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江月:衣食住行話北極(二)

寒江月 撰文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在現代化和全球化的潮流席捲全世界的今天,生活在美洲北極的因紐特人是如何生活的呢?他們的生活方式是否有所改變? 2004年夏季裡,我帶著疑問和好奇前往加拿大北部,世界第五大島巴芬島北端的因紐特人村鎮龐德口,在鎮長彼德·阿格拉克家中居住了一周,實地體驗了處於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美洲北極因紐特人的日常生活。

食 凍土苔原話飲食

  在龐德口村吃的第一頓飯,就讓我這個長期素食者大傷腦筋:除了煮胡蘿蔔就是土豆泥,沒別的可吃。我望著煮肉,近十年來第一次面對一個哈姆雷特式的兩難:「吃,還是不吃?這是一個問題。」分菜的女孩手裡拿著勺子看著我,後面還有人排隊,我一咬牙:「吃!」

  在寒冷的北極苔原,除了動物性食物,沒有別的出產,要是以前,新鮮蔬菜想也別想。現在,龐德口有兩家超市,也賣新鮮蔬菜水果,但是價格高的令人咋舌。可是,這些蔬菜水果每週一次由飛機從「圈外」運來,運費是它們本身價格的一倍多,令人卻步的價格也就可以理解了,雖然對我來說,還是很難接受--要比紐約貴上至少3倍呢,有的,比方說桔子,是紐約價格的5倍!不僅如此,蔬菜水果的種類少,質量也不好--畢竟是北極嘛。龐德鎮的人通常買凍蔬菜,新鮮蔬菜基本上是在當地工作和居住的「南方人」買。

  與彼得一家同吃同住,想不「開戒」也難,他們吃什麼我也吃什麼,反正也是超市買的凍雞,豬,牛肉。既然已經「開戒」了,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我居然還吃了一次馴鹿肉,其味……如同嚼皮革。

  因紐特人是徹底的肉食主義者,在漁獵時代裡,他們的主食是海豹,馴鹿,鯨魚,雪雁,狐狸,北極狼,北極熊,北極斑點鮭魚等。春天,太陽回到北極,海灣裡的冰開始融化,苔原上冰雪漸漸消融,在南方森林裡過冬的馴鹿群回到苔原,因紐特人也離開冬季營地,帶著帳篷,跟隨著馴鹿群打獵,荒原上處處為家。他們必須在整個夏季裡準備好冬天的食物和燃料,否則,在寒冷黑暗的北極長冬,沒有足夠的食物很難避免餓死的命運,沒有足夠的海豹油做燃料,也無法度過長冬。

  北極斑點鮭魚是一種美味的魚類,也是因紐特人的主食之一。夏季裡,因紐特人在海邊或河的入海處安下網捕魚,把吃不完的魚曬乾儲存。從前因紐特人的蛋是鳥蛋,現在,貝洛特島被加拿大政府劃為北極鳥類保護區,鳥蛋也就被超市裡的雞蛋取代了。

  因紐特人的食物加工非常簡單,談不上「廚藝」,做菜方法不是烤就是煮。塔碧莎做菜,不管是什麼肉,往鍋裡一煮,加上凍蔬菜,灑點鹽就得。大家每人一碗,切一塊「巴諾克」麵包,填飽了算,一日三餐都不講究精緻的廚藝。我想這跟他們的生活環境有關,畢竟,「南方人」的食物種類要多多了,才有可能講究廚藝啊。

  夏季裡,村裡人仍然喜歡在戶外燒烤,捕來海豹,在戶外收拾乾淨了,幾塊石頭圍一個簡易灶,找一塊平整的石板搭在石頭上,在荒原上找一些乾枯了的苔蘚類植物,點著火,用刀把海豹肉割下來,直接放在石板上烤。村裡常常看到黑乎乎的簡易灶。有一次,我劃著小划艇在海灣的冰排間穿行,看到岸上有幾個人在收拾獵來的海豹,等到我上岸後趕過去拍照,已經「食盡人空」了。

  說起來,因紐特人有時候確實吃生肉。據說海象肉並不好吃,好吃的是海象皮,而且非生吃不可。告訴我的是我的導遊,蘇格蘭人戴維,他在龐德口生活了15年,生活習慣也「因紐特化」了。他一邊說著,皮得一邊頻頻點頭表示贊成。當然,有時候吃生肉是出於無奈。試想,在因紐特人享有現代生活方式之前,冬天住在地屋或雪屋裡,如果燃料沒有了,在沒有獵到海豹,取到海豹油做燃料之前,除了吃生肉,還有什麼別的辦法?

  不知道是因為肉食還是因為天冷,茶是因紐特人不可或缺的。茶不是泡,而是煮,水壺裡加上水,扔進幾個茶葉包,水開了,茶也濃得發黑。村裡有經過處理的自來水,但是彼得一家從不用自來水煮茶,煮茶的水來自山中的小溪,是融化的冰川水,非常純淨,還帶點甜味。

  「苔原上有可以吃的植物嗎?」我問彼得的小女兒皮雅,我們正走在村外的苔原上,苔原軟軟的,像厚厚的地毯。

  「當然有,」她說,「那種黃花的根就可以吃,」她指著一叢小黃花說,那黃花的莖葉貼在地面上,長成環形,像一隻黃綠色的小花環。

  我們在一叢黃花邊蹲下來,皮雅伸手去拔。一用力,根沒拔出來,花莖斷了。她找到另一株,用穿著短靴的腳在它四邊猛踢,踢到根部露出,再用手挖,然後用力拔,終於拔出了一根半尺多長的根,根比莖葉長多了,樣子有點像還沒長大的胡蘿蔔。她甩掉砂土,剝去根部的皮,折了一段放進嘴裡嚼起來,又遞了一段給我。

  我接過那段乳白色的根,放進嘴裡邊嚼邊品。青草味之後,有一點點甜味,至少不苦澀。

  山坡上有幾株開著紫紅色穗狀小花的植物,德比揪下幾片綠中帶紅的小圓葉子,擦了擦,放進嘴裡。我也揪了一片嘗了嘗。酸酸的,像我小時候吃的酸漿草。她指著一片小小的,貼著地面長的「樹」,告訴我說那是藍莓。說它是「樹」,是因為它不僅多年生,還有枝呢,只不過那些枝也是貼著地面長。我彎著腰,仔細看了看藍莓「樹」,「樹」上尚未結果。後來有一天,我看到幾個孩子蹲在地上,低著頭,好像在找什麼,過去一看,原來他們在採藍莓,我也跟著採,成熟了的漿果才黃豆大小,我吃了幾粒,既不酸也不甜。

  德比和皮雅指點給我好多種可以吃的植物,還告訴我一些藥用植物,這種可以治療牙痛,那種可以止瀉,看來,北極荒原還真不是不毛之地。

  但是,植物並非因紐特人的主食,從前,沒有冷凍蔬菜和空運水果時,因紐特人從哪裡攝取維生素C呢?當年令歐洲航海家和水手們談之色變的壞血病,就是由於嚴重缺乏維生素C引起的,可是,根本沒有蔬菜水果的因紐特人,為何不得壞血病呢?

  皮雅告訴我,他們的維生素C主要來自於海豹肉,海豹肉含有很高的維生素C,吃多了會腹瀉。我不知道這是否有科學根據,不過,我問了好幾個人,他們都是這樣說。可是,他們沒有解答我的另一個疑問:以肉食為主的因紐特人為什麼不胖,全村沒有一個大胖子,我只看到一個胖乎乎的男孩,比起我在紐約見到的那些胖得幾乎走不動路的青少年,他還算瘦的呢。

  在與歐洲人交接觸之前,因紐特人除了肉和魚,既沒有大米,也沒有麵粉,據說他們是從歐洲人那裡學會烤麵包的。我很愛吃一種叫做「巴諾克」的麵包,這是因紐特人從蘇格蘭捕鯨船上的水手那裡學來的。「巴諾克」的做法很簡單,麵粉裡加動物脂肪,發酵粉,水,也可以適當加一點鹽,揉成一大團,直接放在烤箱裡烤,烤成一個圓形的大麵包,也可以搓成小長條,或者隨便什麼形狀,放在油裡炸,兩種都很好吃。特別是油炸的,趁熱蘸著奶油吃,特香。因紐特人基本不吃米飯,想必跟他們最早接觸的是歐洲飲食習慣有關吧。我忽發奇想:要是他們最早接觸的是吃米飯的東方人,也許他們現在會以米飯為主食也未可知……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那年夏季,我獨自一人來到以色列。我是由學校出資,到希伯來大學的夏季「烏爾潘」-短期語言班——來惡補希伯來語的。我的指導教授也希望我這個來自中國大陸,從來沒有見過猶太人,也沒有接觸過猶太文化的猶太曆史研究生到以色列去感受一下猶太人的文化之源和歷史情結。

  • 嚴寒的冬夜,一家老小圍坐在廚房的「火塘」邊烤火,小火堆上掛著鐵吊子,裡面煮著什麼,熬著什麼,火炭邊的熱灰裡煨著地瓜,當灰燼裡飄出香味時,刨出一個,剝去皮,一邊叫燙,一邊絲絲哈哈地吃下去,香甜軟燙,一直暖到心裡。日後離家讀書,嘗到旅人的苦楚,方知道苦寒之夜,能與家人圍著爐火,分享一塊熱乎乎的地瓜,實在是一種幸運。


  • 終於下了晚班,該回家了。出門來卻見漫天濃霧。街上人影綽綽,行人似在霧中飄動;不遠處,教堂的尖塔若有若無。教堂前的那座高樓,樓頂上的紅字洇開來,看不清筆劃,只見一團團紅色的水氣,像女人臉上被熱汗化開的胭脂。


  • 快到四月中旬了,紐約為什麼還是這麼冷?前天下了一場暴風雪,金燦燦的迎春花剛剛盛開,又被埋在了冰冷的白雪下。雪很快就融化了,寒意卻遲遲不去。今早出門,天低雲黯,空中飄著細細的雨。雨絲若有若無,走進雨中,臉上一片涼意。


  • 要搬家了,從遍地凌亂的雜物中,不知怎地一眼看到了它。
  • 只那麼不經意地仰頭一望,世界就悄然淡去,宛若一幀照片,焦點清晰,背景虛化,如霧如水,漫出畫外又浸入畫中,全部的存在都只為托出那個焦點:淡淡青天中的半輪春月。

  • 日子來了又去了,不知不覺間,園裡的那棵雙色櫻花已花事闌珊。白櫻花葉濃花稀,枝頭只剩下一簇一簇細長的花柄,撐著一叢叢淡黃色的花蕊,晨風中落英紛紛揚揚飄落如雪。粉紅櫻花仍然開著,可是花枝低垂,花瓣半合,昂揚的生氣已然不再。
  • 這是一棵嫁接過的櫻花樹,一半開白花,一半開粉紅色的花。
  • 細數平生所愛, 皆平凡無奇,獨特的是:觀雲。
  • 夕陽西下,微風輕拂。荷塘裡,蓮花玉立,水波蕩漾。
    撲通一響,一隻青蛙躍入水中。
    一陣風攜來一片雲。一片雲攜來一陣雨。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