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康熙真面目 只緣身在電視劇

標籤:

【大紀元3月13日訊】 (中華网3月12日報導)
  
  “康熙”已成為一個商標

  正在北京台播出的《少年康熙》在熒屏上又刮起了一陣“康熙”旋風,然而由于“康熙爺”的歷史資源有限,一些觀眾表示那點“史實”早已看膩,有專家說:“康熙爺”的號召力已開始下降。昨日,記者就此話題采訪了作家劉恒以及專家學者。

  為什么是清宮戲?

  “康熙”上鏡指數比時下的一些明星還高,作家劉恒認為:“康熙在影視劇中早已不是一個歷史人物,而是一個商標,一個符號。大家總說清宮戲太多了,為什么還總搞呢?其實追求的就是品牌效果。”清華大學教授尹鴻分析:“清宮戲受寵是緣于其很強的可視性。比如拍一個戰國時代的電視劇,雖然那是一個很有特點的時代,但那時的服裝、發式一上屏幕,觀眾看著不舒服。這說明欣賞習慣有慣性。而康熙人生經歷是最精彩的、最具戲劇性的,當然被搬上熒屏的几率就高。”

  為什么多复制少創新?

  雖然《少年康熙》的畫報上打著劉恒參与策划,但劉恒坦率地說,他并沒有看過。劉恒認為熒屏上的康熙數量多,但“复制”性較強,他說:“很多制作人都拍,基本上故事情節雷同,歷史背景相仿,歷史所提供的資源一樣,想出新就得有新的觀點。”

  他說:“正劇中的‘康熙’形象沒有相差很多,《少年康熙》講述的是年輕康熙帝的成長故事,這個康熙不僅年幼,而且‘面善’。戲說的電視劇,受市場的控制,強調复制性,不強調獨創性,是對觀眾的接受規律反复探索的結果。不過這几年戲說劇的品位越來越高,已經突破了言情的界限,已經廣泛涉及到社會現實。順著這個路子,還能有更好的戲說劇拍出來。”

  為什么不能完全寫實?

  翻拍“康熙”就很容易触及歷史劇改編的真偽問題。劉恒認為歷史劇應該多些娛樂元素,他說:“鄒靜之寫的《康熙微服私訪記》不錯,很多創作者強調歷史劇的戲說,其實應該是戲劇之說,鄒靜之把浪漫主義和人道主義結合在一起,丰富了古裝劇的表現力。”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說:“我看過康熙‘起居注’,他本人是最反對微服私訪的。他說微服私訪很容易上當受騙,被地方官設好的圈套所騙,他的辦法是用欽派的‘特務’搜集各地的治理情報。所以一看還是微服私訪記,學歷史的人就不認同。但這就是標准不一樣的問題。用知識分子的標准去衡量,劇中与歷史記載不符的地方就很容易招來不滿意,但用一般大眾的立場去看,不一定需要(知識分子的)那個東西。當然,你給他真實的歷史更好,但你給他一個精彩的故事,也挺好。有的時候,娛樂是有排他性的。”

  有多少康熙可以重來

  除《少年康熙》外,近年來熱播過的康熙戲竟然有四部之多。你說人家題材撞車吧,可這諸多的康熙除了名字雷同,很難找出相同點來。你說人家歪曲歷史吧,戲說劇回答說,本來就是琵琶別抱的事,你著得哪門子急?正劇回答說,電視劇是藝術,再正也得虛构。眼見得,康熙是個筐,啥都往里裝。誰才是真正的康熙?天知道。(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鄧建國拍「康熙微服私訪5」? 編劇:沒譜
SBL三名球星參加康熙來了節目錄影 爆笑連連
雲上風:漢武之爭
【影劇介紹】《躍龍門》劇情簡介(1-5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