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琦君縱橫文壇半世紀 創作以懷舊為出發點

人氣: 6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2月15日報導】(中央社記者劉嘉韻台北十五日電)琦君自一九四九年在台灣發表散文「金盒子」後,作品不斷,多篇散文作品被收入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國文教科書,不少評論家認為,琦君散文細膩雅緻,文字漂亮,以懷舊為出發點,創作出一篇篇有關故土風情的篇章。

本名潘希珍的琦君,生於一九一七年,浙江永嘉縣瞿溪鄉人,作品包括散文小品、小說、兒童文學與翻譯文學等。二○○一年,浙江瞿溪鎮政府修葺琦君故居,成立「琦君文學館」,二○○五年十二月,全球第一個琦君研究中心在國立中央大學設立。

琦君自五歲起,隨家教老師學習認字,九歲開始學作文言文,十四歲時考入杭州弘道女中就讀,在這所教會學校奠定英語基礎。中學畢業後考入杭州之江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九四九年隨國民政府來台,在司法部門任職至一九六九年退休,其後在中央大學、中興大學等校授課,八○年代初,隨丈夫移居美國,二○○四年返台定居。

琦君來台以後,以一篇紀念去世兄長的作品「金盒子」投稿中央日報副刊獲選,也因這篇文章與丈夫李唐基結緣;一九五四年,琦君自費出版第一本散文、小說合集「琴心」,其後陸續著作散文、小說、兒童文學作品近三十種,作品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散文獎、中山學術基金會文藝創作散文獎、金鼎獎、國家文藝獎等獎項。

琦君筆名由來,是為紀念大學恩師夏承燾、龍沐勛兩人,因此以「琦君」二字為筆名投稿。一九三○年,琦君在之江大學的老師夏承燾(字瞿禪)因奔喪返回故鄉,由龍沐勛代課詞選,抗戰勝利後,龍沐勛因曾在汪精衛政府服務而入獄,夏承燾與龍沐勛通信時,以「琦」代表潘希珍(取希珍為希世奇玉之意),龍沐勛回信時,為表禮貌,在「琦」字後加上「君」,因此「琦君」二字,時常出現在兩位老師的信件中,也成為琦君享譽台灣文壇半世紀的筆名。

中央大學琦君研究中心創辦人李瑞騰指出,琦君文學作品豐富性十足,內容多半從人與人情出發,從父母、家族成員的情感擴大到土地的熱愛;清雲大學助理教授許秦蓁在論文「琦君筆下的上海」指出,琦君童年的懷舊篇章,是她獨樹一格的散文寫作題材,也是紀錄她個人腳步移動、時空轉移以及戰亂遷徙的回憶之作。

中央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洪慧珊在「留予他年說夢痕-論琦君的懷舊散文」中提到,五、六○年代的創作文壇,出現台灣文學史上前所未見的女作家群現象,其中創作時間近半世紀的琦君,不但寫作時間長,作品中懷舊憶往的篇幅相當多,成為她創作中最重要且精彩的部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