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窮人陛下

從德蕾莎修女的一封謝函想起
李家同
font print 人氣: 81
【字號】    
   標籤: tags:

德蕾莎修女以前給我的信,在那些信中,她用了His Poor(窮人陛下)這兩個字。

今天早上,從電視新聞中得知,德蕾莎修女去世了,我不禁想起了最近的一件事。

大約一年以前,我的一位讀者來看我,他是一位工人,只讀到了小學畢業,經濟情況當然也不是很好,可是他有看書的習慣,所以他每週必定會利用週末去圖書館借書看,也就是這樣他經由我寫的書中知道了德蕾莎修女。

這位讀者問了我一些問題,臨走時,他說他很敬佩德蕾莎修女,也會捐一筆錢給她,可是他現在沒有錢,等他聚足了這筆錢,他就會交給我,由我轉給德蕾莎修女。

半年以後,我果真收到了一萬元台幣,我將它換成了一張美金支票,寄給了德蕾莎修女,同時附上了一封信,信上說,請妳開一張收據來,同時也請給捐款人寫封信,謝謝他因為他不是有錢人,他是一位工人,這些錢都是他聚了很久才聚到的。

德蕾莎修女的回信中,除了收據,還有一封親筆簽名的謝函,我將謝函轉給讀者時,告訴他這封親筆簽名的謝函是很值錢的東西了。

值得一提的是德蕾莎修女在信中所用的尊稱,英文中尊稱一概用大寫來表示,總統是president,可是你如果提到李總統,那個P就要大寫,英文中對國王的尊稱是His Majesty(國王陛下),其中H和M都要大寫。

德蕾莎修女的信裡當然提到了窮人,英文的窮人是poor,而德蕾莎修女將其中的p大寫了,因此窮人變成了Poor,我當時就想起了德蕾莎修女以前給我的信,在那些信中,她用了His Poor(窮人陛下)這兩個字。

我們天主教徒常常談耶穌或聖母顯靈的事,我的那位讀者曾經問我這個問題:德蕾莎修女有沒有看見過耶穌顯靈?我告訴他,德蕾莎修女曾經很明確地告訴大家,她沒有見過耶穌顯靈,可是每次她看到窮人,她就看到了耶穌基督。

很多人替窮人服務,總給人高高在上的感覺,總讓窮人感到他在施捨,德蕾莎修女卻是一個真正尊敬窮人的人。

我離開加爾各答的那天早上,旅館門口又多了一個老人乞丐,他衣不蔽體地躺在地上,已經是病得奄奄一息了,有一位日本義工,單腳跪下,握住了這位老人的手,等待計程車來。他為什麼單腳跪下,無非是表示對這位老乞丐的一些尊敬吧!這位日本義工大概二十歲左右,大學生,大個子,一定超過了一百八十公分的高度,他坦白承認他愛玩,我也兩次見到他在街上喝啤酒,可是他說他看到了乞丐,馬上就變成了嚴肅的人,他說他屬於叛逆型的年輕人,很不願意表示對別人的尊敬,可是當他看到垂死的窮人的時候,他會很自然地跪下。

德蕾莎修女對窮人的尊敬,是很不容易被世人所了解的;可是她的所作所為,顯然都基於這一點,很多人最多能夠同情窮人,可是只有極少數的人能夠如此勇敢地面對骨瘦如柴的乞丐,更少的人敢深入人類最骯髒、最悲慘的貧民區。德蕾莎修女之所以如此勇敢地面對這個悲慘世界,完全只因為她對窮人有一種出自內心的尊敬,她之所以要過非常簡樸的生活,也是由於她對窮人的尊敬。

根據聯合國的統計,人類前百分之二十的高所得者,他們所擁有的收入是人類全部收入的百分之八十三;而後百分之二十低所得者,收入是人類全部所得的百分之一點四,兩者比例是六十比一。換言之,五十七億人類中,至少有十二億人是生活在赤貧之中。而在台灣的我們,已經擠入了人類中的前百分之二十。

我真想找一位畫家,替我畫一幅畫,畫中有一位年輕人,單腳跪下,握住一位垂死老乞丐的手,這應該是我對德蕾莎修女最恰當表示追思和懷念的方法了。@(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他的工作日誌上寫得一清二楚。人是有自由意志的。行善或行惡,都是人自己的事,你如立志做好人,就可以成為好人,你如冷酷無情,實在不該怪別人。
  • 那些可愛的瓷娃娃到那裡去了?我不敢問,因為答案一定是很尷尬的。
  • 在英文,「約翰陶士」代表無名氏的意思,至於他的住址和電話,他一概都不填,我們問他,他就是不肯回答。
  • 我看不出人是白人,還是黑人。對我來講,我只知道他是好人,還是壞人
  • 我仍然認為節儉是美德,我希望經濟學家們能設計出一種建築在節儉上的經濟體系。
  • 我太太說「老頭子,麵只能吃小碗了,錢卻要拼命地賺,我問你,我們賺這麼多錢有什麼用?連吃都吃不下了。」
  • 老張的葬禮,來了一大票名醫,他們都面容嚴肅,我們這些人看了這麼多的名醫,更加深一個疑問,為什麼老張走得如此之快?
  • 一位記者介紹一個台灣富有家族的墓園,這個墓園背山面海,氣派非凡,記者說所有的風水師都說這個墓園風水好,難怪他們如此有錢
  • 小小地球之上,富翁與乞丐共存,是一件羞恥的事


  • 希望我們的小學,國中、高中以至於大學能夠毫無保留地接受盲人學生,使他們能像普通同學們一樣地接受教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