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大禹故事二則

蕭風
font print 人氣: 29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禹泣囚
  
五帝時期的大禹,為治水患,三次經過家門而不入,一心治理洪水,膾炙人口,感人至深,造福後世,功勞讓人難以記忘懷。他稱帝后也被稱為聖明的君主。
  
有一次大禹乘車出外巡查,遇到一個被押送的罪人,就下車去問怎麼回事。 原來那個人做了壞事要受到懲罰。大禹聽了之後不覺得傷心落淚。
  
左右之人驚奇的問道:「這罪犯不守法令,被處罪判刑,是其罪有應得,您對他有甚麼可痛惜的?」
  
大禹說:「我想堯舜為君的時候,以德教化世人,天下的人都依著堯舜的心為心,守體安分,沒有聽說過誰做壞事而要受到懲罰。而今我執政,不能以德化人,百姓們各自以自己的心為心,不能和我同心同德,不順道理,所以犯罪。這實在是我的過失呀,是我的德智思慮不足,不能淳化百姓的風氣,給他們以好的教導,以至導致出現了這樣的事要受責罰。因此,犯罪的人雖是百姓,其實是由於我之不德所致,所以讓我感到痛心的,不是那犯罪之人,而是我的德行不如堯舜啊!」
  
禹當即命侍從取出一塊龜板,在上面刻寫了「老百姓犯了罪。責任只在在於我一人」。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大禹泣囚」的故事。
  
大禹不怪罪罪人,而是遇事反省自己,找自己的不足,事事為他人著想,這是聖人的風範。
  
原文:出處漢‧劉向《說苑‧君道》
  
禹出見罪人,下車問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順道,故使然焉,君王何為痛之至於此也?」禹曰:「堯舜之人,皆以堯舜之心為心;今寡人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為心,是以痛之。」書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
  
禹惡旨酒
  
《戰國策.魏二》記載,大禹之時,有一人叫儀狄,善於造酒。他將酒進獻給大禹,禹飲了之後,感覺非常甘美,遂說道:「後世之人,必有放縱於酒以致亡國者。」於是疏遠儀狄,再不許他覲見;戒絕了美酒,並且不許再用來進獻。
  
酒通常用於祭祀、宴請賓客等,但不能無度,縱酒過度,對內則容易生疾病,對外則荒廢政務,甚至導致禍亂或國家敗亡。所以聖人考慮周密細微而長遠,預先加以戒除。
  
可是大禹末世孫桀王,昏庸無道,不修德政。由於寵信妹喜,鑿大池其中注入酒,池中可以行船,積糟為堤,長度可達十餘里,擊一通鼓後,人們都到池邊,俯下身低頭喝酒,就像牛喝水一樣,有三千多人。
  
試想桀王的始祖大禹,簡陋的宮室、樸素的衣服、克勤克儉,因為飲酒而感到甘美,於是疏遠造酒的儀狄。深思遠慮,辛勤創業。而桀王竟然如此放縱,能不滅亡嗎!六百年後,又有商紂王,寵信妲己,建造酒池肉林,荒淫無度,導致商朝滅亡。這足以為嗜酒導致災禍的借鑒。
  
原文:《戰國策.魏二/梁王魏嬰觴諸侯於范臺》記載:「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後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南北朝時,齊朝雁門有一位解叔謙,表字叫楚梁。朝廷要聘任他,因為母親有病,他沒有去。
  • 沒有道義不願為官,慈悲救人不惜錢財,忠義為先不怕殺頭,趙溫真是了不起。
  • 後來範雲中疾,躺了兩天半,醫生徐文伯來看,說:「靜養一個月可以恢復,也可以快速痊癒,但恐兩年後不可復救。」范雲說:「朝聞夕死,何況兩年?」於是文伯下藥發汗,不久即起。兩年後卒。
  • 教育部指導,新自然主義公司主辦的「小小畫家|認識台灣歷史繪畫比賽」今天開始,國小四年級到國中學生都可發揮想像畫出台灣歷史故事、人物、地名或趣聞軼事,也可畫出自己祖先的故事或長輩說的家鄉故事,明年一月五日以前都可投稿報名。
  • 何稠回京,奏告文帝,文帝不高興。十月,寧猛力死,文帝對何稠說:「你上次不將寧猛力帶來,現在他竟然死了。」何稠說:「寧猛力和我為約:如果他死了,就讓他兒子來。越人性直,其子必來。」不久,寧猛力的兒子寧長真入朝,文帝很高興,說:「何稠相信蠻夷,才會這樣。」於是授何稠為開府,讓寧長真回去繼續擔任欽州刺史。
  • 在無神論的毒害下,很多人很難相信因果報應。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關於因果確實也是一個一下很難說清的問題,因為這個世界本來就是一個迷的世界,未知的東西太多太多。有人問:「因果在哪兒啊?我怎麼沒有看見啊?我看那些壞人活得比好人還自在呢。」中國歷史上留下很多歷史故事,其間也不乏談到因果,下面《史記•李斯列傳》中所講述的史實就是一例,讀后可能會得到一些啓示。
  • 糜竺是東漢末年東海人,祖輩經商,家有僮客萬人,田產萬億。
  • 漢朝人夏侯勝精通《尚書》,被征為博士、光祿大夫。
  • 宋太祖建隆四年,沈倫以隨軍轉運史身份隨軍入蜀後,住在成都一舊廟裡,吃的是粗食淡菜。及東歸時,他只帶回一筐書籍,別無它物。
  • 《詩經》:「伐木丁丁,鳥鳴嚶嚶。」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