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中國抗戰和太平洋戰爭

第二篇:抗戰初期美國為何沒進一步援華?

font print 人氣: 15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8月9日訊】(美國之音記者:丁力2005年8月8日華盛頓報導)(錄音: 槍炮聲,歡呼)

這是當年日軍佔領北平和天津之後站在城牆上的歡呼。面對日軍的強大攻勢,中國軍隊節節抵抗。

(錄音:「開炮!」)

在中國抗戰初期,美國同情中國,在道義和物質上支援中國,在經濟和外交上鉗制日本,但是美國沒有出兵。許多中國人不理解,為甚麼美國不採取進一步行動呢?為甚麼不像後來美國幫助科威持抗擊伊拉克那樣出兵呢?為甚麼美國沒有能制止「滿洲國」呢?

在中國著名電視劇《編輯部的故事》裡有一段對話說的是,人們議論抗日戰爭為甚麼打了8年之久,有人說是因為漢奸太多,有人說是因為美國遲遲不參戰。

所以,問題的原因有必要弄清楚。綜合專家們的看法,這是因為當時美國在思想和政策上有孤立主義傾向,在軍事上準備不足,在經濟上處於大蕭條的陰影中。

專家們認為,在滿洲國問題上,中國寄希望於「國際聯盟」的仲裁。但是「國聯」成員國之間的相互競爭和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損害了國際聯盟的運作。由於對戰爭的厭倦和沉重的國際負擔,美國人民反對美國參與國際聯盟。國際聯盟的弱點縱容了日本帝國。

美國是在1941年參戰的。在參戰之前,美國國內對於是否應該援助中國抵抗日本的問題是有爭議的。當時美國守中立,有個中立法案,禁止美國政府支持任何一個交戰國,對中國和日本都不能支持。這是為了避免使美國捲入戰爭。但是羅斯福總統及其國務卿從一開始就反對這種立法。

研究美中關係的專家謝勒在《二十世紀的美國和中國》這本書中寫道,在日本侵佔東北、建立「滿洲國」之後,美國不承認「滿洲國」,但是沒有援助中國和制裁侵略者。

謝勒寫道:「1938年之前,大多數美國人,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平民百姓,都看不到有採取進一步行動和冒險在遠東捲入一場戰爭的必要。他們希望中國好,但是覺得中國政府自己必須為自己的生存負責。」

謝勒還說:「美國隔岸觀火的決定,並非完全出於自私,也不難理解。在經濟大蕭條的頂峰時期,冒著同日本開戰的危險是很愚蠢的。中國的雲霧籠罩的政治局勢,更使華盛頓難以考慮任何形式的干涉。」

曾經在美國肯尼迪總統和約翰遜總統任內擔任顧問的羅斯托教授說,三十年代的經濟大蕭條削弱了西方,也削弱了西方對1931年日本建立 「滿洲國」的反應。

羅斯托表示,1940年初美國進行的一項民意測驗顯示,只有10%的人願意為日本在亞洲的侵略採取行動。美國人民這種缺乏鬥志漠不關心的態度,似乎鼓舞了日本軍國主義的氣焰,使他們感到美國不會為亞洲的利益而戰。

羅斯托還表示,當時日本軍事和政治決策者眼裡看到的美國,是一個不希望介入戰爭,一個為本身經濟大蕭條而掙扎的國家。

此外還有別的學者寫道,日本決策者以為,因為美國是民主國家,所以注定是虛弱的。

當時美國懷有強烈的孤立主義傾向。大多數美國人不希望美國介入外國戰爭。這種孤立主義情緒,即使在歐洲爆發了有史以來的最大衝突以後,仍然是強有力的。

後來美國內外都有人批評這種態度。例如參加過第二次世界大戰南亞地區戰爭的印度籍的烏班少將在接受我們採訪的時候,曾經批評美國在戰爭初起的時候置身事外的態度。

他認為,在戰爭初起的時候,美國就應該介入,如果當時就介入,那麼,戰爭初期發生的許多問題,就不會成為問題了。不過烏班將軍對美國軍隊參戰後的英勇表現,讚揚備至。

此外,在1939年德意日軸心國不斷加強的成脅趨於明顯以前,美國本土一直是天下太平,美國的戰備情緒低落,戰備水平不足。常備軍的人員少,裝備差。沒有空軍,只擁有一支規模不大的陸軍航空隊。1939年夏天,美國國會僅僅以一票之差通過了兵役法。

當時一般認為,只有海軍隨時準備投入戰鬥,但是人們認為海軍的任務是保衛美國大陸。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最近對我們回憶說,當時,他是用木頭槍接受軍訓的,軍訓時,用幾塊木頭,寫上「手榴彈」,就算是手榴彈了。

在戰爭沒打到美國頭上來的時候,美國沒有參戰。日本對美國一度也是小心翼翼,不想讓美國捲入戰爭。有這樣一個事件,1937年12月12號,在日本全面進攻南京前夕,日本飛機在長江上擊沉了美國炮艇 「潘內號」。

日本飛機空襲美國炮艇,炮挺用高射機槍還擊。後來「潘內號」被擊沉,有三個人遇難。當時潘內號正在為兩艘油船護航,並運載一些中國人離開南京。

襲擊潘內號的日本飛行員說,他以為這是中國軍艦,而沒有注意到船頭和船尾懸掛的美國國旗。這次事件引起美國人民極大憤概。東京擔心美國會因此向日本宣戰,趕快向美國道歉,並且付給美國兩百多萬美元的賠償。美國接受了。

後來,美國對當年的孤立主義和軍備不足問題也有反省。美國政府表示,美國沒有忘記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痛教訓。不保持強大的軍力就等於鼓勵侵略。不管是美國,還是美國的朋友,都不希望重犯這個錯誤。

英國二次大戰時期的首相丘吉爾說:「善良者的軟弱助長了邪惡者的氣焰」。美國休士頓研究所的學者奧德姆認為,當時,美國沒有能及早解決問題,要負一定的責任。美國前國防部長溫伯格表示,日本發動侵略,是由於日本認為它可以這樣做而不受懲罰。溫伯格說,虛弱,會招致侵略。

當時,美國的民意對中國的支持是逐步加強的。1937年9月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有43%的美國人支持中國,2%的美國人支持日本,其他人的態度還沒有決定。但是兩年之後情況大有變化。

美國的新聞記錄片《我們為何打二戰–中國之戰》說,日本忙於攻打中國,企圖征服中國。我們開始懂得,如果日本征服了四億中國人,就會變得十分強大,就能夠把我們趕出太平洋地區。

1939年6月的一個民意調查顯示,有74%的美國人支持中國。

1941年1月6號,美國總統羅斯福發表國情咨文,號召美國做好戰爭準備。羅斯福號召美國對於那些反對納粹德國、法西斯意大利和日本的國家予以積極支持。

1941年,美國派出了一支民間志願飛行部隊前往中國幫助抗日,這就是有名的 「飛虎隊」。這將是我們下一篇報導的內容。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在八年全面抗戰中,國軍空軍豪氣如宏,創下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及輝煌的戰績。限於篇幅,我們這裡只是介紹其中的一小部份,在國軍空軍獨立作戰方面,列舉了四例:「八一四」空戰、淞滬及南京空戰、武漢「二一八」空戰、遠征日本的轟炸;在大規模的空戰方面,列舉了兩例中美聯合對日作戰:中原空戰、長衡空戰。
  •   八年全面抗戰,國軍總共傷亡三百二十一萬人,兩百多位國軍將軍陣亡,國軍抗擊著日軍的所有甲級作戰師團。同時,在中國戰場被擊斃的日軍共六十多萬人,在中國斃命的日軍將領近一百三十人,其中被國軍擊斃的日軍將領至少一百人。國軍當之無愧是抗日的主力軍了。
  •   八年抗戰,國軍師級以上將軍陣亡兩百人,陸軍總共陣亡、負傷、失蹤三百二十一萬一千四百一十九人,空軍陣亡四千三百二十一人,毀機二千四百六十八架,海軍艦艇幾乎全部損失。
  •   八年全面抗戰時期,國軍三軍將士同仇敵愾,浴血奮戰,譜寫了一曲又一曲精忠報國的壯烈詩篇。這裡給大家介紹一下國軍抗戰中推崇的軍人思想及戰術,看一看國軍作為抗戰主力軍的真實精神風貌。
  • 中共躲在國民政府國防部的特務劉斐﹑郭汝槐等是殺害抗日英雄部隊孫立人新一軍﹑
    廖耀湘新六軍﹑張靈甫第七十四軍﹑邱清泉第五軍﹑胡璉第十八軍的罪魁禍首﹐同
    時中共特務還是竊取“江陰要塞”﹐導致中共百萬搶劫軍幾乎不費一槍一彈就過了
    長江天險﹐進而禍亂江南的罪魁禍首。
  • 在整個抗戰過程中﹐國軍海軍對侵華日軍的作戰堪稱英勇悲壯。當時國軍海軍力量極
    為薄弱﹐與自稱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海軍之一的日軍作戰﹐國軍海軍全憑英勇頑強﹐
    期間涌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八年全面抗戰﹐國軍海軍為抗戰的勝利作出
    了卓越的貢獻﹐建立了不朽的功勛。
  • 在十四年抗戰中﹐國軍與侵華日軍進行的較大的會戰﹑戰役共有四十多次。現大致匯
    總如下﹐這些戰役都是國軍打的﹐國軍是抗日的主力軍一目了然。
  • 1943年秋,太平洋戰爭的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日軍已被迫轉為守勢。在印緬戰
    場,中美英也在計划聯合反攻緬甸。日軍為了策應太平洋戰場和緬北作戰,牽制中
    國軍隊與國軍駐印軍(新一軍)南北夾擊攻擊緬北日軍,認為“除了付諸于武力,別
    無其它方法可尋”。湖南西部的常德因其重要地位,克之即可威逼重慶﹐因而侵華
    日軍將其作為進攻目標,集中約5個師團、4個支隊共10万余人的重兵和第3飛行師團
    130余架飛机,在第11軍司令官橫山勇的指揮下,對常德地區的國軍發起了進攻。
  • 據報導,香港一個媒體訪問團近日在北京會晤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主任趙啟正時,建議北京方面邀請中國國民黨新任主席馬英九參加預訂九月三日在中國舉行的紀念抗日活動,趙啟正立即表示這是個好主意,將會代為轉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