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欣賞】王維《歸嵩山作》

作者:文思格
font print 人氣: 1440
【字號】    
   標籤: tags: , ,

王維《歸嵩山作》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閑閑。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與還。
荒城臨古渡,落日滿秋山。
迢遞嵩高下,歸來且閉關。

【作者簡介】

王維(公元700─761),字摩詰,盛唐大詩人、大畫家兼音樂家。其詩體物精微,狀寫傳神,清新脫俗,獨成一家。他和李頎、高適和岑參一起合稱「王李高岑」,是邊塞詩的代表人物;和孟浩然合稱「王孟」,又是田園詩的代表人物。至於「禪詩」,他更是古今獨步。蘇軾稱他「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字句淺釋】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辭官歸隱途中,對沿途景色和心情的真切而生動的描寫。
嵩山:即五嶽中的「中嶽」,在今河南登封縣北。
川:河流。
帶:圍繞。
薄:草木茂密、人進不去的地方。
閑閑:從容自得的樣子。
禽:鳥類。
相與:共同、一起。
荒城:荒涼的城郭。
臨:面對。
古渡:古時的渡口。
落日:夕陽。
迢遞:高、遠。
嵩高:即嵩山。
閉關:閉門謝客,不與外人來往的一種清修狀態。

【全詩串講】

清澈川水環繞茂盛草木,駕車馬歸去從容且悠閒。
流水一去不返一如我心,晚歸的鳥兒相約伴我歸。
荒涼城郭面對古時渡口,落日金暉灑滿蕭颯秋山。
家在遙遠險峻的嵩山下,回家立即閉關專心修行!

【言外之意】

此詩除了最後一句點明修煉主旨之外,其餘各句全是寫景,採用了以景言情、寓情於景的寫法,因此形象生動、含蓄蘊藉;所寫景物全是歸隱途中所見,隨手拈來,不加雕琢,全無斧鑿痕跡,故覺真切自然。

作者久羈官場,今得辭官歸隱,就像籠中鳥出了籠子,自由閑適的心情自不待言。乘著歸家的車馬,悠然自得地緩緩而行,看到清澈的流水繞著長長的林木及蔥蘢的草地,一去不復返,正如自己心中歸隱的決心一樣。

荒涼的城郭、古老的渡口,都在向人們講述人世的變遷;夕陽落照、秋山蕭瑟,不免使人感嘆人生的短暫。晚歸的群鳥都知道倦飛而返,人也應當有個人生的歸宿。這就是作者決心歸隱、不再埋首塵世的理由。在那高遠的嵩山下,作者一到那裡,首先想到的就是要閉關修煉、斬斷世緣,其對修煉的嚮往和期盼躍然紙上。#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李梅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唐代盛唐時期經濟上的穩步發展,導致了文化的繁榮;國內各民族的融合,以及日趨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使得各階層人民的生活變得豐富多彩;對各種思想和各民族文化的兼容並包,特別是儒釋道三教並行的現實,使得當時人們的思想比較活潑、言行較為開放。
  •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宋詞則是繼唐詩之後中國文學史上另一顆光輝燦爛的明珠。 如果你既欣賞唐詩、又讀讀宋詞,你的生活中就是雙珠齊耀,充滿光明與美好。
  • 你北面那山上的白雲一片片,我安適的隱居生活使我欣喜。登上山頭是想遙望你的住地,我的心正隨著大雁向你飛去。
  • 杜甫留下的詩作中,為後人推崇、傳誦的有許多是感時傷亂的作品,特別是那些表現作者仁愛之心和真摯之情的名篇。仁愛與真情永遠是產生優秀詩歌的源泉,也是歷史用以造就聖賢和明哲的兩大元素。
  • 此詩簡淡自然、空靈無跡,頗有隨筆的味道。而在隨意揮寫間,不但勾畫了江山風景,而且抒發了傾慕高僧慧遠、嚮往隱居勝地的隱逸情懷。後代詩人和詩評家們對此詩推崇備至,認為是「一片空靈」的「天籟」。
  • 貴賤雖異等,出門皆有營。獨無外物牽,遂此幽居情。微雨夜來過,不知春草生。青山忽已曙,鳥雀繞舍鳴。時與道人偶,或隨樵者行。自當安蹇劣,誰謂薄世榮。
  • 堅定不移,心如磐石;千年不變心,萬難能忍受;孤獨更顯其堅貞,風雨更見其深情;「化為石」也「不回頭」,至死不渝的期盼著!這些可以感動每一個人的純樸、美好、高尚的節操,已經超越了思婦望夫這一具體事件。
  • 此詩所說的事情,平淡無奇;此詩所用的詞語,簡單明易。按理人人都能作、都能寫,何以單單讓孟浩然成就了這首唐詩中的名篇?意其真正奧妙,無非一個「真」字。有了這個「真」的因素,就能生出靈氣、入人心扉、搖動性靈!陶淵明的詩能讓蘇東坡崇拜得五體投地,也無非至真而已。從這一點來看,也就明白為什麼這首詩越讀越像淵明的詩了。此理真平易,奈何人不知!
  • 可是彈出的心聲也要有人理解和欣賞啊,可惜此時身邊卻沒有一個「知音」的好朋友!如果辛大在這裡就好啦,他是能理解和欣賞我心之憂樂的。於是作者的心又掉入了對朋友的回憶、懷念和感概的意識流中。或許是情深意真、思之太切吧,作者竟在半夜的夢境中又繼續夢想起朋友來了。聽他的口氣,他們似乎真的是在夢鄉中見面了。
  • 焦煉師已經得道上百年,她獨自一人每天就煉丹。居住在孤峰頂隔世悠遠,每天見三花似伴著春天。白鶴在青翠山氣中飛翔,黃精長在幽深的溪澗邊。我才知客居塵世的俗人,哪裡比得上隱者在山間。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