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霧峰 金針菇 產量佔全台一半 行銷美加、澳亞

人氣: 67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4月11日訊】(自由時報記者蕭夙眉╱專題報導) 冬天吃火鍋,總少不了金針菇!以「菇的故鄉」聞名的台中縣霧峰鄉,擁有世界規模最大的環控栽培場,透過溫度控制,創下全台金針菇產量第一的傲人成績,也讓世界各地整年都可吃到台灣生產的新鮮金針菇。

霧峰鄉農會總幹事黃景建表示,全台每年金針菇產量約2萬公噸,霧峰鄉佔一半,該鄉生產的金針菇不僅銷售全台,並透過真空包裝的技術,銷往美加地區、澳洲、東南亞、東亞等地。霧峰鄉栽種菇的歷史應追溯半世紀之前,當時以洋菇為主,可是洋菇栽培要看老天爺臉色,產量、品質隨氣溫變化有所不同,有鑑於此,40年前菇農戴萬水試圖突破栽種困境,引進日本溫度控制室栽種方法,率先投入金針菇栽培,其他菇農眼見金針菇照料比洋菇簡單,爭相投入栽培金針菇的行列。

穿梭在霧峰鄉田間與巷弄,水泥搭建的金針菇廠房外面,堆滿一座座的木屑,菇類產銷班第五班班長戴鴻儒表示,木屑是栽培金針菇的原料,將木屑、米糠以三比一比例混合,經過100度高溫殺菌以及低溫冷放過程,可進行菌種接種,過程聽似簡單,但這得花上26天的時間。而完成接種的菌絲瓶子,被放置庫房生長,這裡溫度控制在10度上下,陰暗、潮濕的環境下,正適合金針菇生長,時間一天天過去,約1個月後,一間間緊鄰的庫房可見工人穿著厚重的衣服,進入裡面採收的忙碌景象。

為了保鮮,庫房裡面可說是「冷颼颼」地,但是採收工人管不了低溫,在架子爬上爬下,急著摘下成熟的金針菇,準備分級包裝後,隔天送往市場販售,戴鴻儒強調,金針菇栽培過程完全沒使用農藥,採收後即可生吃。

霧峰鄉目前有6家農場生產金針菇,他們均具有養菌的能力,戴鴻儒是戴家第三代養菇傳人,他說,過去金針菇略帶黃色,隨著養菌、養菇技術一直突破,霧峰鄉菇農有能力培育出白白淨淨的金針菇品種,這種雪白品種,賣相好、口感更佳,深具市場潛力。

經過40年來,菇農不斷摸索養菇技術,在品種改良、機械化因素影響下,從早年玻璃瓶栽培金針菇,每瓶產量30至60公克,迄今改以塑膠瓶栽培,每瓶產量250至300公克,成熟的技術,創造霧峰鄉金針菇全國產量第一的地位。黃景建驕傲地說,該鄉擁有全世界規模最大的養菇農場,面積4800坪,400多間菌種培養室,透過溫控栽培,不受天候、季節影響,讓世界各地整年都品嚐得到來自台灣的新鮮金針菇。

包裝 進化至真空禮盒

霧峰鄉菇農致力思考,如何將新鮮的金針菇送抵消費者手中,從早年保麗龍包裝,演變成真空包裝,如今再延伸至真空禮盒,不斷地改革和突破,讓非產地的消費者,也能嚐到彈性佳、菇味十足的金針菇。

霧峰鄉菇類產銷第一班班員王鴻泰表示,他的父親王得旺以栽培菇起家,當年,金針菇受限於新鮮度,銷售地區侷限在霧峰鄉一帶,隨著中山高速公路興建,交通更為便捷,市場逐漸往外拓展,但金針菇的保鮮問題,對菇農而言,仍是一大考驗,當時,菇農嘗試用保麗龍裝置金針菇,保持低溫狀態,得以運往北部、南部、東部等市場兜售,但仍然無法運往國外市場銷售,行銷就因此被限制在國內。

王鴻泰指出,過去用保麗龍包裝的金針菇,在低溫控制下,僅能保鮮一星期,有了真空包裝,保鮮期限延長為一個月,台灣各地消費者買到的金針菇,品質絕對「掛保證」,這項技術的應用,成功將霧峰鄉的金針菇拓展至亞洲、美加地區、歐洲市場等。

隨著時代的變遷,養菇世家第三代戴鴻儒,更發展金針菇禮盒,將火鍋料理金針菇搖身變成禮品,這種行銷手法,成為其他菇農仿效的目標,精美的包裝禮盒賦予金針菇不同的市場定位。

無臂機器人 高效率 防菌

農業科技化在霧峰鄉的金針菇產業大放異彩,這裡開創採用「無臂機器人」栽種金針菇的世界養菇首例,不僅降低人力成本,更大幅提高生產效能。

霧峰鄉菇類產銷班第五班班長戴鴻儒說,金針菇從接種、菌絲培養等一路走來,最擔心遭到其他細菌感染,一旦其他細菌入侵,不僅要捨棄這些感染細菌的菌絲,整個生產流程還必須回到原點,而機器人和各類生產機械的應用,有效防止工作人員進出攜帶細菌的風險。

霧峰鄉迄今仍是世界唯一使用「無臂機器人」生產菇的地區,簡單來說,「無臂機器人」就像一部堆高機,妙的是,它透過雷達、電腦等設定,讓機器人根據指令,搬起輸送帶上的上千、上萬移動菌絲瓶,然後精確的將菌絲瓶放置菌絲培養室的指定位置。

戴鴻儒強調,可別以為這些動作很簡單,事實上,所謂的菌絲培養室空間近千坪,「無臂機器人」穿梭這麼大的空間,不但彼此之間不可以發生碰撞,還得將菌絲瓶放在正確的位置,且排列整齊,過程全賴專家花腦筋設計程式。

在「無臂機器人」的協助之下,金針菇產量大增,戴鴻儒計算,「無臂機器人」一個早上可搬運10萬支菌絲瓶至養菌室,過去動用百餘個工人,1天工作8小時恐怕都還搬不到10萬支。

(http://www.dajiyuan.com)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