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傳去琉球的音樂—御座樂】鹿兒島上演御座樂的記錄

廖真珮
【字號】    
   標籤: tags:

除了上江戶和首里以外,去薩摩時也會有演奏和舞蹈的表演。

上薩摩是因為1609年慶長役以後,島津開始命令按司必需在鹿兒島常駐,其實也就是人質,又被稱為國質。從1613年開始,以祝賀新年為理由讓琉球方面派遣年頭使前往鹿兒島。從這以後,在1647年的年頭使卻變成國質的方式直接留在那兒(任期2年),這個制度一直持續到明治之前。除了慶賀新年以外,島津氏的繼嗣・任官・昇位・誕生等的慶賀或不幸弔問、或琉球王的繼嗣、還有對於賜與後的謝儀等等等等都必須派遣琉使前往薩摩,在日本又稱為 “上國” 。
 
另外一方面, 1666年尚質王時、羽地朝秀是為攝政人,因此必須和島津氏有較親近的交往。也因為這樣以羽地朝秀的政策方針為基本,為了徹底改變政治及為了外交的圓滑進行, 1667年推出了諸藝能獎勵等政策,也就是所謂的「羽地仕置」政策。這裡頭包含了獎勵藝能的「唐樂之事」。隨著「羽地仕置」的政策的推出,也強調了唐樂的重要性。

由於上薩摩的行程都被詳細記載,其中關於音樂、舞蹈等的表演的記錄也就成為鹿兒島上演御座樂的資料來源。
 
例如1827年尚天保的家譜記載了8月16日在本丸外茶屋有座樂唐躍併席書。此外1845年尚謙的家譜則有8月25日在二丸屋敷有「奏樂歌舞」。同一天的尚志禮家譜則是、「座樂唐歌上覽」。另外,尚謙家譜又記載了9月3日在本丸外茶屋有「奏樂歌舞」、尚志禮的家譜則是「琉躍上覽」、馬克任家譜為「琉組躍」。尚謙因為是謝恩使、他的家譜當然就比其他人家譜的記錄還要詳細、記載了8月6日進城時、奏「琉樂」、8月29日在本丸茶屋有「琉球歌舞」。

1658、1664年有人被命為樂童子、去了薩摩,其中也有記載御座樂的上演。1658年傅崇道並不是樂童子、但隨尚貞公前往薩摩,也和樂童子一起學習了音樂。也就是說這一年是有樂童子的。另外, 1664年向應伯、毛見龍被命為樂童子、前往薩摩、在9月1日隨朝亮覲見中將光久公、次年1月4日朝亮在御膳時,在御書院奏樂,並得到太守公“絕妙哉” 的稱讚。@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俞伯牙創作了許多曲子,其中“高山流水”是他最滿意的作品。




  • 御座樂是從中國傳去琉球的中國系宮廷音樂,因為沒有廣傳給大眾,隨著廢藩置縣沒有了承傳、也失去了演奏的機會。這之後、樂器本來在中城御殿保存著,在二次世界大戰被燒失殆盡!平成4年(1992)、因為復歸20周年,首里城被復原(復興)。
  • 說起中國和琉球的文化交流,可以追溯到明朝洪武25年(1392),皇帝賜閔人36姓給琉球時,這些人在沖繩教了中國的禮樂等等,據說從那以後,中國傳去的音樂便盛行了起來。
    根據上江戶的演奏資料我們可以知道,御座樂的樂器跟曲子是隨著時代的改變而增加。這樣的情形一直持續到1764年(1764年以後,樂器和曲子都固定)。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御座樂初次傳去琉球後,又時而會從中國再把曲子或樂器帶回去琉球。
  • 近年來,發現御座樂的樂器在尾張德川家、水戶德川家被保存下來,分別在名古屋市的德川美術館和水戶市的德川博物館。但是因為這些樂器非常的貴重被珍貴的保管著,因此要親眼見到這兩批樂器實非易事。關於樂器的考察,筆者參考了這兩家的照片及其資料。

  • 琵琶是寶永7年(1710)開始到天保3年(1832)毎次演奏都會被使用的樂器。1710年的『琉球聘使記』記載了「琵琶似此方者、四隔圓如横筒、更設九柱于其腹、極厚、而五長四短。手趨不用撥。鳳眼纎。揺則鏗爾有声、想其腹中有物、是為異耳」(標點筆者註)。就是說「琵琶是和這邊的琵琶很相似的。相是圓的、有四個、而且琵琶琴身有九個柱。柱的厚度稍厚、這裡面有五個是較長、四個較短。演奏琵琶的時候,用手彈不使用撥。鳳眼較細。琵琶的音色很清楚又大聲,琵琶的琴身不知道有什麼東西放著,可以聽到奇怪的聲音」記載這樣的一段話。
  • 宮城榮昌氏認為 “樂童子雖有五人到八人不等,卻要有演奏十幾首曲目。因為這樣,一個人必須得會三、四種樂器”。根據資料看來,演奏御座樂的樂童子僅管是年輕的少年們,如是彈撥樂器、一個人好像同時擔任了三線、四線、琵琶的演奏。那麼,實際上到底是怎樣的一個情況呢?
  • 目前先行研究所記述的御座樂大多都是上江戸時演奏的。對於琉球王國來說,上江戶之事是如同中國去琉球冊封的事一樣重要的。為何稱為 “上江戶” 呢? 並不是單純的指江戶的位置是在琉球的北邊,而是還包含有,琉球去向江戶的支配者(將軍)請安問候的一層意思在裏面。在沖繩有一種男性舞蹈叫 “上口說” ,歌詞內容是在描寫著從琉球的到薩摩一路上的風景。在琉球的歷史史書上,前往薩摩的事被稱為 “上國”。從這點看來,終究還是指著支配者和被支配者的關係而使用的單詞。
  • 鄭國有一位叫師文的人離家找魯國的師襄子學習彈琴。

  • 孔子曾向師襄子學琴,一首曲子彈了許多天。師襄子有一天便說道 “行了,可以換一首新的了”。孔子說 “我只學會了音的彈奏,還沒有掌握好音樂的表現” 又繼續練習。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