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改革與制度創新 (21)

—中國大陸的憲政民主道路
張祖樺
font print 人氣: 5
【字號】    
   標籤: tags:

四、中產階層:這是一個外來詞,過去經常被譯為「中產階級」。在中國它是伴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而逐步生長起來的一個新興階層。直到今天人們對它的出現還有不少爭議。有人認為,迄今為止還不能說中國存在一個中產階層;有的左派人士認為它就是新生的資產階級,因此對它的出現感到憤慨和恐慌;還有人認為,中產階層作為一個既得利益群體,他們與舊體制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們不僅不是革新力量,相反還阻止改革。我認為: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因為人們看問題的立場、觀念、角度不一樣,難免會有一定局限性。

另一方面由於中產階層在我國是一個正在成長中的新鮮事物,它的一些特性還在演變之中,在各種統計資料中,均難以找到有關中產階層的資料。根據我的觀察和掌握的各種經驗材料,可以初步認定中國已經出現了中產階層。我們把它界定為介於富豪階層和權勢集團與平民階層之間、擁有相當數量的金融資產和實物資產的社會群體。它的成員主要為各類中高級的白領職員、中小企業主、商人、部分仲介機構職員和媒體工作者及自由職業者、私營企業與鄉鎮企業中的管理者、律師、醫生、富裕的個體戶和農村中的富裕農民等;目前在我國就業人口中約占10—15%左右。有媒體估計,我國個人資產在100萬元以上的人已超過1000萬(但沒說明「個人資產」僅指金融資產,還是包括實物資產。如果僅指金融資產,則這一數字恐怕有所誇大;因為全國銀行存款加上有價證券和個人手持現金的總值也不過10萬億元左右。如果包括實物資產如住房、汽車的話,人數則不止此數;住房商品化使得個人資產的數量明顯增加)。

在一些沿海地區和富庶地區,100萬元家產已算不了什麼(俗語「100萬元剛起步」)。如果根據我國的實際尤其是農村的實際,把個人擁有的金融資產分為三個層級,大城市30萬元以上;中小城市10萬元以上;農村5萬元以上;同時擁有相當數量的實物資產;以此作為中產階層的基準;那麼,全國至少有5000萬人達到這一水平。加上他們的家屬,人數當在一億以上。看似人數不少,但在全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還是很低的;而且其成員中受教育的程度也參次不齊,從整體上講文化素質偏低。籠統地說他們是一個既得利益階層,說他們與舊體制相互勾結,說他們不贊成民主改革,是缺乏說服力的。他們中的大多數出身下層社會,並無權勢背景;發家致富主要靠的是自身的聰明才智、勤勞節儉和艱苦奮鬥;這方面他們與西方國家早期的中產階層並無很大差別,由於制度上的差異,他們付出的可能更多。

至於與舊體制相互勾結、進行權錢交易的情況的確十分普遍;但是把這完全歸咎於弱勢的中產階層,也是很不公正的。這種現象的普遍存在,主要是由體制因素造成的。在現行體制下,你不花錢根本就辦不成事。中產階層的一部分人,譬如一些中小企業主、商人,可能通過錢權交易獲取了一定的經濟利益;但是他們更多的時候受到的是來自權力部門的侵害。因此,這些人存在雙重心理:一方面他們希望縫隙較多的舊體制多存續一段時間,以便於從中牟利;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政府機關奉行法治,克服腐敗,為納稅人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務。他們中已有很少量的一些人(主要是資產規模較大的企業主)進入到各級人大、政協(當上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取得了較高的社會地位。這部分人對現行體制的認同度要高一些,但也並不意味著他們反對民主和改革。

近年來,在強烈呼籲修改憲法、保護私有財產權利和其他基本人權的人士中就有不少來自這部分人。總的來說,中產階層希望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經濟秩序,希望社會穩定發展,擁護憲政和法治。實行民主只要不損害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樂觀其成,至少不會反對。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是贊成建立憲政民主政體的。從長遠的眼光看,我國的中產階層當會成為實行憲政民主、避免暴力革命的社會基礎力量,因為憲政民主制度會有效地保護私有財產,同時降低交易成本,使收入預期穩定化,這更符合他們的根本利益。

五、官員階層:包括政黨機關、國家機關和社會團體(如工會、共青團、婦聯)的全部專職幹部。據統計:1999年這些人員的總和為1102萬人。如果加上各級黨政機關和社會團體編制外聘用(做幹部工作)的人員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以及軍隊中的幹部,那麼人員總數至少要增加二倍以上。這個階層內部的差異很大,上至執政黨的總書記和國家主席,下至鄉鎮和城市街道的基層公務員,中間實際上有20多個等級,掌握的權力相差很大。因此,可以把官員階層再分為中高級官員與普通官員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之間在政治意向上是存在著顯著差異的。

此外,不同機構之間也存在很大差異,象黨委組織部和公、檢、法、工商、稅務、海關等機關實際權力就很大,被稱為「實權部門」(即俗稱的官職「含金量高」);而象工、青、婦等社會團體則被稱為「清水衙門「。改革開放以來,執政黨推行幹部「四化」(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標準,使得官員階層的文化水平和專業素質有了較大提高。具有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員已達到官員總數的70-80%(注:其中有相當數量的「混文憑」者);近年來,又有大批博士、碩士進入中央和省市級黨政機關。由於人數眾多,加上經濟不發達,所以官員階層的名義收入水平是較低的。據《中國統計摘要2000》:1999年國家機關、政黨機關和社會團體的官員年平均工資為8978元。另據估算:各級官員的獎金等其他收入年均為3000元左右,兩者合計約為12000元。從統計數字上看,比普通職工的收入水平高得不是太多(同期國有企業職工的年人均工資水平約為7000元,獎金不等)。

但是由於各級機關都有自己的預算外收入和「小金庫」,加上住房、用車、醫療保健等項福利待遇,所以官員的實際收入一般都要大大高出名義收入;特別是「實權部門」的官員,「油水」自然更大。由於官員人數增長過快,使得不少地方政府的財政變成了「吃飯財政」;還有一些地方政府的財政收入連「吃飯」都不夠,甚至要拖欠官員和教師的工資。總之,工資不高,權力很大,缺乏制約,制度上存在嚴重缺陷,造成了普遍的官員腐敗現象和官民關係緊張。推進政治改革和加強民主建設,可以使廣大普通官員的利益得到制度化的保障,使他們免受人治現象的損害,因此他們中大多數人贊成民主。中高級官員的情況比較複雜,綜合素質較好、正直開明的官員一般都支持實行憲政民主;貪官污吏則必然害怕民主、反對民主;還有一些汲汲于既得利益的官員和思想僵化保守的官員也反對憲政民主。

一個有利的因素是,1980年以後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已逐漸成為中高級官員的主體,他們在學校期間都受過自由民主思想的洗禮,參加工作後大多出國訪問過,對外部世界有相當的瞭解,因此他們與拘守陳舊思維的老一代官僚會有很大不同,他們將會在民主化進程中發揮出舉足輕重的作用。政治改革可能會使一部分官員的利益受損,因而遭致他們的反對,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實施機構改革和公務員制度,適當提高官員工資和福利待遇,並輔之以各種制度約束,應該是可取的辦法。對於那些貪官污吏,必須依法予以嚴懲。

六、軍人階層:軍人是指應徵入伍並取得軍籍的公民。包括軍隊和武警部隊的軍官、士兵及部隊系統的文職幹部。根據有關資料,1982年我國軍隊員額為423.8萬人。1983年4月5日重新組建武裝員警部隊,主要由軍隊中擔負內衛執勤任務的部隊和邊防部隊,同公安部門實行兵役制的武裝員警、邊防員警和消防員警統一組建而成,實行義務兵和志願兵相結合的制度,執行軍隊的條令和供應標準,享受軍隊的同等待遇。從1985年6月開始,軍隊進行體制改革和精簡整編,到1987年完成,共減少員額100萬人。之後,又作了進一步裁減,至1990年,全軍總員額減到319.9萬人。此後,又幾經調整,由於主要方式是軍隊整建制地轉為武警,所以全軍總員額一直保持在300餘萬人的規模。

而據日本產經新聞發自北京的報導:中國的陸海空三軍及戰略導彈部隊合計約二百五十萬人,加上軍方管轄下的武警,軍力更達近四百萬人。(1999年10月7日《歐洲日報》第8版)軍人在國家生活中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對外要維護和平與國家主權、國家安全;對內要維護公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社會秩序。他們掌握著武器裝備,行使著國家的大部分強制性職能。因此,他們自身素質的高低,確實關係重大。從總體上來看,改革開放以來,軍人階層還是發揮了不少積極的作用;如支持改革、維護社會秩序、抵禦自然災害、搶救公民生命財產等等。但前些年軍隊經商辦企業,部分軍隊系統的機構甚至參與走私販私,有不少軍人參與其中;對軍隊和軍人形象的負面影響很大。

在1989年爆發的愛國民主運動中,軍隊按照上級命令出動了坦克和裝甲車鎮壓學生和市民,並開槍打死打傷許多無辜的學生和市民;更使軍人形象受到極大損害(當然也有不少象38軍徐勤先軍長這樣的堅守正義、拒不向人民開槍的現代軍人)。由於軍隊所具有的特殊的組織形態,使得軍人具有嚴格的等級性,一級服從上一級。中國軍隊自1955年仿效蘇聯建立軍銜制度;1965年取消。1988年7月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重新通過《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1988年12月17日國務院、中央軍委第22令發佈了《中國人民武裝員警部隊實行警官警銜制度的具體辦法》。1994年5月12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又通過了《關於修改<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的決定》,決定將現役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改變為3等10級,不再設一級上將。武警部隊警官警銜等級的設置,比照軍官軍銜等級的設置執行。軍人的工資和福利待遇原來是比較低的。

1979年以來,經過幾次大的調整,有了較大幅度地提高。現在,在相同級別上(如營級與科級、團級與縣處級、師級與司局級),軍隊幹部的工資收入明顯高於地方幹部。但是,士官的(特別是士兵)的津貼仍是較低的。在新的社會條件下,軍人階層自非世外桃源。首先是來源與成份日趨多元化。八十年代以前,軍人主要來自農村和部分城鎮學生,大都是出了校門就進入軍營,少有社會經歷。而今,軍人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農村兵」已不再是單純的農民;城鎮兵也並非全是學生或待業青年,幹什麼的都有。因此,社會對軍人的影響也愈來愈大。其次,軍人中獨生子女逐年增多。據有關部門統計,近年入伍的新戰士中獨生子女已占到35%—50%。教育學的研究成果早已證明:獨生子女既有明顯的優點,也有明顯的弱點(如自我為中心、嬌氣、生活自理能力較差)。這當然會對軍隊建設產生相當的衝擊。再次,軍隊基層幹部的結構也在發生變化。原先軍隊的基層幹部主要是從戰士中提拔,現在則主要從軍事院校畢業生中產生,「學生官」已逐步成為軍隊基層幹部的主體。

基層幹部的文化程度顯著提高,知識面大為拓寬,思維比較活躍,易於接受新鮮事物,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在增強。但相應來說,基層經驗要少一些,「兵」的感受也欠缺一些。第四,軍人物質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的水平都有一定提高。由於軍人階層自身利益的特殊性以及他們平時大多時候處於軍營之中,使得他們與外界有一定的阻隔,一般不大可能參加社會上的政治性活動(不排除他們中極少數人參與)。但中國軍人絕大多數來自社會下層(農民、普通市民),尤其是士兵一般都保持著出身階層的特色,所以他們並不反對社會改革和民主化,甚至會採取一定程度的同情和支持態度(改革開放以來,基本上是如此)。同時,他們中很多人具有濃厚的平均主義和平民主義的情感,這也是很自然的。
(待續)(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法治是憲政民主的又一原則。其實質是真正確立憲法和法律至高無上的地位,在社會生活中奉行法治。亞里斯多德在回答「由最好的一人或最好的法律統治,哪一方面較為有利「這個問題時,就曾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亞里斯多德著《政治學》,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P167)他對法治的注解是:「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制定的法律應獲得普遍的服從;而人們所遵從的法律本身應該是成文的和良好的。
  • 近幾百年來,一直以具有數千年輝煌歷史而自豪的中華民族象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十分悲慘地落在世界現代化潮流的後面,以至於被稱為「東亞病夫」。由於落後而受盡淩辱,由於貧弱而屢遭欺侮,這種殘酷的現實帶給每一個中華民族成員的是錐心刺骨的痛楚!因此,振興中華自然地成為一代又一代國人的夢想,許多人不惜為之赴湯蹈火,鞠躬盡瘁,前仆後繼,英勇犧牲。
  • 不僅如此,還有權力腐敗和社會公正方面的問題。當今我國社會的腐敗程度不僅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是超越先人的,而且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的。據說世界上頗具權威性的「透明度國際協會「,每年都要公佈全球各國腐敗情況年度排名。在1996年該協會公佈的排名表上,腐敗現象嚴重的前5名國家依次是:尼日利亞、巴基斯坦、肯雅、孟加拉和中國。
  • 在「振興中華」的觀念方面,一直存在著原則性的分歧。概括地說,這種分歧主要表現在是「以國家為本位」;還是「以人民為本位」。
  • 正聲何微茫,哀怨起騷人。
    揚馬激頹波,開流蕩無垠。
    廢興雖萬變,憲章亦已淪。
    ——李白《古風》
  • 中國現行政體已實行了半個多世紀,雖然還沒有前蘇聯存續的時間長,但歷時也不短了。與它先後建立的同類政體大多已作古了,剩下的屈指可數。個中原由,實在值得深思!如果說它在誕生的初期曾經生氣勃勃,那麼到了今天已盡呈衰敗腐化之態。無論是它的黨政體制,還是立法體制和司法體制,都是弊病叢生。尤其是它的司法體制,更是問題多多,民怨沸騰。若不從根本上改革,並建立起憲政民主政體,是不會有什麼好的出路的。
  • 還有一種帶有普遍性的腐敗現象,叫做「費侵害」。指的是政府行政系統對老百姓徵收或攤派的各種行政性收費,數量非常之多,且大多是違法的。
  • 社會不公尤其是民眾反映強烈的司法不公現象的普遍存在,與現行政治體制的關聯也是十分緊密的。各級黨政機關、司法機關掌握著各種生殺予奪的權力,這些權力原本來自人民,但是在現行政制下,人民對權力的使用卻無權過問。於是,在許多場合,權力異化了,變成統治人民、魚肉百姓的工具。
  • 毛澤東和共產黨正是抓住了國民黨的一黨專政、腐敗與忽視底層民眾利益的弊端,發動了以「打土豪、分田地「為號召的農民革命,採取了「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略,並最終把國民黨統治者趕出大陸,建立了植根底層、植根鄉村的中共政權。
  • 我們要弄清為什麼在中國實行憲政民主,還須進一步分析當下國內各個社會群體的生活狀態以及他們的利益、願望、要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