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歷史真貌─應運而興的統一王朝 明朝(一)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心緣
font print 人氣: 2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月5日訊】曾經讓歐洲人為之震驚的蒙古王朝,帶著昔日的輝煌也走入了歷史,留給人們的是淡淡的神往。回眸那些業已在歷史大舞台上上演的一幕幕似曾相識的興衰大戲,我們不禁慨嘆:難道上天早已為我們做好了安排?這種種的安排究竟在向我們暗示著甚麼?在思慮中,上天再次為我們拉開了又一幕絢爛的大戲,再次給懵懂的我們一個新的暗示。

這幕被冠以“明朝”的絢爛大戲以1368年朱元璋建立新的王朝為開端,在經過三十年的治理後,明朝在成祖年間達到了全盛時期。明朝同樣在文化科技領域為後世留下了令人稱道的輝煌:鄭和的七下西洋,成為中國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中國歷史上最大的一部百科全書《永樂大典》的修成;被列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中的《三國演義》、《西遊記》和《水滸傳》的問世,在中國文學史上又書寫了濃重的一筆;特別是《西遊記》,通過描述唐初僧人玄奘不避艱險,赴天竺(印度)取經的歷史,向人們展示了佛的莊嚴、神聖和偉大。還有對中國16世紀以前醫藥學經驗總結的藥典《本草綱目》。

明朝從公元1368年建立,到1644年被清朝所滅,前後共經歷十六個皇帝,立國二百七十六年。

關於明朝建立的預言

唐朝的《推背圖》和宋朝的《梅花詩》早已預言了明朝的建立。

在《推背圖》的第二十七象中,圖中的預示十分明顯,樹上掛曲尺,即木字上加一個拐曲符號,是個“朱”字;圖中畫著的兩個圓,分別指日和月,合在一起就是“明”。

讖文是“惟且與月,下民之極。應運而興,其色日赤。” “惟且與月”暗含著明朝的國號“明”字。因為明太祖朱元璋從小孤苦伶仃,討過飯,放過牛,當過和尚,所以讖文中稱“下民之極”,但誰能想到和尚最後作了皇帝?古人相信天意,因此是“應運而興”。 “應運而興,其色曰赤”由賤民應運而一舉成就帝業,其特徵帶有赤色,“赤”就是“朱”,紅色,暗含朱元璋的名字。另外朱元璋起兵時的隊伍叫紅巾軍,以紅巾裹頭“其色日赤”。

頌文是“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江東岸上光明起,談空說偈有真王。” “枝枝葉葉現金光,晃晃朗朗照四方”依舊暗指“明朝”,同時還點明了地點“江東岸上”,後來的明太祖也的確出於濠州。下一句的“照四方”和“光明起”也都暗示明朝興起。最明顯的是最後一句“談空說偈有真王”,“談空說偈” 是指和尚參悟禪理做功課。這句話的意思是,和尚裏邊會出真命天子。而朱元璋青年時,整整做了八年和尚,這早被八九百年前的李淳風看出來了。

在宋朝的《梅花詩》第四節中,也預言了朱氏王朝的興衰:“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飛來燕子尋常事,開到李花春已非。”

前兩句預言了明王朝的興起,而後兩句關於明王朝衰亡的預言我們稍後再分析。前文已經講過,明太祖朱元璋,出身貧賤,身為平民布衣,曾當過幾年和尚,後參加農民起義的紅巾軍,因為驍勇善戰,從一個普通士兵躍升為領袖,並於公元1368年在南京稱帝。就此“朱門”不再是舊的黃土農家了。“畢竟英雄起布衣,朱門不是舊黃畿”就寫明了這段歷史。

且讓我們走入歷史,看看歷史的真象。

明朝的建立

朱元璋的身世和異象

朱元璋祖籍南京,字國瑞,姓硃氏。早年,他的祖父帶著全家遷徙到江北的泗州。隨後他的父親又遷徙到濠州的鐘離縣(今安徽鳳陽)定居,並先後生了四個孩子,朱元璋是他的第三個孩子。《明史》上說,朱元璋的母親陳氏在剛剛懷孕時,夢見神仙授藥一丸,放到手掌中放出光芒。於是,陳氏將藥丸吃下,睡覺時口中仍然留有香氣。到生產那一天夜裏,數次出現紅光,鄰居家還以為是著火了,奔走相救。

據說朱元璋從小長相就很奇異。黑黑的臉,下巴比上顎長出一寸多,高高的顴骨,大鼻子,大耳朵,臉型活像一個橫擺的立體山字。長大後,更是“姿貌雄傑,奇骨貫頂。志意廓然,人莫能測”。

由於家境清寒,朱元璋從小就替人看牛放羊,他很愛出主意又加上講義氣,很得同伴的信任,都甘心奉他為首領,聽他指揮。而這些自小一起玩的同伴,在以後朱元璋打天下時,都成為他最有力的幫手。

朱元璋十七歲時,也就是1344年,當地發生了旱災和蝗災,隨後是大瘟疫。他的父母兄長相繼病死。因為家境貧寒,所以沒有棺槨下葬。朱元璋孤獨無所依靠,便到當地的皇覺寺出家為僧。此後,他被住持打發出外雲遊度荒。朱元璋一頂破笠帽、一個木魚、一個瓦砵,出門做了遊方僧。遊方,即化緣,社會上稱為叫化。幾年中,朱元璋走遍了淮西,增長了許多見識。

二十一歲時,朱元璋回到了皇覺寺。這時,因為元朝朝政腐敗,天下已大亂,聚眾起義者眾多。而這時的濠州已在紅巾軍的佔領之下,為首的是郭子興。朱元璋十分猶豫,不知是否該去投奔,於是求助於占卜。占卜的結果是逃走或避禍都不吉利,而參加義軍卻“不妨”。

公元1356年,朱元璋投入郭子興的門下,加入反抗元朝的行列。因為他體格好、記性佳,再加上遇事小心、敢做敢為,因此打仗時常得到勝利。更為難得的是,朱元璋得到戰利品時不會私藏,獲得賞賜也推說是戰友的功勞,所以不僅得到同僚的敬重,郭子興更是視他如左右手,甚麼事都與他商量,並把養女馬氏許配給他。

得到重用的朱元璋回鄉招募人馬,他少年時的伙伴徐達等參了軍,並在其後輔佐他成其功業。

不久,郭子興戰死。郭子興死後,朱元璋接收了他的勢力,並採取了一些新的舉措。他禮賢下士,知人善用;比如他採用元池州學正朱升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任用劉基、宋濂等儒士。在農業生產上他開始設置營田司。又令將士屯田,“且耕且戰”,“及時開墾,以收地利”,保證軍糧供應,恢復社會生產。更重要的是:朱元璋治軍嚴明,每到一地必申誡部下不可擾民,所以他的軍隊所到之處,都受到百姓的歡迎。

明朝的建立和統一全國

公元1368年,朱元璋的北伐軍和南征軍勢如破竹,天下的統一指日可待。在文武百官的擁戴下,朱元璋於當年登基稱帝,定都應天(南京市),國號明,定年號為洪武,史稱明太祖。其後一直沿用“洪武”這個年號。自此之後的明清兩朝的皇帝均只使用一個年號,所以年號往往可以代表某一皇帝,如朱元璋又稱為“洪武帝”。而取國號大明是軍師劉基的主意,他折衷了創立明朝的兩股勢力的意願:對於紅巾軍而言,他們信奉明教,其首領韓林兒曾稱小明王;對於士大夫而言,明是光明,是日和月,明朝取代元朝是以明克暗。

朱元璋建立起明朝後,繼續著他統一全國的步伐。在南方,明軍在平定了福建、廣東和四川的的割據勢力後,於1382年攻下大理,平定了雲南。至此,南方基本趨於統一。

與此同時,北伐軍也不斷取得勝利。而此時元朝的皇帝順帝沉迷於聲色淫佚之中,不理朝政。1368年8月,明軍攻入大都,從1271年元世祖建國號以來統治了中國98年之久的元朝,至此滅亡。雖然逃亡後的元順帝之子在塞外和林一帶建立起了北元,但已經不成為氣候,在1387年歸降了明朝。朱元璋至此完全統一了全國。

【正見網】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公元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元,建立元朝,下令各路元兵大舉向南宋進攻,並主攻襄陽和樊城。南宋各個戰場告急,而賈似道卻不許任何人在朝中對宋度宗說起邊境危急之事,並殺死了一個向宋度宗透露襄樊被圍消息的宮女。
  • 業已走過的歷史告訴人們,當一個王朝走向滅亡時,往往會出現相當多的天災,這是上天對當政者不修德政和行惡者的警告。南宋王朝也不例外。由於南宋皇帝大多昏聵無能,所以從高宗開始,直至南宋滅亡,發生災禍的頻率逐年增加。
  • 宋朝文學的主流是詞。詞源於民間,始於唐,興於五代,而盛於兩宋。詞在宋代文壇上佔據著主導地位,與唐詩前後相輝映,有“唐詩宋詞”之稱,對後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 宋和金時期音樂文化的發展以市民音樂的勃興為重要標誌,比隋唐音樂得到更為深入的發展。隨著都市商品經濟的繁榮,適應市民階層文化生活的遊藝場“瓦捨”、 “勾欄”應運而生。
  • 如果說,先秦是中國繪畫的濫觴時代,漢代是中國繪畫史的奠基時代,唐代是其昌盛發展時代,那麼,宋朝繪畫就是中國繪畫史上的第一個鼎盛時代。在這一時期以及隨後的元朝,可以說是中國繪畫的輝煌時期。
  • 在宋代,特別是南宋時期,海外貿易空前發達。為了克服遠渡重洋的困難,保證航船安全,北宋末年已把指南針應用於航海之中。
  • 在南宋偏安於江南之際,北方的一支少數民族蒙古乞顏氏貴族鐵木真的勢力開始強大,並逐漸統一了漠北草原,隨之建立了草原帝國「大蒙古國」。新興的蒙古國在強烈的擴張慾望驅使下,三次西征,橫跨歐亞大陸,甚至打到了今天的俄羅斯、波蘭、匈牙利一帶,令歐洲也為之震動。其後,回師的蒙古軍隊在大汗忽必烈的率領下,南下先後滅掉了西夏、金和南宋,並在1271年正式建立元朝,建都大都(今北京大興)。中華歷史大舞台在宋朝拉上帷幕後,再度出現了一個王朝統治的格局,繼續上演著似曾相識的一幕幕悲喜劇。

  • 成吉思汗死後第二年,他的第三子窩闊台繼位,成為蒙古國的第二代大汗,是為太宗。窩闊台是成吉思汗諸子中最為明智的人。他具有與父親一樣的判斷能力和穩重,生性隨和,待人非常寬厚和慷慨。他一直跟隨成吉思汗南征北戰,戰功顯赫。在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前,被確定為大汗繼承人。
  • 蒙古大軍自成吉思汗起的三次遠征,使蒙古成為一個橫跨歐亞大陸的帝國。到了忽必烈滅掉南宋,統一中國,建立了強大的王朝,這個帝國達到了鼎盛時期。雖然這個帝國所屬的四大汗國因缺乏統一的經濟基礎,而相繼演化為獨立的國家,但它們在元朝的對歐亞的交往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方面卻起著積極的作用。
  • 元朝除了為後世留下了雜劇、散曲和南戲(傳奇)外,還留下了一些優秀的史詩。比如藏族民間說唱體的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就是在元朝寫就的。當時在全國廣泛流傳。還有《密勒日巴傳》,作者署名是後藏瘋人海如嘎,成書約在13世紀後期,主要描寫僧人密勒日巴的一生。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