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爸爸討個「自尊」

font print 人氣: 2
【字號】    
   標籤: tags:

  「雅痞」聽過嗎?如果你和我一樣有學問,那麼一定聽過,我爸爸就是這種人!他喜歡收集藝品和奇怪石頭,中國歷代的陶瓷,他也熱衷購買,美玉更是令他茶不思飯不想的寶貝。媽媽曾說,爸爸可以從早上一進故宮,到晚上才回來。

 這些東西,我一樣也弄不懂,但看在爸爸那麼喜歡的分上,於是我也情不自禁的接近它、碰碰它、看它到底是何方神聖。

  你是知道的,我們小孩子雖然是小手小脚,但卻不會「小心翼翼」,在我不注意、不小心的情況下,一支清朝宣統皇帝時代的小花瓶應聲落地,成為不可能復原的碎片。

  落地聲馬上驚動在客廳看電視的爸爸,他用「米開朗基羅」跳躍空翻的動作,一躍而上,停在我的面前。我清楚的感受到,從他眼中燒衝出的熱度,直射我的心扉。他怒吼著、咆哮著、撕裂的聲音,讓我嚇得打起寒顫。
  
  那一刻,我真的不明白,我的價值難道不及一支古花瓶。

  小孩子其實是一種很好奇的動物,只要是不知道、不明白的,都很想去弄清楚。像以前回鄉下,也曾經因為要弄懂一隻「很奇怪」的動物,害我跌進水溝裡,後來才知道那隻怪物叫「白鼻心」。

  對付我們這種孩子,其實最好的方法是,主動讓我們弄明白「什麼是什麼」。比方說,爸爸可以請我到他的書房,不厭其煩的告訴我,他的藝品的出處、來歷、背景,如何欣賞,以及他為什麼對它如此痴心。

  這樣不是一舉數得嗎?一來可以滿足我的好奇心,讓我用一種更成熟、更不偷偷摸摸的心情來看待這些東西。二來爸爸也可以停止提心弔膽了,因為不再偷偷摸摸的我,很快就會變得小心翼翼。

  老實說,我並不覺得到故宮是大人們的專利,我們也可以一起去欣賞嘛!為什麼不帶我一起去呢?

  不要一再以小孩子會吵作藉口!小孩子到這種藝術館的表現態度,和父母的帶領方法可是很有關係咧!像爸爸的朋友陳伯伯,就很厲害,他從不讓他的小孩有被遺棄的感覺,一定跟在孩子的後面介紹各種藝品的歷史,陳伯伯甚至會用說故事的方式來解釋哩!

  我爸爸卻不是這樣,他只顧著自己欣賞,把我和媽媽遠遠的拋在後頭,好像我們是「土包子」,只有他最懂,所以不屑和我們走在一起。你想一想,這樣子逛故宮,我們哪會提得起精神?我相信用這種方式逛動物園、兒童樂園,我也會受不了的。

  媽媽常說爸爸像「急驚風」。
  急驚風是什麼?我不明白,也許是一種怪物的綽號吧!

 我喜歡心理學家叔叔的說法:「你要的是一支花瓶,還是孩子的自尊與自信?」花瓶碎了,還可以再買,但是孩子的自尊碎了,卻是一輩子也買不回來的。這個心理學家叔叔很好,我喜歡,因為他已經說出我的心聲。我願以一萬個理由保證,我比花瓶更重要哇!

  對!這應該讓爸爸知道的,我要寫一封信,一封長長的信,告訴他我的感覺,心理學家叔叔的說法,以及……。

  我希望爸爸能因而「改過遷善」!是改正遷善嗎?還是「幡然悔悟」?不管了,明天再去查字典,反正我的意思是,期待爸爸不要再讓我覺得不如他的藝品就好了。

摘自:游乾桂所著《寶貝在說話》一書@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小翠的爸媽快要離婚了!前天小翠告訴我這個二十一世紀、九十年代最恐怖的消息。我問她:「為什麼會變這樣呢?」她說她自己也不清楚,但猜得出來,一定跟她弄壞那隻剛買回來的大恐龍有關;再不然就是她偷捏弟弟兩下,所引來的後遺症;或者她太頑皮,使得爸媽不得不分開。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編者按:情感忽視會演變成情感虐待,但忽視與虐待之間的關係如何界定?父母與孩子之間親子關係是人生中的一門重要課題,這一篇章,讓我們與《欠缺母愛的孩子,你的傷好了嗎?》 一書的作者來探討,如何在過與不及的情感中,取得應有的平衡。
  • 上2篇介紹了性別認同教育引起的爭論和家長們的不安,那麽如何才能保護孩子接受健康的教育?兒童心理學專家陳彥玲博士給出了一些建議。
  • 上篇我們講了2個故事,2個孩子的父親都因爲「安全學校聯盟計劃」中所謂的「性別認同」而將孩子帶回家自己教育。那麽「性別認同」是什麽?專家又是如何解讀的呢?
  • 澳洲新州教育部編入公立學校學齡前教育課程(Preschool Education)的無偏見教育(anti-bias education),正在對幼教教師灌輸性取向和性別認同的觀念。而當幼兒園對兒童灌輸這些觀念時,卻不需要得到家長的許可,孩子的父母甚至完全不知情。
  • 關係攻擊,是通過解除友誼、排擠和其它形式的社交排斥進行的威脅。父母們常常驚訝地發現,關係攻擊可能會出現在三歲孩子的身上。對於這麼小的孩子來說,被朋友推開的經歷可能完全令人費解,並在日託或幼兒園引發焦慮。
  • 這個故事是為了幫助一群8歲孩子,希望他們能再度相信這個世界的奇蹟和美麗—在聽到這個故事之前,他們很難擺脫在網路上看到、令人不安的恐怖圖像。圖像加上難以擺脫的深刻感受,讓孩子們嚇得睡不著—他們尖叫、流淚,也恐懼獨處。
  • 這是忍受多年悲傷和失去後,得以成長的故事。故事歷程和隱喻,對許多艱難情況和不同的年齡層來說,都有所幫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