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與花的故事】艷美悲壯的—–杜鵑花(上)

陳運造

人氣 127
標籤:

每年春臨大地,一簇一簇殷紅的杜鵑花競相奔放,嫣紅姹紫熱鬧非凡。春的巧手就是藉著它,把整個世界裝飾得五彩繽紛,光耀奪目的。

嫣紅姹紫熱杜鵑花

在台灣,杜鵑花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花木。一首 「淡呀淡的三月天,杜鵑花開在山坡上,杜鵑花開在小溪旁,多麼美麗啊……」的<杜鵑花>歌,更是人人熟悉的曲子。在杜鵑花盛開的三、四月間,賞花的人、踏青的人,莫不沉醉在由杜鵑花構成的炫人春景裹。杜鵑花似乎已變成春天的代表,使人一提到它,就想起明媚的春天。

花姿花色美杜鵑花

杜鵑花,在植物學上屬於杜鵑科 (Ericaceae)杜鵑屬(Rhododendron),全世界大約有六百至八百種。由於種類多,花姿花色美而又富於變化,所以普受人們喜愛。除了在各地大量栽植外,人工交配的新品種也不斷問世。

根據專家們調查研究,杜鵑花存在於地球,至少已有五千多萬年歷史。經過那麼長久的時間,它不但不衰退,反而有愈來愈盛趨勢,主要得力於兩個因素:

第一、具有數量極多的種子,以及適應酸性土壤、淺短且能與菌類共生的特異根系。因此在微風吹襲下,種子很容易在不毛的新生地、火燒後的跡地、山頂和築路的山壁上萌芽茁長,形成一群顯著的所謂前鋒植物 (Pioneer plant)。

第二、身上常含有麻痺呼吸中樞的有毒成分,使誤食者發生上吐下瀉現象甚至死亡,動物因此忌食,使得它在不受侵害下,迅速地由一個弱小前鋒繁衍成強大族群。

杜鵑花所含的毒物,除了幫助本身種族不斷擴大外,還曾經改寫過人類歷史的部份篇章:大約在公元前四百年左右,當時歐洲的希臘和鄰國波斯作戰,派軍駐紮在黑海附近,士兵們採食了一種野生杜鵑的花蜜,結果都得了重病而吃了敗仗。

三百年後,羅馬的軍隊,在同一地點也上了同樣的當。可憐這些驍勇的戰士們在戰場之外,莫明其妙地成了杜鵑花的手下敗將還不自知。直到中世紀,藥學家發現杜鵑花的花蜜裏含有一種有毒成分才恍然大悟,真是冤枉之至!其實,除了花蜜裹存有這種成分以外,杜鵑花的其他組織,如葉片等也有,後來還把它們提煉出來,用以治療風濕和關節炎等病症呢!

在台灣,李時珍所寫的<本草綱目>裹,也曾提到杜鵑屬植物「羊躑躅」說:「花辛、溫、有大毒。」而近代出版的<中國樹木分類學>裏則描述說:「觀賞樹木,開鮮明黃花,羊類食之,有中毒之虞,又可為殺虫劑」。據說把它的花曬乾,放在水中煎煮成汁,用來噴殺蚜蟲甚為有效。同時還相傳:只要把它的乾花和葉片搓碎,撒在老虎出沒的地方,即可收到嚇阻之效,免受虎害哩!

園藝學上,一般依照花和葉片等性狀,把杜鵑屬分為杜鵑(Azalea)和石楠 (Rhododendron)兩類。

杜鵑類,通常低矮作灌木狀,落葉或常綠性,葉小型而呈紙質,子房和葉片都被有刺毛,多分佈在低海拔山區、河邊或平地庭園,適合在濕度中等而夏季氣溫高的環境下生長。

石楠類則植株較高,花朵也大,葉片大型而呈革質,有光澤,無剌毛,常綠。分佈於濕氣迷漫而夏季氣溫涼爽的高海拔山區。

杜鵑花被當做庭園植物栽植,大概開始於十八至十九世紀之間。當時正是大英帝國號稱「不落日國」的鼎盛時期,他們大力擴展勢力之餘,也開始在海外收集杜鵑花種。早期只集中在殖民地和美國,以後逐漸擴展到亞洲的印度和日本。到1900年時,大約收集了三百種左右,即以為把全世界所有的杜鵑花都收齊了而洋洋得意。殊不知當時他們擁有的杜鵑花,只不過是全球總數的三分之一而已。

到了廿世紀初期,一位名叫威爾遜 (E.H.Wilson)的英國人,受僱於一家苗圃到台灣大陸尋找空桐樹 (Dove tree,屬山茱萸科)樹種,意外地在雲貴高原發現杜鵑花寶庫以後,才吸引了更多的英國植物探險家東來採集,結果在短短四十年間,便使杜鵑花增加了六百多個新種。(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合歡山奇景高山杜鵑爭艷
神仙故事 殷天祥与杜鵑花
台灣大學畢業典禮 網路實況轉播
甲申季秋偕阿寧、啟邦、長虹、治中諸道友游大相嶺留別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