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欣賞】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作者:任一仁
font print 人氣: 378
【字號】    
   標籤: tags: ,

蘇軾 《鵲橋仙·七夕送陳令舉》

緱山仙子,
高情雲渺,
不學癡牛騃女。
鳳簫聲斷月明中,
舉手謝、時人欲去。

客槎曾犯,
銀河波浪,
尚帶天風海雨。
相逢一醉是前緣,
風雨散、飄然何處?

【作者簡介】

蘇軾(公元 1037-1101年)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博學多才,詩、詞、文章、書法以及繪畫,無一不精,是文學藝術史上的通才,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詞開創了宋詞中豪放、清曠的詞派,對後世的文學有巨大影響。

【字句淺釋】

解題:作者與另幾位反對王安石新法的朋友一起歡聚,喝酒喝得很高興。這首詞就是作者為其中一位友人而作。此詞是詠調名本意,即所寫內容與詞牌內涵相合,而且是這一題目中詞作的千古名篇,很有創新之意,極受後人推崇。(注)緱(讀勾)山:地名,是周靈王太子王子喬成仙後乘鶴而去的地方。癡牛:指牛郎。作者說他癡,因為別人都希望由凡入仙,他和織女卻倒著走,由仙入凡。騃(讀呆,是「呆」的異體字)女:指織女。作者說她呆,與上述理由相同。 鳳簫聲:王子喬吹笙時喜歡模仿鳳的叫聲。時人:指當時看到王子喬登仙而去的人們。槎(讀查):用竹或木編成的筏子。據說天河與海相通,年年有浮槎定期往來。海濱有一人探險乘槎而去,果然遇到了牛郎和織女。蘇軾在這裡用槎比喻他和朋友們坐的船,說他們的船可能真的沖犯了天上的牽牛星宿呢!前緣:前世的因緣。

【全詞串講】

緱山的仙人王子喬,
情懷高遠縹渺雲霄,
癡情的牽牛織女,他可不仿效。
明月光中,他不再玩弄手中的鳳簫,
登仙時向在場之人致謝、舉手輕搖。

我們的船或曾沖犯,
銀河中的牛郎織女,
所以帶著天上的風、海中的雨。
今天我們共飲一醉是依前緣相聚,
等風雨散後我們又將飄然何處去?

【言外之意】

雖然中國歷代詩詞中,以七夕為題的作品很多,但都不外乎兩方面的內容:或借牛郎織女的故事來抒發男女的離愁別恨;或寫民間乞巧的習俗。但蘇軾這首詞卻一反舊習、別開新境。

人們寫七夕,都不免對牛郎織女的愛情悲劇同情一番,對他們忠貞的感情讚揚一盤;而蘇軾卻把成道後乘鶴而去的仙人王子喬「請」出來,用他的口氣把牛郎織女貶了一通:可不是麼?凡人本當刻苦修煉、跳出輪迴、返歸本源,你們卻偏要背「道」而馳、墮落凡間,專為執著紅塵、不願醒悟的常人助勢,這不是癡男呆女是什麼!千古以來,寫七夕的作者中也該有不少是信仰修煉、甚或自己修煉的人,就沒有人像東坡這樣一聲大喝、令人清醒清醒的!

把仙人王子喬的故事這樣一剪裁,就和七夕順理成章的聯繫起來,為送人離別的內涵作了準備。然後作者又順勢牽出了另一個與七夕相關的美麗故事:海濱有人乘槎出海,果然遇到了牛郎織女!作者想落天外、一語雙關,把他們分別時聚會的船比作出海的槎,料想他們也曾沖犯了天上的牽牛星宿呢!要不,他們的船怎麼還帶著天上的風、海上的雨呢?

作者最後準確的以「前緣」來界定了「相逢一醉」的愉快相聚,飽含著慰藉之意,讀起來渾身溫暖;又以「飄然何處」的問句,來設想分別後的各自東西,引起人們的無限感概。特別考慮到,他們都是反對王安石新法的人,就更使人充滿依依惜別之意。作者這樣一寫,就把個簡單的聚會送行寫出了新境、寫出了靈氣、寫出了感人的力量!

──轉自正見網

責任編輯:王堇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茅簷低小,
    溪上青青草。
    醉裏吳音相媚好,
    白髮誰家翁媼。
  • 樓上晴天碧四垂,樓前芳草接天涯,勸君莫上最高梯。
    新筍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忍聽林表杜鵑啼。
  •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來時,綠水人家繞
    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牆裡秋千牆外道,牆外行人,牆裡佳人笑。
    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 少年不識愁滋味,
    愛上層樓,愛上層樓。
    為賦新詞強說愁。
  • 纖雲巧弄,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
    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 無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似燕歸來,
    小園香徑獨徘徊。
  •   飛花埋盡天涯路,
      又風送,銀星去。
  • 【大紀元12月28日訊】手把紅旗旗不濕,弄潮兒在濤頭立。——宋詞

      台灣的中國文化大學美國所所長陳毓鈞,最近經常在中共宣傳機器──「中央電視台」第四台出現,接受訪問並分析台灣海峽兩岸形勢。從他的談話中聽出,他對台灣的當權政黨反感,對美國在亞洲的防共、反共政策不以為然,他的主要論點是:美國不希望兩岸統一,不想中國強大。他認為美國協防台灣是為了美國在亞洲的利益,台灣不應該充當美國在亞洲的「看門狗」。甚至認為美國催台灣充實軍備是想賺台灣那筆六千多億的軍費。

  • 中國古代是信神敬神的社會,社會的修煉風氣總體比較濃郁,一些文學大家都是修煉之人,他們的作品往往看似是表達常人的情感,而實際是表達自己修煉的體會,感悟或者是境界,這其實是神傳文化的一種必然。比如辛棄疾的這首《賀新郎‧甚矣吾衰矣》。
  • 猶記得去年的一個春日,桃花開得灼灼,他邂逅了樹下的陌生少女。女子巧笑倩兮,花面相映,而他凝眸端視,心馳神搖。不知是桃花映紅了美人的面容,還是姣好的容顏照亮了繁盛的花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