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海漫遊

【藝海漫遊】古典廟宇的傳統藝術

子嫣、曾傳揚採訪報導
font print 人氣: 112
【字號】    
   標籤: tags: , , , ,

一、從信仰到藝術

古典藝術的來源之一,源自於各民族對神聖的天神信仰和諸佛菩薩的讚美而誕生!

在東方,古寺廟宇,流傳了數千年來人們對神、佛,和道家真人的歌頌!在創造廟宇藝術,祈求上蒼庇佑的同時;人們不忘提醒自己,相信神佛的慈悲偉大,與人類的渺小,學習謙和有禮,以免形成貢高我慢的劣習。一般說來,道德水平較高時期的人們,多奉行上天傳予人類的真理大道,具體實踐道德倫理、仁義禮智信等規範。

如果我們硬是以「現代人的觀點」,誤認為那全是僵化、保守的陳年古語!很可能因此錯失認識古典藝術的教化內涵─「敬天法祖,正己正人」,及如道德經所記載之「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傳承自老祖宗的微言大義。

西方的教堂、尖塔、彩繪玻璃、哥德式建築...等,同樣是中古歐洲莊園居民生活信仰的重心。在基督教信仰最鼎盛的時期,人們的生活奉行純潔、儉樸,結合社區之金錢、物資、人力,群策群力締造偉大教堂建築,傳頌表現神之偉大的藝術於世。

若我們昧於「黑暗時代」一詞的歷史跳躍,可能因此錯過認識中古歐洲傳統中,如聖潔信仰、樸實文化、城堡莊園、騎士精神、淑女風範...等文明的機會。

二、廟宇不僅保存古典藝術,更匯聚人類之道德、倫理等人文價值

早期人類藝術起源於宗教信仰,如千年來陳列於西方各大教堂裡,讚頌天主的彩繪與雕像,其藝術價值歷久而彌新。相對於西方,地處東方的中國則有舉世聞名的敦煌千佛洞、洛陽龍門石窟...等石刻遺址,千年來屹立不搖於沙漠中、岩壁上,在藝術史上綻放著耀眼的光芒。

鏡頭轉回台灣,傳統的廟宇建築,表現一種來自民間的藝術,堪稱千百年來中華古典的藝術殿堂。

廟寺是東方傳統文化代表之一。人們藉此表達對上天、神、佛的信仰,並以刻石或雕木的方式保存於廟宇、寺院等亭閣建築中,代代相傳。其「勸善、慕善、善化民心」的內涵,不僅是平民百姓信仰的依歸,更具體表現於東方社會規範中,敬天、重德、心存善念、個人修養、遇事反求諸己...等人文價值。

這絕非現代人粗心的「陳腔濫調」,一言可以蔽之!事實上,倫理道德,忠孝節義,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等純正思想不僅豐富了中華文化!更維繫社會之人心、道德歷千年於不墜。是以歷朝盛世往往重視禮義教化,博學修文,盼以純淨思想孕育社會文化內涵,進而風行草偃,善化牧民。

廟宇更孕育了許多偉大藝術品!在西方,膾炙人口的米開蘭基羅、拉斐爾...等藝術家,我們多不陌生。事實上,東方藝術的表現毫不遜色。如傳統廟宇建築中,屋頂鑲滿龍?吉祥物的飛簷脊帶,殿內螺旋藻井式的天花板,象徵「暮鼓晨鐘」一詞的鐘樓鼓樓,天井、木雕石刻、書法碑帖...等,承傳的不單單是神佛信仰,道德倫理;也為民間藝術繼往開來,是人類藝術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頁。

三、典藏民間藝術的美術館-鹿港天后宮

若說廟宇是典藏民間藝術的殿堂,一點都不為過。集合民間藝師們嘔心瀝血的佳作,數十年來靜靜的執守各自的角落,把廟宇烘托得既神聖、又莊嚴。台灣各地香火鼎盛的龍山寺與天后宮,可說是民間信仰的代表之一。

台灣鹿港的天后宮屋檐

以鹿港天后宮為例。平日除了來來往往,忙於朝拜的善男信女之外,導覽人員更帶領著觀光客,細心的一一介紹各古蹟名勝的由來,其中不乏感人肺腑的故事,靜靜藏身在各樑柱、壁面之浮雕、圖繪裡。作品中主要是描述忠孝節義的故事,如二十四孝,三國演義,醒世恆言、善惡因果...等歷史故事。

歷史悠久的鹿港天后宮,發源於康熙年間,當時只是一間規模不大的小型媽祖廟,施琅平台後,從媚州祖廟請來的二媽留下來,然後再選擇了這塊地方,蓋起這座天后宮!迄今已累積三百年以上歷史。

興築廟宇,在地方上是件絕不可馬虎的大事。其中往往有許多藝術家、書法家、彩繪和雕刻師傅前來共襄盛舉!為信仰,也為藝術,他們毫不藏私,看家本領盡出,就是盼望用自己最好的作品,敬獻上天。

天后宮的木門和石柱雕刻

如八十幾年前,天后宮處於整修階段時,就有一批唐山師傅、台灣師傅,主動表示願貢獻一己之力,共襄盛舉。今日參觀廟宇的遊客,在讚賞之餘,遙想當年,大批的藝師與工匠們焚膏繼晷,盡心盡力的壯觀場面,令人動容!他們只希望用心目中最完美的作品,奉獻給所崇敬的神明。同時也盼圖繪故事發揮社會教育的作用,導引人們敬天、向善。

四、人文修養與藝術成就的結合

居於地方信仰中心的鹿港天后宮,香火鼎盛自不待言。漫長歲月以來,廟宇自然時有修復,每一次都會有很多藝師們前來鼎力相助。

其中一位令人印象深刻的李松林先生,堪稱一代匠師!數十年前,其以年僅十八歲之齡,擔綱主持天后宮之修復裝飾。雖然當時藝師群中,有些甚至是他的長輩,但眾人率皆肯定其技藝超群,共同推舉他主事。

這反映當時藝術家不僅具備高超的技藝,更有豁達的胸懷。純粹從藝術角度出發,選擇足以領導眾人的藝師統整規劃一切。他們不以一時論英雄,願由後世品評其作品之優劣。其不爭俗世名利,對自己的創作負責,也對所祟敬之神佛信仰負責的態度,體現出前人深厚的人文修養。

五、一代匠師-李松林先生的藝術家風範

從十八歲起在天后宮工作了四年的時間,李松林老先生留下許多精緻,且歷久彌新的作品。其後更接受各方委託,如廟宇建築、個人典藏或家具...等工作,直到七十五歲。
雖然超過一般退休的年齡,但李老先生自我創作的木雕生涯才剛剛開始呢!在此後十餘年中全心投入,用最崇敬的心,完成了他心目中最美的神佛雕像。

他的木雕工作室就座落在天后宮附近巷道內,由繼承其衣?的第四個兒子-李秉圭接手。即使老先生早已辭世,直到今天,工作室仍維持著李松林時代的模樣,數十年如一日。

接受訪問的李秉圭先生,從少年時代開始就跟著父親李松林師傅學藝,在工作室已工作了二十年之久。他表示:

「藝術跑不出宗教,很多題材上都是從宗教、神話、傳說、戲曲裡擇錄出來的!像十八羅漢這種題材是我們時常應用得上的,因為羅漢們可以表達很多、很多變化,不管是吉祥的,或是詩詞裡面的東西也有,如現在廟宇中看到十八羅漢有的是宗教性的,有的則表現文學氣質。
每一件作品都採用責任制的方式獨立完成。因此,作品上保留著匠師們各自獨特的手法和運刀的風格。」

清朝時期,排名全台第二大港埠的鹿港,保留了很多傳統文化及工藝。諸如木雕及錫器等,工藝之精緻華麗的程度聞名全台。然而不只是工藝,就連嚴格的師徒制也完全承襲了下來。他的個人經驗是:

「興趣是可以培養出來的,早期父母給我們學功夫,來保障我們以後的
生活,以前的觀念是這樣的。然後學著學著,培養出對功夫的興趣來。
李老先生的要求很嚴格,而學功夫就是要這樣,底子自然會打得很穩固。
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是,就算他是年紀很大的老師傅了,他也認為他一直在學習。傳承給我們的一個觀念就是:你在雕刻,每天都在創新,你每天都會接觸到新的事物,產生新的問題,等待你去突破...」

木雕大師李松林的作品以精細聞名,雖然我們來不及看到他本人的風采,不過從作品中不難看出老先生做事一絲不苟,處處要求完美的嚴謹態度。

此外,其更傳承後輩們創新、突破的學習態度。令人記憶猶新的是:老先生在年逾七十之時仍虛心向學,完成個人自雕像。因為木雕只能雕去木頭而不能加塑,一刀下去刻壞了就無法重來,那是一般傳統工藝師傅很少嚐試的寫實雕法。老先生創作自雕像的過程,對徒弟們來說是一項很大的啟發!

從李老先生的身上,我們發現,前人傳承給後輩的不僅僅是工藝技術,更是謙沖自適的學習態度,以及待人處世的用心與誠懇。

結語

天后宮的祈福燈籠

傳統廟宇不僅典藏千年來中華古典文化,更是先人們自我惕厲,人格典範的實踐之路。

壁上一幅又一幅栩栩如繪的浮雕故事,不禁讓人讚嘆傳統文化的高尚風範。相較於現代社會速食文化之變化萬千,隨波逐流的人們往往在不知不覺中,失掉了對人格價值、道德倫理的堅持。

粗心的一味批評傳統文化古板、僵化,這樣的「歷史快轉」,很可能使我們難以真正明瞭當時社會之單純樸實、敦厚重德,與樂天知命的人性光輝!

對照今日社會上逐漸失控的人心、慾望,可說是百年來所謂「開放、進步」,帶給我們的「文化奇蹟」!然而,這真是進步嗎?

難得的一趟傳統廟宇之旅,我們重新發現古典文化的價值,以及生活在現代社會的我們,究竟缺乏了什麼。@*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走訪台灣台中萬和宮,一覽山西國寶級剪紙藝術家辛愛英女士的「金猴迎新春─山西剪紙藝術展」,不禁讚嘆中國傳統工藝的巧奪天工!這場從山西遠道而來的精緻剪紙創作,是由熱愛中國傳統工藝的何世龍夫婦所精心規劃…
  • 千百年來,東方藝術都是以師徒相承的形式在民間流傳,不像西方藝術有正規的學校、理論和訓練方式,因此,東方藝術家的個人經驗和風格,就成為藝術獨創性的真正來源。我們曾經為讀者介紹了台灣的燈籠彩繪藝術;今天,我們將再次挖掘出台灣另一項傳統藝術――漆陶工藝之美,讓失落的民間藝術再現風華。
  • 1941生於南投縣草屯鎮農家,童年牧牛的李轂摩,婚後八年的時間,一面從事裱背書畫及篆刻印章行業,一面不斷的參加各種畫展、書法競賽,直到拔得了許多頭籌,成了大獎的常勝軍;數十年來以能畫、能書的高超手藝聞名於台灣畫壇。
  • 在人類歷史上,雕塑藝術的起源極早。考古學家發現,早在舊石器時代就已有雕刻的遺跡。今日,雕塑藝術在西方已發展得非常成熟。十九世紀以前,雕塑藝術多與建築物結合在一起,至今我們還可從古老的建築物中,重新發現雕塑藝術之美。
    台灣雕塑藝術家余燈銓的作品,雖然沒有西方雕塑品的雄偉壯麗,但其自創、獨特的東方風格,他近幾年來創作了「童年往事」系列的作品,一個個活潑可愛又生動逗趣的孩童雕像,讓人看了就打從心底愉快起來。
  • 近年來沖繩地方報紙常常有這樣的標題「夢幻宮廷音樂重現」、「御座樂復原時機已到」…等等。現在稱為「沖繩」的這個地方,以前被被稱為「琉球」。而在琉球王國時代,曾經有一種音樂以中國曲風在琉球宮廷風行一時,這種音樂叫做「御座樂」。「御座樂」顧名思義是指:在御座前所表演的音樂(「御」是尊敬接頭語)。專門為琉球國王、中國方面派遣的冊封使、薩摩藩主和幕府將軍等人演奏的音樂。歷史書『琉球國由來記』這樣記載著:「御座樂因為坐著演奏所以稱為御座樂」。
  • 「尋找國寶新感動!」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北部院區推出「沉浸故宮數位展——捕捉靈光:尋找新感動」新媒體藝術展,結合投影、互動科技與沉浸式劇場等創新體驗,全新演繹故宮《谿山行旅圖》等經典文物。故宮歡迎民眾闔家蒞臨參觀,感受藝術的靈光。
  • 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表示,四月春暖花開,正是春遊好時節,故宮北部院區推出第二季「國寶聚焦」等珍品,邀請民眾品味書畫雅趣,共享春日美好時光。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