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洪邁筆下的中醫藥文化

人氣: 13
【字號】    
   標籤: tags:

《容齋隨筆》和《夷堅志》是南宋文學家洪邁的筆記集,其考據精確、議論高簡、涉獵廣泛,被清代《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推崇為南宋筆記小說之冠。縱覽書中有關醫藥衛生的經典摘論、史實記載、醫家軼事,涉及到醫學史、本草學、炮製學、方劑學、衛生習俗等諸多方面的內容,是檢索宋代豐富多彩的中醫藥文化的珍本。

  洪邁一生博覽群書,對經史百家以至醫卜星算等皆有研究,官至端明殿學士。後人稱譽他的筆記集「可以稽典故,可以廣見聞,可以證訛謬,可以膏筆端」。他筆下的醫家小傳,既有上工名醫的風采,也有草澤鈴醫的絕技,其所治疾病的醫案,包括內、外、婦、兒、針灸、骨傷等專科,代表了當時醫學的傑出成就,可補醫學史的缺略。

  宋代帝王很重視醫藥學對生產力和社會民生的保障作用,翰林院集聚了大批的醫學人才。設立「校正醫書局」、「官藥局」等專門機構,修訂、出版了大量的醫學著作和方藥書。宋太宗趙光義即位前後始終留意醫藥學。他不拘一格選拔人才,從民間醫生、僧人和道士中擢用醫術精良者為醫官,充實到翰林醫官院。這在《容齋隨筆》中作了記錄。《容齋隨筆·三筆》中載:宋神宗時,醫官的人數只有四名,至徽宗宣和年間,和安大夫與翰林醫官已達一百十七人。當時的醫官名分為大夫、郎、和安大夫、平和大夫等。後世北方多稱醫家為「大夫」,南人習呼醫生為「郎中」,其源蓋出於此。

洪邁在他的《夷堅志》中也記錄了當時諸多醫家的針灸學的臨床經驗:名醫龐安時運用熱熨和針刺,使難產的婦人母子平安,是古代中醫急救的驗案;大文學家蘇軾患左手腫,龐一針即愈,被傳為神奇。另一位醫家楊道珍「尤工針灸」,市民余百三患鼻衄病情沉篤,更十數醫治療不效。楊為其針刺兩肩井間,針甫進而血即止。醫家劉經絡用火針治療肺癰,針左右臂,病人遂咳吐膿血而瘥。

  洪邁文集中所記載的醫家,身懷絕技,以臨證時的確鑿療效為病家所稱道。氣功師周史卿為人布氣療疾,氣到病除。許道人治一女患傷寒暴亡,他醫皆雲脈已絕而不可治。許道人診為「寒厥」,掘坑裝滿熾炭,置患者於炭上。女患「遍體流汗」後漸漸復甦。道士詹永誌墜馬後,腳筋攣縮不能屈伸。朱道人告他用竹管穿繩後掛腰間,坐時則置於地上,舉足搓滾之,「不兩月,筋悉舒,與未墜時等」。

醫家張銳力排眾議,以寒涼劑治療孕婦的「傷寒陽證」;劉中山用建中湯治癒一僧人服食丹藥所致的「頭頸偏軟」,都描述得有聲有色,足可見中醫辨證思維與臨床療效的密不可分。儒醫謝與權治楊惟忠「面部發赤如火」,朱、張二醫用鐘乳、附子,謝則處方大黃、黃柏二味,否則斷言病人將煩躁而死。但楊夫人滕氏認為楊公新納而得疾,堅持用熱藥,果如謝所言而卒。說明喜溫補而惡寒瀉乃病家的普遍的心態,醫家迎合這種醫俗,疏於辨證往往會貽誤治療。

《容齋隨筆·茸附治疽漏》記述了時祖康患「心痔」,當胸數竅血液常流不止,以致形神困瘁。他用《聖惠方》中的鹿茸、附子酒服,月餘即痊癒。

洪邁曾與多位醫家討論此案,皆認為癰疽之發,多為體內熱毒蘊積而成,絕無用熱藥治療之理。後又向熟識的醫家郭晉卿請教。郭氏講解了癰疽亦有積寒留捨,經血稽凝,久瘀內攻而發病的證型。

洪邁在文中引用《黃帝內經》「陷脈為瘺,留連肉腠」的話,記錄了這一病例的討論,留給後世瘍醫臨證時參考。唐代醫家王燾的《外台秘要》中有《制虎方》,雲閉氣咒語,就可以避虎驅虎。洪邁讀後質疑曰:「予謂人卒逢虎,魂魄驚怖,竄伏之不暇,豈能雍容步趨,仗咒語七字而脫邪?」難能可貴的是,洪邁的《夷堅志》中還有醫林女醫家的記載:張小娘子以擅治癰疽名噪一時;女按摩師武元照醫術高超,為一痿痺患者治病時,「拂拂有氣從足指中出,登時履地」,再現了杏苑中巾幗聖手的風采。

在洪邁的筆記集中,還可讀到名醫高尚的醫德和庸醫貪財好利的醜惡行徑。揚州名醫揚介曾斷言一患背癰的病人不治必死,後經茅山道士治癒。楊介親往茅山焚香設拜,自咎自己學之未至,可見一位杏林大醫的虛懷若谷。而時醫徐樓台,治療一癰疽患者,用紙捻點藥插入疽孔中後,便開口討價還價索要銀兩。因爭執拖延,使病人膿血泉湧而斃命,其德行為醫林病家所不齒。

  《容齋隨筆》中諸多的關於中醫本草學說的章節,保留了宋代以前本草文化的資料。《雷公炮炙論》一文中,洪邁節錄了十八種單味藥物治療各種疾病的歌賦,並為之詮釋註解。其中「頭痛者,以硝石作末,納鼻中;虛瀉者,用五倍子搗碎,熱水服之;心痛者,延胡索酒服之」等,至今臨床仍不失為藥簡方效的單驗方。

《治藥捷法》中,洪邁以詳盡的筆墨介紹了中藥香附、菟絲子、艾葉的簡便快捷的炮製方法。如香附洗淨炒焦後,投水中浸漬,晾之微燥,入搗臼中應手糜碎。艾葉柔軟難以研末,若加入白茯苓三五片,即可碾為細末,這都是難得的中藥炮製的經驗之談。

除此之外,《夷堅志》中還載錄了許多單驗方,如用冰片治療傷寒舌不縮,桑葉焙乾治盜汗,香附薑汁制後用於治乳癰等,都簡便廉效。

《容齋隨筆》探究醫藥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關係,顯示了洪邁集文史醫於一爐的深厚的素養。《伏龍肝》一文,對中藥伏龍肝的藥名做了多方的考證,從文字學、民俗學、藥理學等方面一一闡釋,令讀者茅塞頓開。

《糖霜譜》則從《本草》所載的「石蜜」說起,探源溯流,指出「糖霜」之名,唐以前無所見。唐太宗遣使自摩揭國 (古印度)舶來熬糖法,才始有「沙糖」的稱謂。文中還引用宋代蘇東坡的詩「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作註腳。

《人君壽考》中,洪邁歷數了自漢至唐的一百三十六位君主中,只有漢武帝、吳文帝、唐高祖年過古稀,唐玄宗七十八歲,梁武帝八十三歲,余至五、六十歲者亦鮮見,這是中國古代探究特殊人群長壽學的先始。元日飲屠蘇酒,是唐宋時興起的衛生保健習俗。

《歲旦飲酒》一文中,洪邁考證了飲酒時,先從年齡小者起始的緣由,是因為小者得歲,先飲酒以賀之健康;老者失時,後飲酒以祝長壽。唐人亦有重陽節插茱萸、飲菊花酒的衛生保健習俗,以詩人王維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最為著名。

《詩中用茱萸字》一文中又摘錄了唐代十多位詩人的七言詩中的有關茱萸的詩句,這說明當時往頭上插茱萸這一秋季防疫保健習俗的盛行,這是醫藥文化與民俗文化聯姻的又一見證。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文/原所賢

文章來源:大中華健康網

——————————————————————————–

頁面功能 【參與評論】【字體:大 中 小】【打印文章】【關閉窗口】

□ 相關文章:
·目前沒有相關文章

硝石作末,納鼻中;虛瀉者,用五倍子搗碎,熱水服之;心痛者,延胡索酒服之」等,至今臨床仍不失為藥簡方效的單驗方。《治藥捷法》中,洪邁以詳盡的筆墨介紹了中藥香附、菟絲子、艾葉的簡便快捷的炮製方法。如香附洗淨炒焦後,投水中浸漬,晾之微燥,入搗臼中應手糜碎。艾葉柔軟難以研末,若加入白茯苓三五片,即可碾為細末,這都是難得的中藥炮製的經驗之談。除此之外,《夷堅志》中還載錄了許多單驗方,如用冰片治療傷寒舌不縮,桑葉焙乾治盜汗,香附薑汁制後用於治乳癰等,都簡便廉效。
《容齋隨筆》探究醫藥學與中國傳統文化的淵源關係,顯示了洪邁集文史醫於一爐的深厚的素養。《伏龍肝》一文,對中藥伏龍肝的藥名做了多方的考證,從文字學、民俗學、藥理學等方面一一闡釋,令讀者茅塞頓開。《糖霜譜》則從《本草》所載的「石蜜」說起,探源溯流,指出「糖霜」之名,唐以前無所見。唐太宗遣使自摩揭國 (古印度)舶來熬糖法,才始有「沙糖」的稱謂。文中還引用宋代蘇東坡的詩「冰盤薦琥珀,何似糖霜美」作註腳。《人君壽考》中,洪邁歷數了自漢至唐的一百三十六位君主中,只有漢武帝、吳文帝、唐高祖年過古稀,唐玄宗七十八歲,梁武帝八十三歲,余至五、六十歲者亦鮮見,這是中國古代探究特殊人群長壽學的先始。元日飲屠蘇酒,是唐宋時興起的衛生保健習俗。《歲旦飲酒》一文中,洪邁考證了飲酒時,先從年齡小者起始的緣由,是因為小者得歲,先飲酒以賀之健康;老者失時,後飲酒以祝長壽。唐人亦有重陽節插茱萸、飲菊花酒的衛生保健習俗,以詩人王維的那句「遍插茱萸少一人」最為著名。《詩中用茱萸字》一文中又摘錄了唐代十多位詩人的七言詩中的有關茱萸的詩句,這說明當時往頭上插茱萸這一秋季防疫保健習俗的盛行,這是醫藥文化與民俗文化聯姻的又一見證。
摘自:《中國中醫藥報》文/原所賢

——————————————————————————–

頁面功能 【參與評論】【字體:大 中 小】【打印文章】【關閉窗口】

□ 相關文章:
·目前沒有相關文章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