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遠征軍緬北征戰紀實(8)

孫克剛
font print 人氣: 33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2月18日訊】

第九節﹕血戰大龍河

胡康河谷是大洛盆地和新平洋盆地的總稱﹐又叫胡康盆地。大洛盆地的面積有一百二十個平方英里﹐新平洋盆地的面積有九百六十個平方英里﹐都是一片原始森林﹐中間縱橫著大龍﹑大奈﹑大苑﹑大比四大河流﹐和許多小支流﹐一到雨季﹐山洪暴漲﹐成為一片汪洋﹐簡直是塊絕地﹐旱季河水很淺﹐可以徒涉而過。大 龍河以北﹐有人行小路﹐太柏家以南﹐道路寬闊﹐可以通行汽車﹐只是密林中又夾生著茂草﹐交通阻塞﹐從用兵方面來說﹐無論是搜索﹑觀測﹑通信﹑聯絡﹑救護﹑方向判別和諸兵種協同﹐在這都很困難。在飛機上俯瞰﹐只見一片林海﹐極目凝視﹐也只是能約略辨出幾條河流來﹐其他的就無法偵察﹐更無法去轟炸了。敵人便利用這些河川之險﹐和密林茂草的隱蔽﹐建築起許多地下的防禦工事﹐和樹上的作戰碉堡。

據守這一帶河谷的敵人﹐是著名的第十八師團﹐我想有許多讀者對它都很熟悉﹐它的前身是久留米師團﹐七七事變開始﹐它就開來中國﹐首先在杭州灣登陸﹐在京滬一帶無惡不作﹔一九三八年﹐它又在大鵬灣登陸﹐侵佔廣州﹐一九三九年十一月﹐進攻廣西﹐侵佔南寧﹔一九四零年調往越南受特殊的森林戰術訓練﹐參加南洋各島及馬來亞和緬甸各地的戰鬥﹔一九四二年﹐打棠吉﹐破臘戍﹐攻到惠通橋﹔是日本陸軍中最精銳的部隊﹐擁有所謂”攻無不勝﹐戰無不克“長勝軍的盛名。

十月二十九日﹐新三十八師的一一二團攻佔了新平洋和大洛西北的戰略要點瓦南關以南後﹐主要的戰鬥既進展到大龍河和大奈河的交彙點﹐和他以北的于邦﹐臨濱﹐沙勞以及大洛以北的拉家蘇。十月三十日﹐三十一日﹐十一月二日﹐五日﹐十日我軍先後佔領了這些地方﹐戰鬥都是短兵相接的惡鬥﹐喊殺聲和槍炮聲﹐在這樣是一個四面都是高山的盆地裡﹐傳不出去﹐只是在樹林裡來去的回響著。從十一月一日起﹐敵人由加邁運來了大批援軍攜帶著山炮﹐分頭向我軍陣地反撲。拉家蘇方面戰事拖延到是二月底﹐敵軍山下大尉以下四百多人﹐被我軍擊斃﹐一一二團第三營營長陳耐寒﹑連長趙振華等也都在激戰中陣亡。臨濱方面﹐敵人用一個大隊以上的兵力﹐向我守軍劉益福連作了兩次大規模歷七晝夜的圍攻﹐葉先貴﹑余元亨兩個重機關槍兵﹐利用一顆被敵人砲火劈去大半的樹幹﹐作為陣地﹐把已經衝入鹿岩的密集敵軍掃射的落花流水﹐敵大隊長田中勝﹐中隊長原良和吉五以下也有四百多人﹐在這一場彈雨中喪失了性命。我軍經過這番惡戰後﹐終於擊敗敵寇﹐陣地屹立不動。

于邦之戰﹐從十月三十一日起﹐到十二月二十九日﹐我軍完全攻佔該地為止﹐差不多歷時兩個月﹐這一戰﹐是國軍反攻緬甸的第一個攻堅戰和徹底的殲滅戰。戰鬥開始時﹐由於盟方的情報不確﹐誤認為大龍河沿岸據點﹐每處都只有四五十個緬甸兵和土人把守﹐由一兩個日本軍官來指揮率領﹐而不知道第十八師團的五五和六六兩個聯隊的主力﹐已經帶著許多山炮和重炮進展到大龍河的兩岸了。盟軍指揮部既然認為敵人的兵力很小﹐所以便作暫不使華軍增加緬北前線兵力的決定﹐雖然我們每次作戰碰到的都是地道的日本人﹐沒有見到一個雜種﹐孫立人將軍也曾三番兩次請求准許將新三十八師的一一三﹐一一四兩團和一部山炮兵增加上來﹐可是﹐指揮部又拿後方公路未通﹐飛機少﹐補給困難做題目﹐不能準如所請﹐硬教一一二團用一個步兵團的力量﹐在缺少迫擊砲和騾馬運輸的劣勢下﹐擔任起三百多里長的防線﹐對付兩個聯隊的主力﹐因此﹐時時感覺到兵力薄單和轉運困難﹐敵人又利用他的後方交通便利﹐經常用優勢的火力﹐壓迫我軍﹐更以砲兵編成縱身濃密的火網﹐控制狹窄的小路﹐使我軍在地形複雜的胡康河谷中舉步艱難﹐後方是高山萬仞﹐公路不通﹐無法從地面得到補給﹐前方負傷官兵也無法運輸到後方去醫治。當時唯一的交通運輸工具﹐只是仰賴數量極少的飛機﹐而空中活動﹐又容易受到天時的限制﹐落雨﹑刮風﹑起霧的日子﹐都不容易得到補給﹐因此﹐前線作戰的部隊時常被糧彈缺泛所窘迫。說一句公道話﹕從列多出發起﹐到攻下于邦止﹐這足足九個月的時間﹐是反攻緬甸戰役中﹐國軍所遭遇最艱苦的階段。

于邦是胡康河谷西北的一個重要村鎮﹐在大龍河下流的右岸﹐是水陸交通的要道﹐地形開闊平坦﹐三面森林﹐一面靠著大龍河﹐敵人利用林緣﹐在樹頂及地面上﹐預先構成極其堅強的防禦工事﹐主要的陣地都用縱深的據點群構成﹐有極堅強的鹿岩和掩蓋。最先攻擊于邦的是江曉恆連長的那一連人﹐他們一鼓作氣攻到敵人主陣地的前面﹐消滅了七十幾個敵兵﹐江連長和排長劉治以及三十多位兄弟﹐也壯烈的犧牲了。十一月四日﹐第一營李克己營長親自帶了一連人從臨濱趕到于邦﹐把敵人三面包圍起來﹐又在左右兩翼的河邊﹐安好重機關槍﹐封鎖渡口﹐防止南岸敵人的增援﹐敵人好幾次的夜間偷渡﹐都被重機關槍掃個一乾二淨。十一月二十二日﹐南岸敵軍增來了大批砲兵﹐對我兩翼封鎖渡口的機關槍陣地日夜轟擊﹐機槍第一連連長吳瑾和陣地同亡﹐敵人遂得從下游偷渡過來﹐繞到李營的背後一千碼處﹐佔領一個地勢較高的地點﹐慢慢的便和原守于邦的敵軍聯成一氣﹐反把李營緊緊四面包圍。這時候﹐盟軍指揮部才知道于邦的敵軍不是少數的緬甸兵﹐而是附有大量砲兵的第五十五聯隊主力了。這樣﹐第一一三和一一四兩個團及山炮兵第二營﹐便奉到增援的命令﹐增援部隊沿著剛剛有一點路基的中印公路列新段﹐艱苦的走了二十多天﹐才到達指定的地點﹐他們雖然是星夜在趕路﹐但從被圍的李營弟兄看起來﹐卻還嫌得太有點姍姍來遲。李營﹐實際上只是一個加強連﹐從十月二十二日被圍起﹐到他們確實知道各路援軍到達的時候﹐已經被五倍的敵軍圍得將近一個月了﹐他們每天只靠著飛機投下僅夠半飽的糧食來充飢﹐和只足以維持最低限度消耗的彈藥﹐來抵抗敵人﹐有一次﹐一架投糧飛機被敵人機關槍打傷了一個翅膀﹐接連三天﹐便沒有飛機來投糧﹐官兵就啃了三天的巴焦根。胡康河谷﹐雖然特別多雨﹐但是在不落雨的季節裡﹐你就無法從高地裡掘得出一滴水來﹐因此李營弟兄飲水成了最大的一個問題﹐急中生智﹐他們居然想出了一個辦法﹐從砍出的巴焦根和葛藤裡取出水來﹐勉強維持了壹佰多人的飲料。防禦工事﹐築得也別出心裁非常巧妙﹐把陣地週圍鑄成八個據點﹐每班守一個﹐各個據點可用火力互相支援﹐又作了六道鹿岩﹐邊沿都埋著用線纏繞的手榴彈﹐另外派出一班人守住陣地北面一顆大樹﹐那棵大樹的主幹的直徑有一丈二﹐週圍還有二十幾個大小不等的支幹合起來﹐大約要佔七八個平方的地面﹐李營弟兄利用這一顆大樹做成天然的碉堡﹐瞭望哨可以看出敵人一切的行動﹐樹上﹑樹下都築了一個輕機關槍巢﹐可以打三百六十度﹐敵人每次衝到這棵大樹附近﹐都是死的死﹐傷的傷﹐結果還是退了回去﹐這棵樹的本身﹐槍彈打不進去﹐砲彈又不容易命中﹐敵人始終奈何它不得。這個地方﹐後來有人給它起了個名字叫李家寨。

十二月二十一日﹐孫立人將軍親率一一四團趕到前線。二十三日起﹐劇猛的血戰展開﹐我們的砲兵開始活躍起來﹐步兵跟著砲彈衝了過去﹐被擋了回來﹐再衝過去﹐衝破第一道﹐又衝第二道﹐於是﹐雙方發生了戰壕肉搏戰﹐許柄新連長中了軍的前線陣地完全被消滅了﹐主要陣地跟著發生動搖﹐湛茂棠連長立功心切﹐一馬當先﹐衝進了那個最堅固的橋頭堡陣地﹐第一排犧牲了﹐第二排又傷亡殆盡﹐最後他帶著第三排搶得了陣地﹐但他自己又不幸飲彈成仁了。步兵的傷亡太大﹐砲兵的火攻接著而來﹐砲彈象掘土機似的﹐把敵人整個陣地都翻過來﹐陣地裡面再也無法躲藏了﹐殘敵紛紛向樹林裡﹐河澗裡逃命﹐被李營預先埋伏好的機關槍和追擊部隊猛烈的火力﹐統統給殲滅了﹐沒有走脫一個。這一場經過七晝夜的殲滅戰﹐我軍在敵人火網之下﹐步步躍進﹐前仆後繼﹐傷亡了官兵二百三十多人。敵人的死傷更大﹐總計比我軍多出七倍﹐而且百分之九十九都是陣亡﹐傷而未死的僅有一十三人﹐都被我軍活捉過來﹐陣亡的重要敵酋﹐有五十五聯隊聯隊長藤井小五郎大佐和大隊長管尾少佐。

檢討于邦這一仗的收穫﹐不只是殲滅了許多敵人﹐奪得了一個堅強據點﹕而是在有利于整個胡康河谷﹐乃至於緬北全盤戰局的發展。

第一﹐這一仗開殲滅戰的先鋒﹐它打下了我軍在以後各期戰鬥中﹐始終掌握著主動權的基礎。

第二﹐我軍攻擊精神旺盛﹐指揮官對于森林戰術運用自如﹐步兵沉著勇敢﹐作戰時靜如處女﹐動如脫兔﹐予敵人絕大打擊﹔砲兵則技術嫻熟﹐射擊準確﹐收到預計效果﹐當時敵我重疊包圍﹐敵軍陣地前後﹐都是我們的部隊﹐雙方步兵線的距離只有二十五公尺﹐砲手如果稍微延伸或縮短射程﹐都會打傷我們自己的弟兄﹐可是他們發射出去的山炮彈﹐竟能不偏不倚﹐恰到好處﹐個個都落在敵人的陣地以內﹐而且彈窟排列的像農夫插秧一樣的整齊﹐因此建立了步兵對于砲兵的信心﹐更增加了他們衝鋒陷陣的勇氣﹐步炮協同便有了良好的成就。盟軍軍官在參觀于邦戰場時﹐驚于為森林攻守戰的結構﹐同時也增加了他們對于國軍的信賴。史迪威將軍特由加爾各答趕製錦旗一面﹐親贈孫立人將軍﹐以紀念這次于邦的光榮勝利。

第三﹐高度“三信心”的表現。作戰綱要綱領第三條說﹕“軍紀者﹐軍隊之命脈也﹐軍隊必須有嚴肅之軍紀﹐然後精神上之團結力得以鞏固﹐戰鬥力之持久性得以確保﹐概戰時各部隊的任務不同﹐其境遇亦各有差別﹐而上至將帥﹐下至士兵﹐猶能脈絡一貫﹐萬眾一心﹐從一定之方針﹐取一致之行動者﹐立為軍紀是賴﹐。。。而軍紀之要素﹐則在全軍一致之三信心﹐故上下將士﹐無論在任何時機﹐當以信仰上官﹐信任部下﹐。。。。“這一段作戰至勝的要訣﹐在于邦戰役中﹐充份發揚了出來﹕李克己營長帶了一個加強連﹐被五倍以上的敵人圍攻了三十六天﹐他心裡很明白救兵還在野人山的那邊﹐一時無論如何趕不上來﹐糧彈是那樣的少﹐水源又無法取得敵人日夜在攻擊﹐前途可以說是一片黑暗﹐但他同時又明白上司所給他的任務是如何的重大﹐最高統帥以及全國人民對于駐印軍的企望又是如何的殷切﹐所以他下決心一定要死守下去﹐並且他相信他的部下一定能信仰他﹐人人具有同樣的信心決不中途氣餒﹔他更相信他的長官一定會在他的苦守期中把他們解圍出來。這種信念﹐就是打勝仗的原動力﹐新一軍在緬甸的戰勝攻取﹐這是主要的因素。

第四﹐打垮了敵軍的士氣。在于邦戰役中﹐敵軍的確表現的很勇敢﹐寧死不屈﹐有的身受重傷已經奄奄一息﹐手裡還緊緊的握著冒著白煙的手榴彈﹐但日軍仍然敗了﹐此絕對的打垮了敵人的士氣。所以當我軍攻下于邦﹐渡過大龍河以後﹐沿途發現許多字跡歪斜的紙條﹐上面寫著﹕“中國弟兄不要追吧﹗”“這一次我們打敗了﹐孟關再見﹗“一類討饒的話﹐此後他們的懊喪情緒﹐日益加深﹐舉手乞降﹐作揖以求免死的醜態鬼臉﹐便比比皆是﹐不足為奇了。(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不代表大紀元。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趙紫陽在中共黨內擔任過很多各級職務,是經歷和經驗都很豐富的中共領導人。 *早年加入中共* 趙紫陽1919年生於河南滑縣一個地主家庭,受過初中教育。他在1938年加入中共,抗日戰爭期間在冀魯豫邊區擔任縣委書記和地委書記。

  • 大紀元1月19日訊】(法新社華盛頓十八日電)美國新任國務卿提名人萊斯女士今天在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任命聽證會上,承認要訓練伊拉克當地的安全部隊還有更多工作必須完成,同時她拒絕針對美軍何時撤出伊拉克提出時間表。針對外界批評華府部署在伊拉克的軍隊人數過少,不足以抵抗日漸增加的游擊隊攻擊,對此萊斯在聽證會上進行陳述時發言為政府政策辯護。
  • 凡經過抗日戰爭那段歷史的人﹐誰也不會忘記那烽火硝煙的日子﹐不會忘記戰爭給中國人民帶來的災難與痛苦﹐不會忘記當亡國奴的恥辱﹐流亡者的艱辛。當然﹐更不會忘記舉國上下﹑同仇敵愾﹐前方的將士浴血奮戰﹐後方的人們奮力支持。也不會忘記﹐當日本宣告投降的那一刻﹐舉國歡騰﹐沉浸在一派歡樂和喜悅之中。
  • 隨著大紀元系列社論《九評共產黨》推出以來,各方迴響蜂湧而至。今天,將為您報導一位歷經中日戰爭,現年76歲的台灣老兵--郭老先生,由他現身說法,來談談抗日時期的共產黨。他說:
  • 我是王若松,今年82歲,1937年參加革命,我愛人詹以貴是1930年參加革命的老紅軍。我們夫妻2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歷經紅軍時期、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浴血奮戰,九死一生,為中國的民族解放和革命事業做出了積極貢獻。1949年4月1日我愛人率領49軍440團解放信陽,對信陽人民有著深厚的眷戀之情,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末,我們夫妻2人從廣州軍區離職休養,在我愛人的要求下,攜安家費在河南省信陽市成功路39號修建了我現在所居住的房屋。我們一直生活的很幸福。我愛人詹以貴已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病故。

  • 今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0周年,世界各地都在舉行不同的紀念和慶祝活動。在中國有一條具有二戰紀念意義的公路,那就是在二戰期間,美國為了援助中國抗日而與中國聯合建造的史迪威公路,到現在這條公路正好通車60周年。 在1942年4月底,日本軍隊佔領緬甸,並且切斷了盟軍向中國運送物資的滇緬公路,所有運送到中國的物資都要從印度北部空運,越過喜馬拉雅山再進入中國內陸,這就是當時稱做的“駝峰空運”。1942年12月16日,美國和中國的國民黨政府開始聯合修建一條戰略公路,公路以印度東北部利多為起點,通過緬甸再進入雲南,最後接到昆明的一條公路。 *修路非常艱苦*
  • 讀罷“九評”,知國民党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
    民党軍隊表現的,其中中國軍隊在緬甸的戰鬥﹐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緬甸第一階段戰鬥中的“仁安羌大捷”﹐更是一個聞名于世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
    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
    同時更是一個奇跡。因為孫立人將軍的新三十八師在劣勢情況下﹐竟以不滿一千的
    兵力﹐擊敗十倍于我的敵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
    神的英勇 與頑強。另外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優越性在中國軍隊
    的對日作戰中﹐以緬甸之戰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

  • 讀罷“九評”,知國民党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
    民党軍隊表現的,其中中國軍隊在緬甸的戰鬥﹐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緬甸第一階段戰鬥中的“仁安羌大捷”﹐更是一個聞名于世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
    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
    同時更是一個奇跡。因為孫立人將軍的新三十八師在劣勢情況下﹐竟以不滿一千的
    兵力﹐擊敗十倍于我的敵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
    神的英勇 與頑強。另外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優越性在中國軍隊
    的對日作戰中﹐以緬甸之戰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
  • 讀罷“九評”,知國民党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
    民党軍隊表現的,其中中國軍隊在緬甸的戰鬥﹐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
    緬甸第一階段戰鬥中的“仁安羌大捷”﹐更是一個聞名于世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
    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
    同時更是一個奇跡。因為孫立人將軍的新三十八師在劣勢情況下﹐竟以不滿一千的
    兵力﹐擊敗十倍于我的敵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
    神的英勇 與頑強。另外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優越性在中國軍隊
    的對日作戰中﹐以緬甸之戰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
  • 讀罷“九評”,知國民党有兩百個將軍陣亡,便知中國人民抗擊日寇的主體表現是由國民党軍隊表現的,其中中國軍隊在緬甸的戰鬥﹐是中國近代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事﹐緬甸第一階段戰鬥中的“仁安羌大捷”﹐更是一個聞名于世的戰役﹐是近代史上中國軍隊第一次和盟軍並肩作戰所得的榮譽﹐是盟軍在第一次緬戰中唯一的大勝仗﹐同時更是一個奇跡。因為孫立人將軍的新三十八師在劣勢情況下﹐竟以不滿一千的兵力﹐擊敗十倍于我的敵人﹐救出十倍于我的英軍﹐這十足表現出中國軍人作戰精神的英勇 與頑強。另外中華傳統文化“仁﹑義﹑禮﹑智﹑信”的優越性在中國軍隊的對日作戰中﹐以緬甸之戰體現的相當淋漓盡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