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圖:澳洲淘金古鎮 再現150年前風情

人氣 490
標籤: ,

【大紀元10月22日訊】(大紀元記者夏雨薇/墨爾本報導)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省第三大城市巴拉瑞特(Ballarat)﹐有一個享有國際聲譽的野外博物館,集中再現1851年巴拉瑞特地區發現金礦後頭個十年的歷史﹐這就是占地約25公傾的疏芬山(Sovereign Hill)淘金古鎮。

巴拉瑞特距離墨爾本以西112公里﹐車程約2個多小時﹐在19世紀50年代發現黃金後人口暴增,被稱為「新金山」﹐是當時世界最大的淘金地之一,巴拉瑞特也因此成為當時澳洲最大的內陸城市。

巴拉瑞特疏芬山淘金古鎮,金脈經過五十年的挖絕已經枯竭,礦場在20世紀初關閉。雖然淘金浪潮畫上句點,但古鎮大致保存良好,所以巴拉瑞特政府將老房子修復後於1970年開放觀光,分為礦業博物館、地下礦區、金礦區、中國村、淘金作業區等等收納古老裝備器物,用多種方式讓現代人體驗這段歷史。

身穿150年前澳洲服飾的婦女。(大紀元胡宥華攝)


身穿150年前澳洲服飾的婦女。(大紀元胡宥華攝)


疏芬山淘金古鎮最吸引人的噱頭﹐就是所有工作人員一律換上百年前服飾,或在鐵匠店、麵包店、糖果店、郵局工作,或穿梭園區為遊客服務﹐連華語導遊人員也不例外的穿上清朝服裝。

在這裡,遊客可以隨時享受淘金樂趣,欣賞拓荒劇場,品嚐以百年祕方製成的糖果和麵包,參觀地底礦坑,坐馬車遊覽,或參觀黃金博物館(Gold Museum)﹔遊客也可以在帝國保齡球館(Empire Bowling Saloon)裡倣傚古人打保齡球,或者在十九世紀攝影室裡穿著當時的服裝照相。

身穿百年前服飾的警察。(大紀元胡宥華攝)

淘金古鎮的鄉村樂隊在演奏。(大紀元胡宥華攝)

工作人員穿上百年前服飾穿梭在古鎮上。(大紀元胡宥華攝)

淘金古鎮的馬車。(大紀元胡宥華攝)

淘金古鎮的馬車。(大紀元胡宥華攝)

如今﹐疏芬山淘金古鎮是澳大利亞對外開放的最主要的博物館,已經成為來到維多利亞省必遊的景點﹐30多年來每年都吸引著50多萬遊客。而在當年,它可是凝聚著淘金工人辛酸和血淚的地方。

體驗150年前淘金潮

1851年在澳洲西北方的克隆鎮(Clunes)發現金礦後,便展開了澳洲淘金史的一頁,一時間從歐洲,美洲和亞洲湧來了大批的淘金尋寶者,其中從中國大陸的廣東和福建等沿海地區就來了4萬多華工,當時他們稱美國為「舊金山」,將澳洲的巴拉瑞特稱為「新金山」。

華人淘金者興建的關帝廟。(大紀元胡宥華攝)


直至1860年,這股尋金熱才慢慢冷卻下來。不過真正因淘金致富的人屈指可數,賺到錢的多屬是商人與製造業者(製鞋、做糕餅、縫紉等等),大多數勞工辛勞整日僅得溫飽。再想想乾燥酷熱的夏天與漫天飛舞的蒼蠅,迅速枯竭的地表金沙,地底礦坑工作環境惡劣且意外頻頻,缺乏乾淨的飲用水讓生存環境更加惡化,還有孩童教育問題、治安、有毒廢棄物等因素,讓許多移民發財夢碎,甚至客死他鄉。門票25元澳幣,不算便宜,但提供的服務卻值回票價。

蠟像館展示了當時的淘金歷史。(大紀元胡宥華攝)

蠟像館展示了華人飄洋過海參與淘金的血淚史。(大紀元胡宥華攝)

購票入場後,先來到室內展示館,最先映入眼簾的是一群栩栩如生的蠟像,描述1850年代,當維多利亞省發現金礦的消息傳到倫敦時,引起當地媒體以「號外」大作報導,使當時倫敦市民的生活有了變化,接著人們可以看到以實物模擬先民搭乘的船艙、帳篷擺設、木屋、礦場、淘金設備等等,當時淘金的種種工具及方法的展示,另外館內也播映一部發現金礦後頭十年的採金歷史影片。

淘金鎮主街上兩旁木造仿古商店林立。(大紀元胡宥華攝)


在淘金鎮主街(Main Street)上兩旁木造建築,商店林立,完全仿古,彷彿走進十八世紀小鎮。旅客可以在大街上買到本地婦女所製作的刺繡、金銀器、藥草茶、糖果及香水等,商店開給旅客的收據,日期仍停留在十九世紀,而街尾一家小店的招牌上還標示當時各種交通工具前往墨爾本的時間及價格。

鐵匠正在打造蹄鐵。(大紀元胡宥華攝)

修整馬蹄鐵。(大紀元胡宥華攝)

馬廄養著馬,蹄鐵匠正在敲打(花幾塊錢可買到刻上名字的蹄鐵),縫製販售皮革的商店(可買到打上名字的皮件)、雜貨店(擺出來的東西都能賣)、女裝店、旅館(不提供住宿)、酒吧、藥店(sorry,不賣藥)、棺材店、傢俱店、學校(要上課要預約)、銀行(休業)、鞋店(老闆剛好出城辦事臨時停業)、製燭店(可親自將蠟燭染色或製造多色蠟燭)、賣鍋碗瓢盆與淘金盤的店(看得到的也都賣)、小禮品店…。不要以為這只是擺好看的,工作人員穿著當時的服裝,拿著舊式的工具,完全以手工與古法打造產品。糖果師傅從原料開始一路操作,直到一顆顆糖果成形,不僅過程公開,隨意照相,還可購買這些手工製造的糖果。

鑄造金磚–加熱黃金。(大紀元胡宥華攝)

鑄造金磚。(大紀元胡宥華攝)

另外還有當時金幣鑄造機器的展示,遊客可在此購買金幣,並請園方鑄上自己所設計的字;不過只有英文字,大約一個小時之後就可取得。大街上的百年紐約麵包店,以古法烘烤麵包和傳統糕點,鬆軟可口,香味四溢,尤其叫人難忘。

紅衣士兵在街上行進操演。(大紀元胡宥華攝)


每天固定時段有紅衣士兵在街上行進操演,各種店舖也有排訂的「表演時段」,最好仔細研究剛進門拿到免費提供的說明書,才能決定如何「趕場」。遊客可花三塊半坐馬車繞城鎮一圈(約五分鐘),花幾十元穿古裝照相(要當場預約,可能要兩三小時才輪得到),男女幼童各種尺碼的服裝任選。

紅衣士兵每天一次的鳴槍儀式。(大紀元胡宥華攝)

紅衣士兵每天一次的鳴槍儀式。(大紀元胡宥華攝)

在疏芬山淘金是免費的,只要在河邊拿起鏟子,將砂石鏟入盤中,就可在流水中淘洗起來,不懂的話儘管大方地請教旁邊熱心的工作人員。那段淺淺的河道應該是特地設置的,為的是讓遊客親身體驗淘金的甘苦。當沙礫與泥巴洗去,即可看見一抹金黃在生銹的盤底閃爍。

華人工作人員示範淘金的場面。(大紀元胡宥華攝)

淘金河。(大紀元胡宥華攝)

澳洲金礦開發史,有著華人飄洋過海參與的血淚史。為了讓旅客體驗當年礦工生活,疏芬山特別每天燃燒兩頓的煤,維持蒸氣槓桿抽水機的運轉,以保持坑道通風乾燥。導遊手持電筒引旅客進入漆黑的坑道中,眼前一幕幕的景象,真實的展示礦工們艱苦和危險的生活情況。礦坑的某一處,一段描述華人血類的故事,經過聲光煙霧效果的處理,生動寫實的記錄中國人在離鄉背井的狀況下求生存,求財富的辛勞。

疏芬山另值得一提的是,該鎮是學校舉辦校外教學的重要設施,鎮中常可見當地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參觀做筆記,另外該鎮也提供兩天一夜的課程,提供十至十一歲的兒童體驗當代的生活,每年僅有1700個名額,必須在一年前預約。所有來上課的學生,均穿著十九世紀服裝,園中工作人員則有扮成校長﹑老師﹑商人等角色,模擬當時上課情形及不時有商人上門來找奴工的情形。

黃金博物館與淘金鎮入口相對﹐並隔一條寬闊的馬路﹐其中收集了大量的歷代黃金製品,金幣和珍貴的歷史圖片等。還有巨型原塊金礦石,難得一見。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巨型天然金礦石。(大紀元胡宥華攝)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巨型天然金礦石。(大紀元胡宥華攝)

黃金博物館展示的巨型天然金礦石。(大紀元胡宥華攝)

黃金博物館陳列黃金製作的法老王面具。(大紀元胡宥華攝)

淘金鎮也提供了供殘疾人使用的輪椅坡道和電梯,及輪椅可去地方的小冊子。日文、德文、中文、韓國文、印尼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導遊印刷品也隨處可見。

這裡活動從白天一直到夜晚,一場名為「血染南十字星」(Blood on the Southern Cross)的表演,真實描述了當年在尤里卡(Eureka)發生的暴動事件,透過特別設計的聲音、燈光和劇場背景,遊客可以從中感覺到當時的緊張氣氛。尤里卡事件是礦工發起的反對殖民官員腐敗和執法不公的暴動事件﹐雖然以失敗告終﹐但被稱為是澳大利亞民主發展的起點。
(http://www.dajiyuan.com)

相關新聞
澳洲窮人的生活甚麼樣?
流浪漢稱澳洲人心腸越來越硬
澳洲新媒體法尚待公佈 媒體大亨已行動
澳洲廣播電視職員集體罷工 影響新聞播出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