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詩賞月 人文精神再現

---專訪國文老師李素真
font print 人氣: 171
【字號】    
   標籤: tags:

【大紀元10月7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春香台北報導)中秋節是中國傳統重要的三大節氣之一,吟詩賞月也成為古代文人歡度中秋的一大樂事,然而這樣的文化遺產正隨著歲月一點一滴的消逝。如何利用傳統節氣、闔家團圓之際,善用文學素材拉近文化和生活的距離,豐富孩子心靈和國語文能力,已成為許多家長和教師關注的問題。

本報專訪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李素真,帶領我們回味古詩詞中的人文精神。李老師熱愛詩詞,多次參與策劃詩歌吟唱的錄音帶,主辦吟唱會和教師研習營。日前與余光中、張曉風等知名作家,發起「搶救國文教育行動聯盟」,主編「自豪與自幸」、「起向高樓撞曉鐘:二十堂名家的國文課」等書,獲得迴響。以下是專訪內容摘要:

問:請問古人中秋詩詞的寫作背景?

就我所知,古時候的文人,在這個日子跟家人團聚的時候,或者是跟家人、親友分離的情況下,互相思念,有感而發,寫下了他們的感受與心境,成為千古傳唱的作品。

問:請舉一首您所喜愛的中秋詩句,並談談這首詩詞何以令您感動?

喜愛的詩很難說只有一個,我姑且提出兩首作品,剛好都是蘇東坡的詞,我想這也是很多愛好文學的後人所喜歡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歸去,只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人世間很多的悲歡離合,都不是你我能掌控的。當我們年紀越大、經歷越多、感受也就越強,越能體會蘇東坡在這闋詞中所傳達的意境:誰不想追求人生中盡善盡美?然而很多事情往往由不得你,作者在這闋詞的最後一句感嘆中表達自己的體悟,只盼望他的親人能夠活得長長久久。

「嬋娟」象徵美好,人都有情,人世間不管是父母親情、手足之情、朋友至情或是愛情,乃至對國家之情,最終都只求大家都能長久美好,不管相聚或是分離,不論彼此看法相同或相左,對自己的家人或對好友、對國家、種種……,應該都是如此的情懷。

另外一首〈西江月〉,是宋朝元豐三年蘇軾在黃州渡過第一個中秋時寫下的詞,「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秋)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琖淒然北望。」他忠君愛國,為國為民,卻遭「烏臺詩案」,差點喪命,貶謫至黃州,在中秋之夜卻是孤零零的。此時只能拿著酒杯淒然北望,遙想何時能回中原?他是「飲入痛苦,倒出祝福」的賢哲。

蘇軾一生官運困蹇,但他最大的美德就是在他心目中,每一個人都是那麼樣的可愛,正如鄭板橋說的「以人為可愛,而我亦可愛矣;以人為可惡,而我亦可惡矣!東坡一生覺得世上沒有不好的人,最是他好處。」即使是敵對的人,迫害他的人,他最後也是選擇原諒對方。

他的才華、能力與無比高尚的道德,使他面對君王無道時敢於呈文上奏。他寫了許多奏論,如「人君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國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淺深,而不在乎強與弱」、「改過不吝,從善如流」,如此金玉良言,卻遭小人讒言加害。最後當他獲特赦要重回朝廷時,卻在常州過世了。

蘇軾懷才不遇,空有一身抱負與理想,十分可惜。但是他不願等待,他至少留下了永恆可貴的文集,造福後代萬萬億億的人。「腹有詩書氣自華」,他「以天地萬物為心」,「得志澤加于民,不得志脩身見于世」,可以說是中國、人類之光。

他不只成為古人的最佳榜樣,亦是今人的最佳典範,現代文學作家如搶救國文教育聯盟的總召集人余光中先生對他非常推崇。

問:如果您是文化局長,會為青年學子設計什麼樣的中秋活動,讓他們體會、保存傳統節慶中的人文精神?

這真是大哉問,不過姑且說說我的夢想:如果我是文化局長的話,首先我會舉辦詩歌吟唱比賽或是觀摩。因為藉著這活動,可以讓學生認識很多古典文學。孔子說:「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詩書、禮樂之教也是中華文化最美、最浪漫、最可貴的寶藏——內涵教化。

另外可以舉辦古典戲劇、背誦詩詞古文的比賽,或是以舞蹈、音樂的方式呈現。可以返回時光隧道,在社區設計古代的街道,重現古代生活背景,讓人身歷其境,緬懷中華文化的瑰寶。

其實我們可以把文化經營成一項創意的文化產業,不僅提昇全民文學素養,同時可以吸引外國人來臺觀光,這種文化產業會是一個很大的魅力。

我有一個夢想:如果我能當文化局長的顧問,我一定提出建言,朝此方向努力。

問:就您觀察,現在中學生對於節氣、自然變化、人生的觀察力和語文表達能力,是否有需要改進提昇之處?

我覺得很必要,尤其現在台灣很多重要的節慶假都被忽視,慶幸中秋、端午、黃曆新年還保留下來,可是愈來愈感覺民眾只是放一天,形式上吃些節慶食物,我認為政府 、民間、教育部、學校都應該有心去豐富節慶的內涵。

這些民俗節慶其實都代表著中國的古典節氣文化,是國家的至寶。這些文學作品流傳下來,孩子都會喜歡的。

例如〈秋夕〉是中國的情人節代表作,杜牧寫出「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月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是典雅的乞巧節的美麗境界呀,而當今社會青年重視流行西洋的情人節,對古典的七夕情人節基本上忽視甚至無所知,是很遺憾的。

從詩詞內涵中可以讓年輕人對愛情有正確的認知,明白什麼叫做真性情,什麼叫做真愛,絕對可以幫助人昇華文化的層次,提昇愛情的境界,社會上也不至於有愈來愈高的離婚率啊。我們如果善加規劃與設計學校國文課程,可以讓孩子井然有序的從小得到第一流的文學教育。

學生其實從古典文學中可以學到很多,就連白話文學的源頭、修辭、文章結構……都蘊含在古文中,如果把教材設計的很好,學生上課就是一種享受,詩歌、詩詞的教學是應該用心去推動的。

問:家長如何利用闔家團圓的機會,引導孩子重視語言和文化的傳承和保存?

我曾經讓學生在節假日去做資料的蒐集,現在網路、圖書館都很方便。家長可以和孩子一塊兒分享蒐集的過程與趣味。小一點的孩子,可以進行親子分享故事。可以參考坊間出版的《中國童話故事》《吳姐姐講歷史故事》,過程中可以錄音下來。

更可以把詩詞作品變成圖畫,「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中國文字其實也是圖畫,這是中國文學特有的美,這樣做可以讓孩子發揮無比的想像力。如此,詩、書、畫、錄音……,許多不同方式的活動不是可以寓教於樂嗎?

當今流行的烤肉已成為中秋節的主要活動,可以結合古人「行酒令」的習俗。這可以參考紅樓夢,台灣黃永武教授有一本著作《生活美學》〈飲酒遊戲〉就有介紹古人遊戲的規則,那真是文學、藝術結合趣味的一種有內涵的遊戲,值得推廣。◇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中秋節,俗稱八月半,又稱月節、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是中華文化瑰寶之一,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 今天是中秋節,日本橫濱中國城一家名為「玫瑰」的重慶川菜餐廳,特別應景製作了一個直徑1米、32公斤重的大月餅,並將它切開分食予光顧的客人,與客人同慶,歡度中秋佳節。
  • 【大紀元10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一向強調發展觀光產業的嘉義縣長陳明文今年特別在23度半北回歸線太陽館,舉辦一場別開生面的中秋賞月活動。現場除了有長達15公尺的大月餅供民眾品嘗外,更有大型的爵士樂晚會、攤販嘉年華會及別出心裁的小小導覽員,讓民眾盡情的吃喝玩樂,渡過一個很愜意的中秋節。
  • 【大紀元10月6日訊】(大紀元記者蘇泰安/嘉義報導)在市長黃敏惠全力打造嘉義為「台灣的京都」願景下,今年的中秋節推出了與往年不一樣的賞月活動,以嘉義風景區蘭潭為中心,在泛月區聆聽爵士樂並欣賞七彩噴泉迷人夜景。6日黃昏時刻,市民即已紛紛到賞月地點,人潮川流不息。黃市長於8時許到達現場,看到熱鬧的盛況,以感謝的口語表示感謝市民的厚愛,並祝大家中秋節快樂。
  • (大紀元記者高凌採訪報導)10月6日中秋節,是華人闔家團圓、共享溫馨的日子。在中國大陸有很多異議人士身陷囹圄,他們的家人感到孤苦悲涼、黯然神傷。大紀元記者在中秋前夕採訪了這些家人,他們向獄中親人與外界朋友訴說中秋心聲。
  • 自從九九年江與中共鎮壓法輪功後的七年的中秋佳節從沒與家人團圓過,就在全國閤家團圓喜慶佳節的今天,我卻連電話都無法與家人聯繫。在過節的前幾天女兒一再叮囑我說「媽媽中秋節那天一定想著給我掛個電話」,夜裡夢中女兒向我呼喊「媽媽:十五的月亮七年還不圓」。
  • 【大紀元10月7日訊】(記者林巧蓉、文昌蓉/台北報導)每逢佳節倍思親,中秋節又將近,當大家忙著利用這難得的連續假期規劃旅遊時,有一群無私奉獻自己的心力義工,在此時刻呼籲社會大眾能關注社會上「失能、失智、失依」的三失長輩,華山基金會在中秋前後舉辦多項活動,提醒社會大眾為身旁的老人盡份心。
  • 】(記者賴友容/台南報導)在台灣南部的後壁,每年的中秋節在優雅、古意盎然的古厝裡,結合人文素養與藝術元素,舉辦一場「古厝月夜樂未眠音樂會」,9年來持續受到各界肯定與喜愛,參與的愛好者由百人逐年增加至千人以上的盛況。籌辦音樂會的古厝主人黃崑虎先生表示,希望透過保留完整的古厝、各族群悠揚的樂音,喚起更多人對台灣土地與傳統文化的認同。
  • 清明之際,舍妹夫婦遠攜父母靈骨而歸葬於故鄉,余在海外,阻於國難不能奔赴,乃弔之以文,曰: 嗚呼!先父仙逝,十三春秋;先母駕鶴,亦近三月。憶思雙親,善良一生。育我兄妹,兼濟親族。力有大小,唯盡本分。載入家譜,亦有光矣。
  • 神韻交響樂團演出的西方交響樂曲,經常有有十分貼心的安排,樂曲的選奏也極富巧思,不論觀眾是否熟悉西方古典交響樂,在精采的樂音引領下,總會體驗到層層的驚喜與無盡的感動。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