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評共產党」全球有獎征文參賽作品

【九評征文】浮生瑣憶(4)

陶鑄治粵二三事
巴凌
font print 人氣: 18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2月8日訊】陶鑄治粵,從一九五一年春開始,至一九六六年竄升為中共中央第四把手,可謂官運亨通,風光了得。不料三年後,即被打成「叛徒」、「保皇黨」,死於非命。

中共建政後治粵, 不乏中央級大人物,最早有葉劍英,後來有習仲勳、楊尚昆,但治粵時間最長,黨內外政績最顯著的,當推陶鑄。

挾霸氣而長粵

一九五0年夏,粵東區黨委的幾位主要負責人,就如何貫徹《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爭論。一方堅持「潮汕是著名僑鄉」,必須制定具體政策,以適當照顧本地區這一特殊情況。另一方堅持「天下烏鴉一般黑」,強調「特殊」,必然模糊階級路線,保護地主,損害貧僱農的利益。爭論沒有結果,提升到上級黨委。

不料,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也有相同的爭議。廣東﹝甚至兩廣﹞的土改應如何進行,一時成為具有全局性影響的大問題。中共中央派出一個調查小組,仔細聽取各方的申辯。問題是粵東區黨委提出來,雙方的爭辯尤為激烈,拍桌子摔凳子的,斷章取義、挖老底的,差一點沒演出動武抓人的鬧劇。最後,中央做了結論:「特殊派」堅持地主富農路線,犯了嚴重的右傾路線錯誤。批判從嚴,處理從寬,犯錯的主要負責人開除黨籍,發配海南島軍墾農場勞動改造。

中共中央華南分局也做出人事調動,第一書記葉劍英調中央軍委,書記方方調中央僑務委員會主任。同時,中央任命陶鑄為華南分局第一書記。

陶鑄當時是第四野戰軍政治部主任。他走馬上任,立即提出一個口號:「依靠大軍搞土改!」三年解放戰爭,消滅了蔣介石反動派八百萬軍隊,解放大軍所向披靡。如今,又「雄糾糾,氣昂昂,跨過鴨綠江」,一定能夠「打敗美帝野心狼」!所以,口號一提出來,黨內黨外,國內國外,自然產生一種無比的威嚇作用。

當時我還不知道陶鑄是誰,但聞解放軍威名,如雷貫耳。一九五一年四月,我被調往南方大學二部學習土改政策。第一天開會,先由華南分局宣傳部長蕭向榮做大報告,我第一次聽到「陶鑄」這個名字,也第一次聽到「依靠大軍搞土改」這個新口號。蕭向榮是一位軍人,站在講台上一講三小時,上千人的會場,鴉雀無聲。

宣佈班、組名單,我才知道自己是一個學習組的副組長。我們這個學習組有二十來人,一半是高等院校的師生,另一半是解放軍,其中最高職務是連長,最低職務是班長。組長是一位姓鄧的連長,披一件破舊軍棉襖,斜掛著一支駁殼槍。

鄧組長第一次主持學習會,是各人自報家門。鄧組長首先自報:四川人,出身僱農,參軍後從東北打到廣東,現任連長。「僱農」證明苦大仇深,「連長」說明身經百戰,憑這兩點就足以令我們這些知識份子感到自卑。大家自報完畢,鄧組長當眾宣佈:從現在起,由副組長負責主持學習。我好像被黃蜂螫了一下,不由自主地站起來,連連搖頭:「不──不敢。」

鄧組長也站了起來,瞪著我說:「你先坐下。我告訴你,我是共產黨員,你是青年團員,我是組長,你是副組長,我是僱農,你是大學生,不管怎說,你都得服從我。」

秀才遇著兵,有理無理都說不清。我硬著頭皮主持學習,解放軍組員個個熱烈發言,一套一套的新名詞,「清匪反霸」、「階級仇民族恨」、「地主惡霸」、「蔣匪幫」、「美帝國主義」、「和平土改」、「右傾主義」、「堅決鬥爭」、「無情打擊」,最後總是鄧組長三言兩語就結束學習會。我的同學私下取笑我:「你像生爐子用的刨花,開個頭完事。」

有一天上午,閱讀學習資料。大家圍坐在一張長方形木桌子,鄧組長就坐在我的正對面。和往常有些不同,解放軍組員不像往日那麼情緒昂揚,只有少數人閱讀,有的還唸唸有詞,斷斷續續,十分困難。多數人顯得有些煩躁不安,有的不停抽煙,有的大聲咳嗽、打哈欠,鄧組長更是肆無忌憚,抽出他那把駁殼槍,擺在桌子上,一邊拆卸一邊擦。

我是學習主持人,公然在我面前擦槍,別說走火,起碼對我不尊重,影響全組學習,也是很不應該的。我無法再忍受下去,就向鄧組長擺擺手,小聲地說:「大家都在閱讀文件,你快收起來吧!」

「快完了,快完了。」他連忙收拾槍械組件,最後裝上彈匣。

砰!突如其來的一聲槍響,大家都嚇了一跳。我立即站起來,活動一下胸部,沒有感覺不妥。緊挨著我右手邊座位的一位李姓同學,也跟著我站了起來,全身搖搖晃晃。

我轉過頭一看,李同學兩眼發直,左胸冒出一片鮮血,不禁驚叫一聲:「流血!」

聽到我的叫聲,李同學低頭看了一眼,就昏迷不醒。我連忙抱住李同學,大聲叫起來:「快!送醫院!」

令我不解的是,直到送走李同學,身經百戰的解放軍英雄鄧連長,臉無血色,呆若木雞。後來聽說,鄧連長是個目不識丁的文盲。這次擦槍走火,雖傷人並未殞命,罰關禁閉之後,就解甲歸田去了。

廣東的土改工作團,按建制負責一個縣的土改運動。團長兼任縣委書記,第一把手,通由解放軍的團級幹部擔任。土改團下設土改隊,每隊包乾一個鄉。隊長由解放軍連級幹部擔任。土改最後一個階段,是建設新政權。所以,縣、區、鄉三級黨委和政府的第一把手,全部是軍人。團上面設地區土改委員會,主任兼同級黨委書記,由一名師級幹部擔任。省一級的土委會,大權當然在陶鑄手裡。

土改運動結束,新政權正式建立起來,全省一百多個縣,一千多個區、鄉,以及主要部門的第一把手,都是由四野調出來的軍隊幹部。至此,人們似乎才認識到,陶鑄提出「依靠大軍搞土改」的真正意義。

消滅所有烏鴉 

「天下烏鴉一般黑,世上地主一樣毒。」烏鴉是不吉利的,把地主與烏鴉相提並論,更把烏鴉的「黑」,形同地主的「毒和罪」,的確深入淺出,打動貧窮農民的心。

我參加過一次土改工作隊,並擔任副隊長,還參加過一次土改復查,負責區法庭的工作。可以說,經歷了廣東三年土改運動的全過程。「烏鴉黑,地主毒」的概念,灌輸到我的思想,並成為我判斷是非的唯一標準。後來我想,如果我丟棄這一標準,絕不可能通過陶鑄設下的這個「土改關」,那麼,我會是另一種不堪設想的命運。

陶鑄四十來歲,中等身材,留著小平頭,穿一套略嫌肥大的舊軍服,永遠無法改變的是他一口湖南腔。在中山紀念堂聽他做大報告,非常吃力,幾千名聽眾,不得不交頭接耳,會場常有一陣嗡嗡聲。陶鑄也有幽默,他說:「不要說你們是我的下級,就是見到毛主席,我還是這副腔調。聽不懂怎辦?硬著頭皮聽下去就是了。」他也採取一些變通,某一些他認為重要的,就臨時叫秘書翻譯一下。印象最深刻的,是說到「階級路線」。他重複好幾遍「堅決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孤立富農,有步驟、有計劃地消滅地主階級。」然後再叫秘書逐句翻譯。
 
隨著土改運動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階級路線」的恐懼。

按照陶鑄的說法,全省的幹部群眾,都要過「土改關」,無一例外。解放戰爭期間,你如果堅決站在共產黨解放軍一邊,那怕只是口頭上表示擁護支持,你就算過了「解放戰爭關」。如果站在“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一邊,就要把你打倒,過不了「關」。現在過「土改關」,就看你是否擁護「階級路線」。所以,歷次「整頓階級隊伍」,都要查家庭出身、階級成份、社會關係、是否參加反動黨團、反動會道門、立場是否堅定、思想作風是否正派、勞動是否吃得苦、工作是否任勞任怨,等等。

有一位土改隊副隊長,姓黃,高等院校中文系教授,解放前加入共產黨,解放後奉命從香港回國參加工作。下鄉土改,訪貧問苦,扎根串聯,與窮苦貧雇農同吃同住同勞動,不到半年,形銷骨立,白天不敢穿鞋,赤腳下地勞動,感染了「香港腳」,十隻腳趾爛得一塌糊塗。鄉下缺醫缺藥,就用生切煙絲,敷在爛處,誰知更糟,兩隻腳都腫了起來,痛苦萬狀。一日無聊,口占一闋﹝虞美人﹞,詞曰:「訴苦扎根何時了,眼淚流多少?感冒鼻塞又傷風,往事不堪回首迷濛中。地主階級今猶在,只是地位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黃教授個人情緒的渲洩,被上綱上線,說是地主階級垂死掙扎在革命隊伍內部的反映。在土改隊內部,由一名解放軍營長主持,一氣開了五場批判會。黃教授試圖作一些解釋,更被視為態度頑固,一些激進隊員,甚至摑他耳光,撕破他的衣領,和農民鬥地主差不多。最後,撤銷副隊長職務,留隊察看。

廣東的地方幹部,包括省、地、縣、區、鄉的領導幹部,多半在土改運動中被整肅,處分。並在解放軍幹部、包括外來幹部中,形成一種看法:地方幹部和地主富農划不清界線,過不好土改關。地方幹部﹝尤其是知識份子幹部﹞一直處於被歧視、受壓制的地位。特別是黨內由陶鑄主導的「反地方主義」鬥爭,把古大存、馮白駒等一批老幹部打下馬,種下了本地幹部和外來幹部長期不團結,鬧對立的禍根。

土改消滅了地主階級,也消滅了富農階級,嚴重傷害了海外華僑的利益。兩千多年的農業社會,由於地主﹝傳統的土地經營者,有的還兼營工商業﹞被消滅,突然間失去平均,如同一場大地震,一場浩劫,社會生命和財富,遭致極嚴重損毀。用暴烈的革命手段,摧毀傳統的社會生產關係,引起長期的社會動亂,不可避免。

著名僑鄉廣東,華僑在土改中也遭受嚴厲清算,後遺症至今無法治癒。可見,當年主張僑鄉應制定「特殊政策」的意見,不是沒有道理的。黨內沒有民主可言,又以軍隊的暴力,打擊不同見解,革命政黨招牌,永遠無法掩蓋軍閥面目。

吃飯不要錢

一九五八年初,陶鑄指示創辦了一份理論雜誌,並親自題寫刊名「上游」,作為省委機關刊物。這是一個向毛主席黨中央表忠的行動。反右派鬥爭,黨內外幾十萬知識份子遭殃,百鳥爭鳴變成鴉雀無聲。緊接著,「鼓足幹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總路線,就提上全黨全國議事日程。「上游」雜誌的出版發行,就成為「總路線」在廣東最高級、最響亮的吹鼓手。

貫徹「總路線」以大批判開路。全省城鄉立即掀起一場群眾性大批判運動。農村顯得特別熱鬧,男男女女,隨時隨地,在黨支部書記主持下,田頭辯論會說開就開。批判詞翻來覆去不外那幾句,「鼓足幹勁」、「力爭上游」、「打倒觀潮派」、「拆掉獨木橋」、「單幹是絕路」、「集體幸福長」、「放衛星,奪高產」、「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超英趕美大躍進」、「跑步進入共產主義天堂」,全部抄自報刊或文件,沒有一句發自人們的內心。

正當全黨上下發高燒,血壓水銀柱竄出三百度,陶鑄在一次高層會議上,喜孜孜地提出:糧食高產又豐收,當今吃飽飯,不必發愁了。經過秀才們修飾,最後陶鑄拍板定案,成為南方日報頭版頭條新聞大字標題:「三餐大米飯,盡肚子吃飽」。

消息一經發出,層層傳達落實,嶺南六千萬人民,歡天喜地進食堂,吃飯不要錢。

有的地方,敢想敢幹,公共食堂也「放衛星」:比誰吃得最多。海南島一位姓杜的文教處長告訴我:「全島吃得最多的是一個黎族漢子,經過縣委書記驗收,證明一頓吃了三十六碗大米飯。正好中央電影新聞紀錄制片廠來拍「新人新事」,煮大鍋白米飯拍一鏡頭,大口扒飯拍一個鏡頭,當然都是特寫鏡頭,三十多個碗疊起來像座塔,又拍一個鏡頭,最後是對著圓鼓鼓的大肚子,再來個大特寫。」處長說完哈哈大笑。有的食堂,還制定五年計劃,逐年增加肉魚蛋奶蘋果香蕉,力爭超過英國,趕上美國的水平。

正當報刊電台大唱「公共食堂萬年春,米缸拿來做花盆」的頌歌,廣東還是有人頭腦比較清醒。這個人姓羅,名翼群,官拜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廣東省分會副主任委員。在一次民主黨派人士座談會上,羅翼群老先生開誠佈公,當面提請陶書記了解一下,公共食堂是不是有浪費糧食的情況。他懇切而又嚴肅地說:「照目前這樣吃法,不出三個月,恐怕就把糧食吃光,農民怕要餓肚子。」

羅老先生的普通話,帶著濃重的粵西口音,說「餓肚子」聽起來好像說「餓肚死」。陶鑄聽到這裡,勃然大怒,厲聲說:「危言聳聽!在共產黨領導下,我不相信農民會餓死!」羅翼群試圖解釋:「我沒有說餓死,我是說餓肚子。」陶鑄哪裡聽得進去,繼續大聲說:「這是個大是大非的問題!要不要搞社會主義?要不要大躍進?廣東人民和你有絕然不同的態度,人民是擁護的,你羅先生,是反對的,因為你站在右派的立場上,不願意改變!」

在場各民主黨派負責人,都有反右派的經驗教訓,剛才也沒很在意聽羅委員說話,更沒想到陶書記會發這麼大脾氣,一時間,你看我,我看你,都不知說甚麼好。羅翼群受不了這麼大的委屈,更不堪當面受辱,脹紅著臉說:「官不小,器度不大。」站起來拂袖而去。場面十分尷尬,大家不歡而散。

幾天後,南方日報頭版發出一條消息和一篇評論,號召全省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立即行動起來,徹底批判羅翼群的「農民餓死邊緣」論,粉碎右派勢力向社會主義新生事物的猖狂進攻。接著,省委派出一部小汽車,給予羅老先生專用,接送他老先生到各地,與幹部群眾進行面對面「大辯論」。南方日報還派出一名高級記者隨行,每天都有「大辯論」的特別報來導。

不到三個月,對羅的批判尚未結束,農村就開始出現羅老先生不幸言中的情況。如果,陶鑄這時頭腦比較冷靜,只要有一點實事求是的精神,認真調查一下,農村的真實情況是不難了解的。

全省各地紛紛告急,糧食缺少,公共食堂難以為繼。陶鑄一聽大動肝火,你們報產量,爭放衛星,畝產超千斤、超萬斤,甚至幾萬斤。現在又說糧食短缺,你們把糧食藏到哪裡去了?陶鑄感到受騙的恥辱,不假思索,立即雷厲風行,在農村掀起一場「反瞞產」鬥爭。層層打壓層層鬥爭,最後連農民剩下不多的口糧,幾乎刮光。

至此,一場突如其來的大饑荒,已經無法避免。這是陶鑄的不幸,更是南粵六千萬人民的大不幸!

十年後,陶鑄已經從封疆大吏,躍升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中宣部部長、文革小組顧問,排名於毛、林、周之後,居第四把手。他僅僅不能同意極左派江青等的言行,對劉少奇、鄧小平時有寬恕之辭,成為不識時務的俊傑。文痞姚文元奉旨寫了一篇批陶文章《評陶鑄兩本書》,即將陶鑄打成「叛徒」、「保皇黨」。

陶鑄所受的委屈和污辱,與當年羅翼群老先生有某些相似之處,但受打擊郤千百倍於羅。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三十日,陶鑄被發現死在安徽合肥,終年六十一。  

3/15/2000

﹝刊登於 傳記文學 第七十六卷 第六期﹞(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巴 凌,原名林拔,祖籍廣東揭陽,一九二九年出生於錢坑鄉。高中肄業,即加入閩粵贛邊區縱隊第二支隊政治部藝宣隊,一九五一年於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戲劇系本科畢業。先後在《工農兵》文藝半月刊、《廣東文藝》月刊、《珠江》文學月刊等雜誌社任編輯、編輯部主任、副主編,一九八六年獲國家副編審職稱。工作之餘,喜歡讀書和寫作,發表過多篇詩歌、散文、歌劇文學劇本及文學評論,著有長篇小說《夜遁香港》。





  • 我上小學的第一課,就是學唱國歌。老師把簡譜和歌詞用粉筆抄寫在黑板上,字體端正美觀,便有一種引吭高歌的慾望;老師拿教杖指著,逐字逐句地教,我和小同學們跟著逐字逐句地唱:「哆哆─咪咪─嗦嗦─咪唻─」,居然很快就朗朗上口,心裡一高興,課堂上高聲唱,下課獨自哼唱,放學回家路上,更是忘情高唱。不出一星期,在全校紀念週會上,我已能吞吐自如。加上我的童音比較清亮圓潤,贏得老師同學讚許的目光,心裡未免有些翹翹然。凡上音樂課,我特別起勁,特別投緣。



  • 鯉 湖 鎮 一 役

    一陣激烈的槍聲,震得寒星搖搖欲墜。

    鯉湖鎮周圍十幾里數十個村寨、近二十萬民眾,都從睡夢中驚醒,不知道發生了甚麼事。膽子大一點的人,輕輕開門走出來,黑夜裡互相輕聲打聽,又都茫無頭緒。小北風颳得很緊,不明來歷的槍戰,一陣緊似一陣,似乎還夾雜著一兩聲沉悶的手榴彈爆炸聲,更平添幾多不安和恐懼。有的縮頭躡足,返身入屋,閉門不出。有的披上一件舊棉襖,摸索著走出村口,試圖辨別槍聲的方位,希望得到一點甚麼消息。

  • 這首歌是近幾年在內蒙古最受歡迎的一首歌。她清新、深情的歌詞,悠美、深沉的旋律,感動著所有蒙古族同胞的心靈。
  • 《呻吟》不是一、兩個案子,不是一、兩個人或一、兩家人之間的摩擦,也不是一、兩個鄉村之間的衝突,而是直接涉及兩省區十多個縣市十多二十萬農民近百億水電站淹沒補償及土地糾紛;她不是書齋式的理論探討,而是一堆堆紅水河沿岸農民想說的話,想寫的報告。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六、庫區地質災害發生頻繁,移民危房嚴重,急待處理
  • 由於電站蓄水發電後出現了施工原來設計沒有考慮到的問題,長期遺留沒有解決。
  • 大化、岩灘、百龍灘三大水電站庫區遺留問題多
  • 他們最初不約而同地湧向了三輪計程車行業,因為買車成本低廉,又不需要非常高的技能,之後市場很快飽和,以至巴掌大的縣城不得不出臺了讓三馬車分單雙號營業的規定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