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漫談】暮春時分話《蘭亭》

明訓
font print 人氣: 7
【字號】    
   標籤: tags:

晉穆帝永和九年暮春三月三日,這一天「天朗氣清,惠風和暢」,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人相約於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的蘭亭聚會。蘭亭四周「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一幅大自然的美景正合賞玩。於是曲水流觴,吟詩作對,說是為行修褉儀式而聚,其實儼然就是東晉名流雅士舞文弄墨、徜徉山水之間的最佳寫照。

俯仰宇宙,品察自然萬物,王羲之有感而發,寫下《蘭亭序》記載了這次集會,也道出人生無常的感悟。更重要的是,影響了大半部書法史的「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就在王羲之融情於景加上心書相契的情況下誕生。

《蘭亭序》並非問世後就是書法史上的寵兒,甚至直到初唐之前都沒有留下關於《蘭亭序》的評論和記載。相傳《蘭亭序》傳至王羲之第七代孫智永,再傳到其弟子辨才手中,由於當時皇帝唐太宗酷愛王羲之書法,四處探求,最後終於從辨才手中得到《蘭亭序》。

唐太宗得此墨寶後命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臨摹多張,還命馮承素等人以雙鉤法搨摹,再以這些摹本讓朝臣臨習。由於後來刻本眾多,唐朝以後的書法名家如「宋四家」蘇、黃、米、蔡、趙孟頫、文徵明、董其昌等人都曾在《蘭亭序》下過一番功夫。《蘭亭序》的好不斷為後代書家所發掘,人人臨習,人人讚嘆,《蘭亭序》也就成為行書的代表作。時至今日,提及學行書,《蘭亭序》依然是大多數人心目中的首選。

許多書法名作在不同朝代受到的評價都有所不同,或褒或貶,審美角度互異,品評內容自然不一。而能像《蘭亭序》一樣,在每個歷史時期的審美觀念裏都被奉為「神品」的情形,可謂少之又少。《蘭亭序》通篇靈動活潑、暢快淋漓,但每一使轉、提按,每一筆牽帶,或連或斷,都交待地清清楚楚,絲毫不失法度。變化多端的用筆化入結構章法,呈現出豐富多樣的體態與疏密合宜的空間,「大小、長短、匾狹,均各還其態,率其自然」。妍美中帶有遒勁,飄逸中又顯圓融平和,令人「玩之不覺為倦,覽之莫識其端」。

《蘭亭序》的美確實是愛好書法的人所難以抗拒,「天下第一行書」的讚譽千年來不曾稍損。然而中國藝術向來重視心靈世界的探索,強調作品精神層面的意涵。從這個角度來看,《蘭亭序》嘆為觀止的書藝就不只是精湛的技巧所能完全概括。放諸天地之間、悠遊山川的曠達,率真自然、天人合一的晉人風韻,這是《蘭亭序》所投射出來的獨特的生命情調,是她之所以迷人的重要質素,也是吸引我們與之對話的關鍵所在。@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明代萬曆年間的《增廣賢文》有句名言:「萬惡淫為首,百善孝為先。」古書《壽康寶鑑》中的「福善案」記載了很多守戒拒淫而在科考中速得福報的故事。讓人看到「拼功業」和「道德實踐」的密切關聯。古人講的「積德」、「積陰德」,其言不虛,有德的人生才有福,可不是空話啊。
  • 「為政以德」的內涵是很深、深廣的,包含了前一篇中孔子所講的「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本章,孔子沒有具體解說什麼是「為政以德」,而是打了一個比方:君王自己像北極星一般安居其所,別的星辰就都井然有序地環繞著它。
  • 紅樓夢這本書成書的緣起,是聖主康熙皇上賜的這一場富貴。紅樓夢這本未能完成結局的書,這本自傳性質的小說,對應的康熙雍正年間江寧織造府的興衰景況,都是有史料可查的。榮國府,寧國府最早的主人,榮國公和寧國公,從小說內容「焦大跟著太爺出兵」這一細節,結合歷史背景來看,應該是清兵入關時,隨著滿洲人一起入關的那批漢人,類似於大清的開國元勛范文程(范仲淹後人)這樣的漢人。
  • 明代《耳談》作者王同軌的街坊林廣兒的殺妻事件,鑽法律漏洞逃過刑罰,在當地引起不平的鳴冤聲震天價響,而最後的結局,更讓人心震動不已。
  •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這體現了孔門教學的一個根本特點:「求諸己」, 即向內求,所謂「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在處世上,不怨天尤人,以「人不知而不慍」的精神,完成自己的仁德修養,在寂寞中成就事業。
  • 在無神論者看來,人死了就一了百了,其實在傳統文化裡,披露了很多人死後的去向,有的人甚至還去了天堂擔任神職。今天給大家介紹的就是這樣一個故事。主角是南宋孝宗淳熙年間新城(現杭州市富陽區一帶)秀才姚中。
  • 明朝時期,浙江嘉興府李定在人們眼中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但他的科考之路卻不順利,十幾年屢考不中,就在他已經慢慢放下了對功名的執著時,人生路竟然起了大翻轉!他是怎麼積的陰德呢?
  • 孔子因材施教,引導子貢向前走——「貧而樂,富而好禮」。「貧而樂」,樂什麼?樂道。孔門弟子中有個典範——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既然顏回做到了,說明「貧而樂」的目標不是高不可攀、虛無縹緲的,這是勉勵子貢。
  • 震區有個小山村,愛好秦腔的村民每晚都聚集在一孔大崖窯內排戲,場面分外熱鬧,有個三四歲的小男孩,非纏著爺爺領他去看戲,爺爺背著孫子剛擠入窯內,還沒看清演的是啥戲,孫子卻又說害怕,鬧著要回家。爺爺拗不過孫子,帶著孫子轉身剛出了窯洞,地面就突然抖動,崖窯瞬間垮塌,演戲看戲的幾十人無一生還。
  • 怎麼才叫做「好學」呢?本章講了三條。 首先,「食無求飽,居無求安」。食求飽、居求安,人之本能。但是,很多情況下,食不飽、居不安,你將如何?對君子或立志做君子的人來說,因為一心追求自己的志向,就顧不得吃飽、顧不得安居了。如果一個人將吃飽、安居當作頭等大事,還能有鴻鵠之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