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泯恩仇》九、“反動”了一回

陳沅森
font print 人氣: 3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17日訊】賓伯駿出身不好,條件差,妻子初到麻園灣,便受到那麼大的驚嚇和委屈,難道沒有怨言,不跟他離婚?原來妻子出身也是大地主,兩人“門當戶對”。按照郭公公的說法是:“臭泥鰍碰了餓老鴰”,“一路貨色”。

妻子姓易名佩蘭,從前,叫做“千金小姐”。祖父家財萬貫,良田千頃;父親是畢業于黃埔的國民黨軍官。時移代異,價值顛倒之後,過去的“大家閨秀”變成現在的“臭魚爛肉”,仿佛“一坨毒藥”,二十幾的大姑娘了,還待字閨中。

易佩蘭在鄉下小學教書,因為頗有幾分姿色,難免成為青年男教師的議論話題。一位其貌不揚、蠢不帶發、“出身特好”的青年教師當眾鄭重宣佈:

“易佩蘭長得像一枝花,就是送給我,綁在我傘上,我連傘都要丟掉!”

言下之意是:如果捨不得扔掉傘,把易佩蘭帶回家,會污染他“高貴的貧下中農血統”,影響他“入黨”和如花似錦的“政治前程”。

這話傳到易佩蘭的耳朵裏,一個平常連眼角都不瞧的庸碌之輩,口出狂言,氣得她兩眼淚汪汪,好幾個晚上都沒睡得著。

幸虧另一位家庭出身好的青年教師挺身而出,信誓旦旦地說:

“只怕易佩蘭看不上我,如果看得上,這輩子守著她,我寧願不入黨,不做官。”——真是人人有志,各不相同。

易佩蘭聽到這話,哭笑不得,雖不打算嫁給他,但話還順耳。

正在這時,媒人給賓、易兩人牽線,先通信半年,見面後雙方基本滿意,都是“大齡青年”了,便急急忙忙扯了張結婚證。

1969年,山東兩位“民辦教師”在《人民日報》上發表文章:《我們也有兩隻手,不在城裏吃閒飯》,“自願”下放當“耕讀教師”,受到大吹大捧。“民辦教師”與“耕讀教師”的區別是:前者拿工資,後者記工分。這一舉措,分明是國家甩包袱,硬要說成是民辦教師“自願的”。於是,全國數以百萬計的“民辦教師”成為犧牲品,淪落為地位低下、毫無社會保障的農民。

易佩蘭是“民辦教師”,下放到生產大隊教書,與社員同工同酬。一年後,大隊支部書記的侄女初中畢業,需要搶佔“耕讀教師”位置,教學經驗豐富的易佩蘭被無理辭退,只好隨丈夫住到城裏來。

易佩蘭勤儉持家,想方設法找親戚朋友,湊足幾戶人家的“工業品購物券”,賓伯駿半夜去排隊,擠購了一台上海牌縫紉機,在家裏做些女紅針黹,補貼家用。小日子總是拉拉扯扯、皺皺巴巴地勉強渡過了。

要說賓伯駿“反動”,實在是冤枉,其實他一點也不反動。他生性膽小,凡事兢兢業業,從不敢越雷池一步。他不反對共產黨,不反對毛主席,也不反對社會主義。至於高壓政策和不公平,自1949年建政以來,一直這樣,脊背早已壓彎,見了芝麻大的“領導”都恭恭順順,唯命是從,從來不敢違抗。對社會不公,早已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

中國古典名著《儒林外史》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借名流隱括全文》,寫了一位名滿天下、欽奇磊落的農民水墨畫家王冕。故事中,有一位高人夜觀天象“貫索犯文昌”,便斷言“一代文人有厄!”賓伯駿半夜、淩晨起床觀天象,認出了北半球44個星座,卻看不出什麼名堂。但他心有靈犀,感悟已到了“一代人、文有厄”的時期。——請注意,是“人”和“文化”,都有大災大難啊!——因此,只能承認現實,直面人生,忍氣吞聲,委曲求全,“好死”不如“賴活”地過下去。

但是,在賓伯駿的內心世界,要說他蠻服氣,他是不服的。他不相信馬列主義,不相信階級鬥爭,也不相信這種不符合人類社會常理常情的做法會長期存在下去。——不過,這種內心深處的閃念,只一瞬間,平時儘量不這樣想。他知道,如果聽任思想如野馬奔騰,想多了,就會在言語或行動上表現出來。少想,不想,故意麻木自己,就可以變得更加溫順謙恭。這樣,在周圍人的眼中,他就是一個服從思想改造、“可以教育好的子女”。因此,他的內心世界從來沒有暴露過。

轉瞬間,女兒已三歲多,妻子教她在人前背誦毛主席詩詞,童聲咿呀咿呀,可愛極了。——那時,沒有誰敢教孩子背誦唐詩宋詞。

一天晚上,賓伯駿忽然考慮“世界是由人組成的”這個道理,他想起自己的祖輩。

伯祖父與宋教仁是莫逆之交,宋如競選總理成功,起碼會當一屆部長,可惜宋被袁世凱刺殺了。宋遇刺後,伯祖父息影政壇,隱居北京西山讀書,還是被政敵尋蹤暗殺了。

祖父追隨孫中山先生革命,官至“大元帥府參軍”,顯赫一時,後與蔣介石交惡,卸甲歸田,1949年南下香港……

父輩之中,伯伯、叔叔、姑媽、舅舅、姨媽,遭遇八年抗戰、三年內戰……除幾位在國外的小有發達之外,在國內的,都倒了黴。

他們這一代,更不用說,一個個壓得透不過氣來……

“世界是由人組成的”,我何不多製造幾個人呢?按照“唯物辯證法”“由數量到質量”的道理,多生幾個孩子,將來只要有一個發達了,賓家就有出頭之日……想到這裏,他就“反動”了一回,決定多製造人,於是,老二、老三,相繼出世……

賓伯駿考究“反動”一詞,發現一般人把它的本義忘掉了,認為“反動”僅僅是指反對毛主席,反對共產黨,反對社會主義。

實質上,“反動”兩個字的本義,應該是“反社會發展方向而動”,“反地球自然規律而動”。中國人口太多了,要節制生育,減少人口,而你卻增加人口,是“反動”的;“地球”也是一樣,人口爆炸,環境和生態受到破壞,人類將毀滅自己……所以,進入20世紀70年代,還想“多製造幾個人”,是一種道道地地的“反動”。

“反動”絕對不是“反對毛主席”或“反對共產黨”。反之,如果毛主席、共產黨的做法,不符合“社會發展方向”,“反地球自然規律而動”,那麼,他們就是“反動”的……

賓伯駿突然驚醒,告誡自己,趕快不要往下想了……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第五件大事﹕「人民公社」


  • 旅居加拿大的陳沅森先生寫的《佛懷煽仇錄》,也許是迄今為止唯一的一部從反面揭露中共「土改」真相的長篇小說。正如作者自己所說:「『土改』過去半個多世紀,地主屍骨早已灰飛煙滅。如果作者這一輩六十多歲的老人再不寫出來,時間無情地推移,土改的罪惡將隨著人世滄桑而湮滅。倖存者有責任把當時的真相告訴後人。筆者懷著對兩百多萬枉死的地主深深的同情和敬意,為完成這一歷史重托貢獻了一己微薄之力。」
  • 「新中國」是一個美好的辭彙,但被中共用濫了。
  • 中篇小說《笑泯恩仇》(5萬字),描寫了一位“出身不好”的普通中國人賓伯駿,在“階級鬥爭”社會高壓的夾縫中,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技能,小心謹慎地求得生存和發展的辛酸故事。
  • 自2005年6月1日起至今天(8月6日),屢屢點擊《大參考》,一直是5月31日的信息,沒有更新。與此同時,主頁上方出現一通欄大字:“急需捐款!請慷慨解囊!”看來,該網絡因經濟困窘,瀕臨倒閉了。
  • 出國前(2002年仲夏)的某天上午,賓伯駿在一條偏僻馬路的人行道上漫步。一輛進口小轎車,緩緩靠邊,停在他身旁,“叭叭”輕輕叫了兩聲。
  • 賓伯駿隨譚四毛的小車到了麻園灣,感慨系之:“啊,麻園灣!這個居住了16年的地方,這個闊別了16年的地方!”
  • 那是上一世紀70年代初,賓伯駿以房換房,住進了麻園灣86號,在那裏一住16年。

    賓伯駿“家庭出身不好”,高中畢業時儘管成績優異,因“政審不合格”,被排除在大學院牆之外。跌落社會底層之初,他在小學、中學當了兩年代課教師。目睹知識份子地位低、工資少,運動來了,老是寫檢查挨批判,便決心跳出“臭知識份子牢籠”,學一門手藝,躋身“響噹噹的工人階級隊伍”。

  • 震驚全市的“001號案件”發生後,賓伯駿不知道自己是“重點懷疑對象”,公安調查了他幾天。直到十多年後,離開麻園灣好幾年了,一次路遇“一板之隔”的鄰居老何,才略微知道一點情況。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