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漫談神韻遍九州

——淺析華夏神文化的表象(修改版)

川人

人氣 4

【大紀元10月29日訊】從三皇五帝到清代末年,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多年,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但到了近代,特別是中共掌權以來對中華文化的破壞使華夏五千年的傳統文化瀕臨滅絕,中華文化到了中共國時代出現了斷層,薪火相傳的華夏文明岌岌可危,面臨十分尷尬、絕後的境地。為恢弘華夏半神文化之風,吾特撰此文,以饗讀者,並盼望喚起炎黃子孫對我華夏文明的喜愛和承傳。

一、華夏半神文化的理論基石——《易經》:

《易經》是我華夏半神文化的理論基石,她代表了我古代傳統華夏文明對天、地、人和萬物的基本看法。此書雖側重占卜,但其中系統而明確的闡述了我古人對天地萬物和宇宙的一個基本看法,而且算法科學也為當今人所證實。《易經》作者不祥,但凡有瞭解的人都可以斷定其作者一定是修道之人。因為《易經》所講的內容,在修道人看來稱作「術類」,說明確一點就是同特異功能相關的基礎因素。

《易經》後來被儒家尊為群經之首,也是儒家思想和儒學的根源。《易經》雖是占卜用書,但古代的占卜主要是起源於人類解釋世界的渴望,哲學的萌芽從原始宗教中生發出來,《易經》為此提供了很好的例證。華夏古代哲學中陰陽相生相剋、對立統一的基礎理論,便是根植於《易經》。後人從《易經》中發展出了複雜的哲學系統,北宋的理學的興起,儒家和道教的學說均明顯受到《易經》的影響。今人更是從《易經》中解讀出哲學、歷史、軍事、民俗等諸多方面的研究價值。根據《周禮》的記載,占卜有「三易之法」,《易經》只是其中之一,另兩部《連山》、《歸藏》均已失傳。由此看來,華夏文明的基石和「神文化」早已結下了不解之怨。

二、儒家思想規範了後世人的行為準則:

在東周後期的春秋時代,在齊魯大地上出現了傳揚以「仁義禮智信」為做人準備的學派,後來人稱之為「儒學」或「儒家思想」,其創始人是孔丘被後來歷代帝王追封追諡之頻繁,由此可見儒家對華夏後期二年多年的影響之深,非其它學派所能及。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禮。它提出了「天地君親師」的論理和「三綱五常」規範古代華夏社會的禮儀準則和標準。對於人,儒家分為三類:聖人、君子和小人。儒家提出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對後來讀書人影響至深,所以才有了華夏文明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

儒家禮儀裡的祭天、祭祖等大型祭祀活動,無不反映了儒家所推崇的一種社會秩序。其認為皇權天授,故皇帝也稱「天子」,作為天子治下的民眾就要忠君愛國、順天應人和孝敬父母。從儒家禮儀祭天看來,儒家文化和「神文化」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尤其對天、地、人和宇宙的看法更是突出了其濃厚的「神文化」色彩。

三、修煉人的玄學與華夏文明相伴始終:

還有一個群體他們所推崇的學問對華夏文明有著深遠影響,這個若隱若現的群體通常不被外人所知,這個特殊的群體就是修煉人,他們所推崇的玄學對華夏文化的影響尤其在藝術方面的影響無人出其右。在華夏文明裡,他們常常是以隱士的身份出現,其中有代表的人物有西晉的「竹林七賢」,「竹林七賢」是當時玄學的代表人物,雖然他們的思想傾向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始終主張老莊之學﹐「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一。他們在生活上不拘禮法,清靜無為,聚眾在竹林喝酒,縱歌,對後世的琴棋書畫有一定影響。北宋的邵雍典型的隱士,他對《易經》研究極深,對北宋的理學發展有重要貢獻。這些推崇清靜無為的玄學之士實際上就是修道之人,他們帶來的神韻,對華夏的「詩書畫」的中高雅而縹緲的意境產生了非常之深的影響,華夏文化和藝術作品中的神韻均源至於此。

四、神韻遍九州:

正是有了《易經》和儒家思想的影響,使我古代人的生活開始追求底蘊和韻味。這種韻味正是華夏文化和藝術中所特有的,韻味中追求著高潔、雅致、脫俗、飄逸和出世。

1、琴棋中深藏著的神韻:

琴是華夏樂器的泛稱,它包括古箏、揚琴、阮、琵琶、簫、笛、二胡等樂器。在這些樂器中,古箏最能代表華夏文化高深的底蘊,它音質空曠,彈出的曲目往往使人感覺幽雅、高潔,給人以出世忘塵之感,用古箏彈奏的《高山流水》等曲目,早已膾炙人口,同時也成為華夏音律文化的一個典範。笛是另一種深藏神韻的樂器,它音質細膩,古代女子常常用它來表達自己的哀愁、相似和無奈的思緒。李太白的一句: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道出了笛聲的妙處,也道出了吹笛人的千般思緒。所以華夏子孫經常借助這些樂器表達一種特有的情感,這種情感的背後有著深邃的意境和無限的遐思,這就是華夏半神文化在樂器方面的表現。

棋,主要是指圍棋,圍棋起源於古代。推測起源時間為大約公元前6世紀,相傳堯的兒子丹朱頑劣,堯發明圍棋以教育丹朱,陶冶其性情。棋子分為黑白兩色,黑子181個,白子180個,子分黑白,寓意陰陽。圍棋盤由19條橫線19條豎線組成,棋盤共361個點,360暗合一年天數約數,天元一點寓意萬物自一而始; 9個星位暗合九宮之數,星位將棋盤分為四個象限,寓意一年四季,每個象限約為90個落子點,寓意每季天數;棋盤周邊共72點,寓意一年72侯; 棋盤為方,其子為圓,子覆盤上寓意「天圓地方」。由此看來,圍棋它代表了我華夏文化深厚的韻味,這種其的寓意明顯是受玄學影響,說白了就是源於修道中的「術類」東西。故,圍棋棋勢多變,推演複雜,奧妙無窮,這僅是半神文化在棋類中的一個表象,從中我們不得不佩服華夏文明的博大與深邃,非一般世俗文化可以比擬。

2、書畫中流露出的神韻:

華夏文明的另一顆璀璨的寶珠便是書畫,在華夏古代時候,一般書法家和畫家是分不開的。以元代的大書畫趙孟頫為例,他出身於宋代宗室,他在詩、書、畫、印上皆有很高的造詣,書法獨創「趙體」對後代書法藝術影響很深。趙孟頫的畫作題材廣泛,他前期的畫作設色獨到,所謂「絢麗之極,仍歸自然」。後期多作淡墨畫,近乎白描。在繪畫作品《鵲華秋色圖》中,畫卷表現出了一種超俗的田園式生活和一種「天人合一」的境界,畫面所展現出的和諧、寧靜和高遠的意境正式現代人所推崇嚮往的理想生活。

在國畫中,最能體現出華夏神韻的便是山水畫,古人常常把自己的理想、愛好、雅趣均淋漓盡致地體現在山水畫,山水畫中深遠的意境和發人深思的聯想使得華夏山水畫獨樹一幟,同西方的寫實主義畫風完全不同。在山水畫中我們隨處可以找到隱士或者道人的痕跡在裡面,他們一種閒適、高雅、出世的生活方式正代表了我華夏民族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這種「天人合一」的境界是華夏民族半神文化最精闢的展現。在山水畫裡,這時候的人和神是零距離的接觸。所以在華夏山水畫中,隨處可以看見神和其留下的神韻的影子。

在北宋年間,宋徽宗曾出題作畫,題目叫「深山藏古寺」,不少人在畫中畫出了一個古寺和深山,宋徽宗都覺得這些畫太俗氣,突然他發現一幅畫裡只畫了一個和尚在山下打水,對此他大加讚賞該畫高明,因為作畫者給看畫者留下了極大的想像空間,因一個和尚的出現看畫人可以去聯想到一個寺廟的存在,比直接畫出寺廟效果好得多。無獨有偶,華夏古代的仕女圖也經常採用這種手法,作者為了突出使女之美,美麗絕倫,通常作畫者都是只畫出女子的身段而我們只能看見其背面,始終不能看見女子的面容。這就是華夏書畫的高明之處,這種高明的手法可以發揮不同人的想像,這也是神韻的一種體現方式。

3、韻文意境中展現的神力:

華夏的韻文源遠流長,從《詩經》到元曲,其間上千年,韻文在古人生活中一直處於一個十分重要的地位。魏晉南北朝,興盛的駢文,駢文全篇文章均由對偶構成,除少數散句外,都可以分為上下聯,字數、詞性和結構幾乎完全相同,行文流暢。韻律感極強,讀其文章易上口,文章華麗,無處不體現出一種美的韻味。

到了唐代,詩歌有了極大的發展,先後出現了李太白、杜甫、杜牧、白居易、王維等大詩人。以李太白為例,據《舊唐書》記載,李白,字太白,山東人,其父為任城尉。青年時期的李白顯示了超凡的才能,並且志氣宏放,飄然有超世之心。李太白的作品氣勢豪邁,有仙風道骨之氣,最能表現其豪放的就是《俠客行》,最能體現其超凡的想像力的便是那《夢遊天姥吟留別》;這些超凡的氣概和想像力,均來自神力,因為很多唐代詩人很多都喜愛玄學,李白也是如此,所以神力給了華夏詩歌的深邃底蘊。王維在他的《終南別業》寫道: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這種閒適灑脫的境界和與世無爭的境界,明顯的源於他是修煉人,文中第一局就是:中歲頗好道,從這裡我們就不難發現神文化在華夏詩詞的意境中起到了無可替代的作用,給華夏詩詞注入了無窮的生命力。從某種角度上講,華夏詩詞的高遠、深邃、博大的意境根植於華夏玄學,這種美好的意境正是神韻的展現,所以華夏文化就是半神文化。

4、文字中的神韻:

華夏文字是象形文字,在秦代的小篆把華夏象形文字推向了一個巔峰。在篆書中的「女」字,就是很能說明問題,「女」字就是女人翹著腿坐著,雙手環抱,這就是女人;而篆書中的「男」字,就是一個「田」加「力」字,一個在田里賣力的人,他就是男人。一個女人經常手牽著孩子,也就是「女」加「子」,就說明這女人很持家,大家都會說稱讚她,這便是「好」字的由來。在漢字中,這樣的造字方法舉不勝舉,再以「黨」字為例,《說文解字》中說道:「黨」就是尚黑,也就是推崇負面的因素的意思。故在古文化裡,「黨」字多帶有貶義,如「朋黨之爭」、「君子不黨」等均體現了古人對「黨」本身的看法。華夏這種象形文字和會意字並非我們先人無意中創造出來的,從其深遠的意義和博大的內涵看來,我們不得不將這個造字的目的性歸結到神的指引。所以,華夏的文字中深藏神韻。

5、古代漢醫學和神零距離接觸:

漢醫學以中國哲學中的陰陽五行作為理論基礎,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的方法,探求病因、病性、病位、分析病機及人體內五臟六腑,經絡關節、氣血津液的變化、判斷邪正消長,進而得出病名,歸納出證型,以辨證論治原則,制定「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法,使用中藥、針灸、推拿、按摩、拔罐、刮痧、氣功、食療、音療等多種治療手段,使人體達到陰陽調和而康復。漢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以上的思想均可以在《黃帝內經》中找到答案。漢醫學理論講求呼吸、調吸等,其中的「望、聞、問、切」的診斷方法和醫生本人有很大的關係,據史料記載,古時候的很多大醫學家都具有現代人說所的特異功能,所以漢醫學同神學有著莫大的聯繫。漢醫學的傳承者很多都是修道之人或是術士,所以華夏文化的醫學也同玄學(神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在某種角度上講,古代漢醫學和神就是零距離接觸。

6、古建築有著神文化的印記:

華夏古代的建築多有考究,並影響至今,在現在的大陸農村還有很多人為建房看風水、講地理。其中古建築體現出神文化最為突出的代表便是北京的故宮和天壇。天壇被兩重壇牆分隔成內壇和外壇,形似「回」字。兩重壇牆的南側轉角皆為直角,北側轉角皆為圓弧形,象徵著「天圓地方」。圜丘壇是皇帝舉行祭天大禮的地方。壇平面呈圓形,共分三層,皆設漢白玉欄板。每層的欄杆頭上都刻有雲龍紋,在每一欄杆下又向外伸出一石螭頭,用於壇面排水。頂層中心的圓形石板叫做太陽石或者天心石,站在其上呼喊或敲擊,聲波會被近旁的欄板反射,形成顯著的回音。古代中國將單數稱作陽數,雙數稱作陰數。在陽數中,數字9是「陽數之極」,表示天體的至高至大,叫作「天數」。圜丘壇的欄板望柱和台階數等,處處是9或者9的倍數。頂層圓形石板的外層是扇面形石塊,共有9層。最內一層有9塊石塊,而每往外一層就遞增9塊,中下層亦是如此。三層欄板的數量分別是72塊、108塊和180塊,相加正好360塊。三層壇面的直徑總和為45丈,除了是9的倍數外,還暗含「九五之尊」的寓意。看著皇家園林和皇家祭祀的建築無不是把建築的格式同神學有機聯繫在一起了,所以華夏古建造的設計思想和建造的目的無不是把神學有機融合在一起了。

縱觀華夏文明的方方面面,從「天圓地方」的哲學到「琴棋書畫」的藝術領域,從「仁義禮智信」的政治領域到「望聞問切」的醫學領域無不籠罩著一層濃厚的「神文化」色彩。正是這種濃厚的「神文化」給予了華夏文明深厚的底蘊,給予了華夏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賦予了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涵。

令人扼腕歎息的是,有著無限生命力的華夏文明正瀕臨崩潰的邊緣,真正的華夏文化神文化不在大陸而在海外。這一切後果都是那個自稱「偉光正」而信無神論的中共所造成的,它破壞了華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為華夏子孫抹去作為華夏子孫應有的特色和標記,從某種意義上說,華夏文明正在中共的破壞下消亡,華夏民族自己的特色也在時間的流逝中逐漸暗淡和沉淪……

「霧來啦霧來啦娃娃哭啦,想爸爸想媽媽想要回家……」我又聽到韓劇《大長今》的主題曲,此時我不經潸然淚下,因為從歌曲的調子裡我感受出了作曲者的真誠、堅韌和歷經滄桑百折不悔的信念。回想起大韓民族近代慘烈的遭遇,如感同身受,在心酸之餘,也對這個弱小民族堅韌而頑強的生命力產生了由衷的敬佩,對大韓民族至今能在紛繁浮華的現代社會中仍然保持著自己民族的特色和傳統文化而肅然起敬。

同大韓民族保持自己民族的特色和傳統文化相比,我們華夏民族正在中共的帶領下走向滅亡,我們在期間喪失了自己民族的特色、自己民族的傳統、自己民族的風俗和自己民族特有的文化。中共培養出的下一代,讀不懂文言文,看不懂正體字,不知道《三字經》、《大學》、《中庸》為何物?!華夏民族這樣下去還能是華夏民族嗎?!不幸中的萬幸的是,現在海外還有一批人士致力於維護和恢弘華夏文明的傳統文化,他們是我們華夏民族存在下去的最後希望,法輪功、《新唐人》電視台、《大紀元》等正是這樣的團體,此時我又看到我們華夏民族新的曙光!@
(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陶藝欣賞》─ 曾泰洋陶作
川人:呼喚正義與良知
先天:中西文化之古今漫談
一位媽媽的體驗生活札記(五)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