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互聯網泡沫

Lee Gomes

標籤:

【大紀元11月11日訊】互聯網泡沫的故事人們已經不知道聽了多少遍了:數不勝數的公司無視一目瞭然的業務基本面而匆匆躋身這個市場;當泡沫破裂時,除了極少數公司之外,大多數公司都很快解體、從市場上消失了。

不過,經濟學家、商業史學家和其他一些人現在正在反思這種公認的看法,其中一些人對泡沫時期(通常指1995年8月網景公司(Netscape)首次公開募股到2000年3月那斯達克指數升至5100點)究竟發生了什麼問題得出了新的結論。

最近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網絡泡沫時期的新加入者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至少是業務類型合適的公司太少了。儘管大多數人對當時一些龐然大物(Webvan、pets.com、etoys,等等)的倒塌仍記憶猶新,但同其它幾個主要行業初步成形時期的情況相比,互聯網初創公司的存活率不相上下,甚至還略高一些。

這篇報告將在最新一期《金融學雜誌》(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上刊登。與上述結論同樣引人關注的是其產生的過程。這項工作是馬裡蘭大學(University of Maryland)商業計劃檔案學會(Business Plan Archive)的成果。該學會的目標是成為記錄互聯網泡沫的類似「史密森學會」(Smithsonian Institute)那樣的機構,拯救所能獲得的每一份商業計劃書、PowerPoint演示文檔和風險投資條款──越是那些半途而廢、最終成為泡影的越好。

馬裡蘭大學商學院管理學教授、這份報告的作者之一大衛•克茨(David A. Kirsch)說,報告依賴對檔案中特別有價值的商業計劃書的研究。這批計劃書共有1,100份左右,都是在網絡泡沫時期提交給美國東海岸的一家風險投資機構的。

這家風險投資機構後來關閉了,它將所有報告捐給了檔案學會,條件是不能披露公司名稱。克茨教授說,儘管這家公司同硅谷的知名風險投資企業相比應該屬於二流,但他們研究的1,100家公司也能代表在網絡泡沫時期成立的所有企業。

通過研究這些商業計劃書和當時的資料,研究人員判斷出泡沫時期的商業策略:盡快做大做強。企業都希望盡可能快地成長壯大,因為某一領域的第一個成功者能將挑戰者拒之門外。如果一家公司能夠成功做大,它就能利用這種有利形勢解決其它問題,如怎樣最終實現盈利等等。

這種對「先發優勢」的崇尚如今已讓位於「出頭的椽子先爛」的心理。但在當時,盡快做大做強卻是基本的投資策略,儘管並沒有多少證據顯示這種做法的威力。不過,到2000年春季,整個世界都開始認識到這種做法並不靈驗。不久,互聯網泡沫就破裂了。

然而,研究顯示,對網絡泡沫破裂的範圍可能存在誤解。在他們所研究的公司中,近一半到2004年仍在運營。克茨說,大多數人都認為僅有百分之幾的初創企業倖免於難。

研究發現,網絡公司的倒閉比率每年約為20%,同汽車等行業在早期繁榮階段相差無幾。

不過,大多數倖存者並不是亞馬遜公司(Amazon.com)或eBay這樣的巨頭,而是更小的公司,如向大、中學校摔跤愛好者出售用具的wrestlinggear.com。

如此多的互聯網公司得以倖存的事實表明,本來還可以有更多的初創公司誕生。但這項研究稱,並沒有出現這種情況。因循慣例的投資者只對能夠主導整個行業的公司感興趣。他們在尋找這類公司的過程中忽視了市場規模可能不大但卻能成為贏利企業的機會。

克茨說,在創業過程中有許多冷門,但這些冷門卻可能帶來500萬甚至1,000萬美元的業務,非常值得一試,儘管可能不符合風險投資企業的胃口。

這份研究報告的作者還有馬裡蘭大學經濟學家布倫特•古德法勃(Brent Goldfarb)和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的大衛•米勒(David A. Miller)。

儘管他們沒有研究包括「Web 2.0」在內的新一輪互聯網泡沫現象,但顯然,僅僅事隔幾年,類似盡快做大做強的思維依然很盛行。

Interactive、eBay和谷歌(Google)這樣的公司用數億甚至數十億美元收購MySpace、Skype和YouTube等初創公司,這類初創企業儘管有出色的市場表現,但還沒有營利。對這些收購行為的解釋有些是符合邏輯的,還有些則仍有泡沫時期的印記。

要判斷這次事情是否會有所不同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但泡沫總有其應有的結局,不是嗎?

【本文作者Lee Gomes是《華爾街日報》專欄「Portals」的專欄作家,欄目內容以科技、商業及相關的主題為主。】

--原載:《華爾街日報》,2006-11-10
http://chinese.wsj.com/gb/20061110/ptl141433.asp
──轉自《右派網》(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太陽能股夢想扎實 不易泡沫
傅國湧:何以90%以上科研成果都是泡沫?
Web2.0時代首重經管財務規劃才能吸引創投
陶君:無恥的泡沫:逾億人直接受益於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