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書話:《「世紀人物100」系列》從舞台轉向電影

張燕風
【字號】    
   標籤: tags:

那時候我才二十歲出頭,心中充滿了年輕人的理想和抱負。倫敦的舞台,對我來說實在是太小了。我聽說在大西洋另一端的紐約,已經成為世界娛樂業的中心,我天天夢想著去那裡一展身手。

去美國開創新生活
機會終於來嘍!我們的劇團被邀請去美國紐約演出,卡諾先生任命我做領隊,率團前往。我打算在劇團演出結束後,想辦法繼續留在美國尋求發展。我慫恿哥哥一起去那裡打天下,但是,那會兒哥哥正沉浸在熱戀中,不願離開倫敦。

在我出發的前一天,哥哥陪我去向媽媽道別。媽媽的情況很糟,好像根本不認識我們,我說我就要去美國了,她也無動於衷。離開家鄉倫敦,我可以把小時候的貧困和羞辱,全都拋到腦後,然而我卻無法忘記在那裡的媽媽。我對自己說:「等我在美國站穩腳跟後,一定要把媽媽接過去,讓她在那兒安享晚年。」

第二天一早,我拿起行李,悄悄的走出家門,我沒有叫醒哥哥,因為我無法承受和他說再見時的傷感。

就這樣,我和其他的團員,一起跳上了開往紐約的客船。同船有許多貧窮的人們,都是想去美國開創新生活的移民。船上擁擠嘈雜,伙食也很差,我胃口不好又暈船,身體非常不舒服。但是我的心情卻保持著愉快和興奮,因為人人都說美國是冒險家的樂園,遍地是黃金,到處是機會。只要肯努力,就一定能成大名賺大錢。

幾個星期後,船終於駛進了紐約港。四周傳出一片歡呼聲,所有的人都擠在甲板上,遙望著象徵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我摘下了帽子,揮舞著雙臂,激動的高聲呼喊:「嗨!美國!我來啦!我來征服這塊土地啦!我將會在這裡幹出一番大事業,讓所有的人都知道『查理‧卓別林』這個名字!」

英國音樂廳之夜
美國真是一個可愛的新興國家,充滿了朝氣和生機。任何人都可以在這裡施展抱負,一夜之間就成名致富的傳奇故事,還真是層出不窮呢。小枴兒,你去過紐約嗎?跟你說啊,那裡的五光十色,真教人目眩神迷!人們都像穿了溜冰鞋似的,一個勁兒的向前衝,衝,衝!一切都講求快速!效率!這和我愛刺激、愛冒險的個性,倒是不謀而合啦!

我們以往在歐洲表演時,到處都受到歡迎,沒想到在紐約的演出,卻慘遭失敗!報章雜誌用明顯的篇幅,登載了抨擊的報導:「卡諾劇團那種慢吞吞的英國式幽默,冗長而沉悶,趕不上美國人急速跳動的脈搏……」

有道是「入境隨俗」嘛,為了迎合美國觀眾的口味,我們立刻決定將許多短劇集合起來,選菁去蕪,再增加一些當地的俗語、快節奏的動作和驚險的特技,然後就把這齣大雜燴,稱為「英國音樂廳之夜」。啊哈!你猜怎麼著,這齣雜劇竟然一炮而紅,前來觀賞的人們,把劇院擠得水洩不通!我們因此又獲得了一份去美國各地演出的合同哩。

那時我是劇團裡的中心人物,受到許多劇評家的關注,而他們對我都有相當好的評價。我還記得有一份報紙上是這麼寫著:「卓別林的表演,已遠遠超過了插科打諢的鬧劇,他把喜劇巧妙的提升到一種藝術的境界。惹人發笑的動作,竟像芭蕾舞一樣的輕巧優雅,那雙會說話的大眼睛,牽引著觀眾跟著他,一會兒喜,一會兒憂……」

紛紛蓋起「電影院」
真的,小枴兒,我可沒騙你。不信,你去問我們「奇石」的老闆森特先生,他就是那時候在紐約看了我的表演,對我印象深刻,後來才打電報找我來這裡的嘛!

喂,喂,小枴兒,別不耐煩,我還沒講完哪,讓我回到卡諾劇團的話題上吧。

我們在紐約演完後,團員們又收拾起行囊,坐上火車一路往西行,開始在美國各地的演出。我們經過了許許多多的地方,像水牛城、芝加哥、它科瑪、西雅圖、波特蘭、舊金山……也見過形形色色的人物,比如說農夫、牧場工人、公司經理、商人、學校老師……這種種的經驗,不但幫助我了解美國的風土民情,更擴大了我的知識和生活的領域。

一路上,我都在用心的觀察,美國人最喜歡的大眾娛樂是什麼?遊樂場?雜技團?馬戲團?音樂廳雜劇?結果,我發現有另一種新興的行業正在悄悄的崛起,那就是「電影」。各地都紛紛蓋起了「電影院」,人們最喜歡做的事,就是去電影院看電影!

我也不例外,一有空就往電影院裡鑽。我覺得「電影」這玩意兒實在太神奇了,那些「影像」在一塊大白布上演戲,簡直就像變魔術似的。雖然銀幕上只有黑白兩種單調的顏色,也無法播放出演員說話的聲音,只靠著簡單的字幕來說明劇情,但是人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而且,影片製作完成後,還能翻成多份拷貝,送往別處上映,一點也不會受到時間或空間的限制,觀眾的範圍可以擴大到全世界呢。看來,如果我想要做一個人人皆知的著名演員,應該考慮考慮改行演電影啦!

最閃亮的一顆巨星
事情就有這麼湊巧,當我們的劇團返回東岸的費城時,我意外的收到森特先生打來的電報,說他很欣賞我的才華,希望能邀請我加入「奇石」電影公司的行列,當一名喜劇電影演員。

這份突如其來的電報,竟讓我心中七上八下的拿不定主意。我的舞台生涯,正處於巔峰狀態,忽然要離開它,還真捨不得呢。但是,和無遠弗屆的「電影」比起來,「舞台」還是太局限了,況且我的發展可能也到頭了。而「電影」卻是一個流行的趨勢,一種科技和藝術的結合。為什麼我不走在時代的前端,接受這項嶄新的挑戰呢?

因此,當卡諾劇團的演出一結束後,我立刻就來到了這個號稱是「電影之都」的好萊塢,走進「奇石」公司的大門,向老闆森特先生報到。
後來……啊,後來的事,我就不必再說了嘛,你都知道啦!我不是就去了道具間,找定型裝的行頭嗎?在那兒,我見到了你,你幫我一起塑造出「流浪漢」這個角色……

小枴兒啊,你可真是我的福星呢。自從和你合作後,我是平步青雲,在一年的時間裡,拍了有三十幾部短片吧!我們不但為「奇石」賺了好多錢,還大大的提高了公司在電影界的地位。雖然,我和森特先生的理念有些不同的地方,但我還是很感激他帶我跨入「電影」的門檻,後來,他應我的要求,也把哥哥從倫敦請來「奇石」工作,這些好意,我都記在心裡。但是,其他那些心胸狹窄的導演和同事們,卻嫉妒我、排擠我,你看,他們把我打成了什麼樣子!小枴兒,我真感謝你熬夜聽我傾訴,現在我講完了,心裡也好過多了……

卓別林一連打了好幾個大哈欠,然後,頭一歪,竟呼呼的睡著了。我仔細端詳著他酣態可掬的睡相,心中同時產生了憐惜和欽佩之情,真想不到他的童年竟是那樣的坎坷,而他卻能努力不懈的奮鬥至今。既然他把我當作是搭檔好友,往後,我一定要盡力扶持他、幫助他成為電影界中最閃亮的一顆巨星!◇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幾個月前,美國愛慕理大學小兒科教授楊義明醫師打電話邀請我替他所策劃的奧斯勒醫師(Dr. William Osler)的《生活之道》寫一篇中文導讀。當我接到這中文譯稿以及英文的原書時,才發現兩位日本學者這麼用心的每一篇演講前加上一頁他們的心得,以及文中多處加上註解,以幫忙讀者了解書中的典故。
  • 我是1933年6月7日出生在北京的。但是,四歲未足,就在蘆溝橋第一聲槍響,揭開了中國對日八年抗戰序幕的那一年,便離別故鄉,開始流浪了。

    戰火,啟明了一個大時代。同時,也把燃燒著罪惡的影子烙印在我一雙單純無邪的眼瞳上。從我有記憶以來,從不知自己曾享有太平兒童拍手嘻笑歡唱生命中許許多多亮麗美好事物的經驗。我的童年是堅硬而貧瘠的。跑進我童年意識中的是槍和炮、子彈和刺刀、黑暗與鮮血。戰爭,那我毫無概念也極其陌生的怪獸,把我吞噬了。

  • 這本論悲傷的書是伊莉莎白.庫伯勒.羅斯醫師離世前的最後一本著作。她於1969年出版第一本著作《論死亡與臨終》,在全球掀起了「生死學」的革命浪潮。由於此書被翻譯成多國語言,因此「死亡」、「臨終關懷」、「臨終病人的心理」等課題,在不同文化中引起廣泛的注意,對醫療、社會及文化形成巨大衝擊。

  • 我讀連載小說,尤其是故事性強的中國古典傳統體裁的連載小說,常常是迫不急待的先睹為快,熊召政先生的近作《張居正》就是其中之一。

    幾年前,有位朋友在報上的小專欄中表揚我一件小事:我們二人去參觀香港的書籍展覽會,排隊入場的人數很多,我們排了很久還是輪不到。我就說不排了,過一、兩天人少了些時再來。那位朋友問我為什麼不使用「特權」,因為我是參展的出版社的主人,有「特權」可以不必排隊,我說如果我不排隊而先進去,就使得有一位讀者不公平地被擠在外面,妨礙到別人的特權是不能用的。

  • 「快樂呀!就是功課變多了。」他手上拿著零食,邊吃邊往下叨絮不停:「像從前寫作文我從來不用標點,幹嘛那麼麻煩,浪費時間。現在升上五年級,每天都要寫日記,我都用標點給它算好格子,每換一行到上面,就畫個圈分段,這樣就可以寫得很少但是看起來很多。」

  • 要不要出這本書,讓大家著實琢磨很久。我們都是從都市境內移民到鄉下的,有人為了養病,有人為了減壓,更多人是想效法陶淵明。

    鄉居的種種困境,鄰居們在文中都已詳細說明,無庸在此贅述。

  • 每個人都很好奇,像我這樣的公眾人物,怎會在退休後隱居山上,而且是遠離台北。

     

    問自己到底要什麼?

  • 我發覺自己卡在婚姻和人生的十字路口,基於這個理由決心逃到麻州鱈角(Cape Cod)海邊獨居一年,我確信我能在這滿載兒時回憶的天地之間,釐清我的思緒。
  • 獨居一年的日子似乎消逝得太快,我對未來依然充滿疑問。夏天還沒過去,只要想到外子終將回到我身邊,焦慮的情緒便隨之升高,只好打電話向老瓊尋求安慰。

  • 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是他們一出生就有機會接近故事書,想想看,那些書中的人物,不論古今中外都來到了眼前,與他們相識,不僅分享了各個人物生活中的點滴,孩子們的想像力也隨著書中的故事情節飛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