌三年(公元八百四十三年)間,由初唐書法家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和晚唐柳公權所書寫的化度寺碑、皇甫誕碑、九成宮醴泉銘碑、孔子廟堂碑、孟法師碑和神策軍紀聖德碑。

據稱,九成宮醴泉銘碑是唐貞觀六年(公元六百三十二年)刻石,其碑文為唐名臣魏徵所撰,初唐書法家歐陽詢書丹,刻石雖無記載,但刻工技藝精湛,故稱「三絕碑」。

原碑文經風雨剝蝕,加上曾斷裂過,所以缺少了十九個字,另有三十九個字有殘損,一百八十個字不清楚。

據報導,臨補工作開始時,任步武已經是六十一歲。他在六年的時間裡,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首先,由於經費不足,任步武自己在陝西省耀縣的深山裡買了一塊重達七噸的墨玉做石碑,把這塊石頭移進陝西省麟游縣天台寺博物館。

此外,他沒有錢請力工,只好發動十幾個學生,用滾木、撬槓,再加上拖拉機,硬是把石頭移進了博物館。

由於書寫時必須把全部重心放在身體的左側,所以任步武一次工作最多只能堅持半小時。每次從石碑上爬下來,等在旁邊小棚子的按摩師就立即上前為他已經麻木的左臂、左腿做按摩。待感覺舒服一點後,任步武就再次趴在石碑上完成下一次的工作。

在整個「工程」中,任步武首先要做的是考證模糊不清或殘缺的碑文,缺失的是什麼字,歐陽詢原來是如何書寫的?僅這一階段就耗時三年。

為求得最精確的文字,他買回了幾十本唐代碑帖,又尋找「全唐文」、「金石粹編」、「金石志」,請教名家。他走西安,下蘇州,找到了時任蘇州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華任閣,破例得到了全唐文的複印本,潛心研究,苦苦求證。

為考證一個字,他需要在二百零七座魏碑墓誌銘中尋找。一個人的力量不夠,他就發動五十名學生排隊拿著這個字,在墓誌銘上找對應的字。

六年後,任步武將九成宮醴泉銘碑缺少、殘損不清的二百三十八個字都臨補上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11月7日,又是一個星期日。天空陰沉沉的、飄著細雨。何均利起了個大早,6 點鐘剛過就趕到了亞凱迪亞高中,與陸續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的工作人員們一起忙碌起來。他們在為上午9 點正式開始的「學生書法、作文、中文海報比賽」做賽前最後的準備工作。雖然事前已進行了數月的籌備,但臨賽前的佈置賽場教室、準備文具、擺桌椅、張貼標誌、設立報到處、服務台……,仍把數十位工作人員忙得不亦樂乎。
  • 名嘴吳宗憲昨(2)日現身京城,与導演朱延平一道為剛剛拍完的賀歲電影《一石二鳥》做宣傳,一向口不擇言的他昨日下午卻吃了“閉門羹”,因為記者們并不關心他的新電影,大家都讓他一個人在台上玩脫口秀,眼看沒有宣傳點的他看近半個小時沒人問問題,就索性搞起書法以吸引大家的興趣,隨后他甚至拉出劉德華和林心如兩個人,把人家跟自己的那一點關系向媒體抖了出來。
  • 文征明(1470-1559) 原名壁,字征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征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曾官翰林待詔,長州(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宗成化六年,卒於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年九十歲。書法
  • 祝允明(1460一1526)字希哲,號枝山,因手有六指,故自號枝指生,長洲(今蘇州)人。祝枝山是家喻戶曉的才子,也是道地的天才型人物,他“五歲作徑尺大字,九歲能詩”,加上他家學淵源,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兩人都是當時書法名家,因此這位天才在名家的栽培與環境的薰染下,很快就展露頭角。他與唐伯虎、文徵明、徐禎卿齊名被喻為“吳中四才子”。
  • 台中市有一位書法家周良敦,花了一年多的時間,也毛筆書寫的方式,完成一副將近七公尺高的佛像圖。
  • 石鼓文世稱「石刻之祖」。因為文字是刻在十個鼓形的石頭上,故稱「石鼓文」,每塊石頭高約三尺,直徑約兩尺,是由山中天然的大圓石略加彫琢而成,文字即刻在石鼓的周圍,每具石鼓上刻有四言韻詩一篇,共十篇。 書法
  • 【大紀元12月21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吳哲豪彰化縣二十一日電)彰化縣政府將於明年二月初舉行2005年花卉博覽會|花神季。為替活動
  • 清代歷二百六十餘載,在中國書法史上是書道中興的一代。清代初年,書法得以弘揚。明末遺民有些出仕從清,有些遁跡山林創造出各有特色的書法作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