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光:壟斷壁壘依然森嚴

杜光

標籤: ,

【大紀元3月3日訊】(時政小議之三十)

去年2月,國務院發佈《關於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36條」),為民有經濟進入壟斷領域開啟了大門。回顧這一年的發展進程,可以說是喜憂參半,總的形勢是「乍暖還寒」,「依然森嚴壁壘」。

(一)怎樣看待「36條」和國有企業的壟斷?

「36條」的發佈,受到理論界企業界的熱烈歡迎,也遭到一些人的質疑,有105人聯名的「新萬言書」甚至建議撤銷這個檔。即使是在歡迎「36條」的人中,多數也只看到它對完善市場經濟、促進民有企業發展的作用,而對它的歷史意義,則缺乏足夠的認識。因此,在分析2005年的經濟形勢時,有必要對「36條」的重大意義,進行一些探討。

要充分理解和估計「36條」的意義和作用,可以從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高度來考察。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民主革命進入一個新階段。但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下一步要走的是發展商品經濟,建立權力制衡的民主政治,推行自由平等的文化政策和社會政策,總之是要發展資本主義,卻要避免資本主義的弊病。然而,由於在整個革命進程中對文化思想領域的封建專制主義和皇權意識缺乏應有的批判和打擊,隨著革命的進展和權力的獲得,潛伏在領導人思想深處的專制主義和皇權意識有了滋生的溫床。全國政權的建立,更使它迅速膨脹。思想意識形態的這個趨向,不能不影響經濟基礎和政治上層建築的蛻變,本應領導人民繼續深化民主革命的執政黨,卻發動所謂的「社會主義改造」,在經濟上剝奪了工商業者、手工業者和農民的生產資料所有權,改變了五種經濟同時並存的格局;政治上以一黨專政取代聯合政權,建立起專制極權的個人統治;文化上定於一尊,以名為馬克思主義實為斯大林主義的理論作為全黨全國的指導思想。結果,民主革命的成果化為烏有,剛剛建立起來的新民主主義社會倒退到前資本主義的專制時代。它以「三壟斷」為特點:經濟上壟斷所有權,政治上壟斷權力,文化上壟斷真理。

歷史的倒退是不能持久的。從安徽農村開始的改革,實際上是五十年代被中斷的民主革命的繼續。與20世紀前半期的旨在推翻「三座大山」的暴力革命有所不同,繼續民主革命是以反壟斷反專制為內容的和平改革。從八十年代初開始,鄉鎮企業蓬勃興起,初步地突破了國家政權對生產資料所有權的壟斷。經過二十多年的努力,民有經濟有了可喜的發展,一個新的市場經濟體系逐漸建立起來了。但是從整個經濟領域來說,壟斷只突破了一半,國有經濟仍然牢固地佔據著舉足輕重的壟斷地位。這就是說,經濟領域的民主革命只是完成了一半,要繼續完成經濟領域的民主革命,就必須突破國有企業對經濟的壟斷。「36條」吹響了突破壟斷的進軍號,成為經濟領域繼續民主革命的綱領性標誌性文獻。

怎樣看待國有企業的壟斷呢?國務院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在去年不久前的一次新聞發佈會上斷然表示:石油、電信、電力等行業「已經幾乎沒有壟斷」。一語驚人,引起了企業界輿論界的質疑。這些行業的國有企業壟斷資源,壟斷價格,排斥民營企業,侵害消費者的利益,可以說是有目共睹,如果這些行業壟斷不算壟斷的話,這個世界上還有什麼壟斷可言?

長期以來,宣傳部門一直在宣傳國有企業是社會主義公有制企業,是全民所有制企業。這個錯誤觀點已經成為國有企業改革的一個主要思想障礙。且不說世界上從來不曾有、也永遠不會有什麼「全民所有制」的經濟佔有形式,它從頭到尾都不過是一個自欺欺人的謊言,就拿社會主義公有制來說,按照馬克思的論述,取代資本主義私有制的社會主義公有制,應當是共同佔有和個人所有的統一,勞動者既共同佔有他們所在企業的生產資料,同時又在共同佔有的生產資料中享有一份屬於自己個人的所有權,從而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結合。我國的國有企業卻和馬克思所說的社會主義公有制相去甚遠,甚至遠遠落後於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資本主義國家的壟斷企業是資本主義高度發展的產物,它既阻撓著市場的自由競爭,又不能不受市場規律的支配;它藉以進行壟斷的是資本的權力。而我們國有壟斷企業是與計劃經濟相適應的經濟組織,同市場經濟具有本質上的不相容性;它依仗行政權力,排斥自由竟爭,嚴重地阻礙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完善。這些托庇於政治權力的壟斷經濟,具有濃厚的前資本主義色彩,已經成了專制政治的經濟基礎。因此,繼續經濟領域的民主革命,就不可避免地要突破國有企業的壟斷,改革它的壟斷性、專制性。當然,民主革命的繼續深化,還需要突破政治、文化諸領域的壟斷,不過這已經超出本文的範圍了。

(二)壟斷有所突破,依然壁壘森嚴「36條」的發佈,對企業界是極大的鼓舞。在一些重要的壟斷領域,一年來都有所突破,但進展十分有限,遠沒有達到各界的期待。這裏試就金融、石油這兩個令人矚目的壟斷領域,做一些考察和分析。

在金融領域,民營企業界最翹首企盼的是開放對民間金融組織的禁令。近幾年來,資金不足貸款難一直是遏制民有經濟發展的「瓶頸」,而在民間則存在著大量閒置的資金,據中央財經大學的專項調查,估計約有8000億元之巨。把這些閒置資金利用起來,就可以有力地促進民有經濟的發展。所以,建立民間金融機構,既是發展民有經濟的迫切需要,也具備充分的客觀條件。「36條」明確規定:「在加強立法、規範准入、嚴格監管、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和合作性金融機構。」在國務院4月間發佈的《關於2005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意見》裏,又提出「探索發展新的農村金融合作組織」。這些政策取向,打開了金融壟斷的閘門,但實際操作時卻進展遲緩。作為金融監管的最高權力機構,銀監會嚴格地控制著民間金融組織的出現。去年5月,由重慶力帆、宗申等16家民營企業共同出資10億元籌建的「重慶就業銀行」被銀監會拒絕批准。直到年底,才傳來一些令人鼓舞的好消息:山西平遙有兩家名為「日升隆」、「晉泰源」的商業性小額貸款有限公司於12月27日揭牌營業;第二天,由城市商業銀行合併重組而成的徽商銀行也宣告成立;就在同時,四川廣元市第一家民間小額貸款公司經央行、銀監會、四川省政府批准,緊鑼密鼓地進行著招標等籌備活動。然而,由於有關部門對民間金融組織的限制很多,如:「只貸不存」,註冊資本須在1500萬以上,以自有資金入股者不得超過5人,貸款利率由公司和借貸者商定,但不能超過央行基準利率的4倍,等等,而且報批的手續煩瑣,控制極嚴,能夠破土而出的民間金融機構,有如鳳毛麟角。幸而建立的民間金融機構,同民營企業對資金的迫切需要相比,只能說是杯水車薪。「36條」發佈已經一年,民間金融組織還是如此難產,實在令人不解。銀監會去年頒佈的《中資商業銀行行政許可事項實施辦法》居然明文規定,凡是設立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的法人機構,「發起人股東中應當包括合格的境外投資者」。據說這也是籌建中的「重慶就業銀行」被拒絕批准的主要理由。這種做法究竟是要促進還是限制民間金融業的發展?建立民資金融組織困難重重,但外資進來卻輕而易舉。據2月20日《參考消息*北京參考》的一篇文章介紹,到2005年12月,已經有25家外資銀行向20家中資銀行投資入股。當然,從突破壟斷的角度來說,我們應當歡迎外資進來,但厚外薄內的舉措卻令人遺憾。這是「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思維方式在作祟,還是慈禧太后的「甯贈友邦,不予家奴」的遺風使然?

在石油行業,民有資本的進軍也有所拓展。去年上半年,浙江萬向節集團投資12億元興建嶴山油庫,溫州女企業家王榮生買進30多口油井;6月29日,民營石油聯合企業長聯石油控股有限公司在北京宣告成立,入股的民營企業將近50家,涉及資本約50億元。這同國有三大石油企業(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相比,顯然瞠乎其後,但也頗為難能可貴。其實,在「36條」發佈以前,民營石油天然氣小企業就已經有八萬多家,包括四萬多家加油站,但他們的經營一直受著石油壟斷企業的嚴格控制和無理壓制。「36條」發佈後,他們本以為今後可以寬舒一些。可是,商務部下發了由中石油起草的《關於成品油批發企業經營管理技術規範》(徵求意見稿),卻作出了更加嚴格的規定:申請批發成品油的企業,註冊資本不能少于1000萬元,須有30座以上自有或控股的加油站,庫容不低於4000立方米的成品油油庫。按照這個標準,全國現有的民營加油站幾乎都將面臨被中石油、中石化或外資石油企業收編、吞併的命運。石油壟斷企業「大魚吃小魚」的用心,在這裏已經暴露無遺。

「36條」公佈後,許多省市和有關部委都出臺了貫徹實施的具體規定,鼓勵、支援、引導民營企業進軍壟斷領域,但整個形勢仍未可樂觀。清華大學教授魏傑就這樣說:2005年一方面是強力推進民營經濟發展的一年,但也是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最為困難的一年。已經在壟斷中獲利的勢力不願放棄他們的既得利益,正利用自己或後臺的行政權力,設置種種羈絆,阻撓「36條」的實施。有的民營企業家把這種現象稱之為「玻璃門現象」——看得見,卻進不去。有的甚至說,即使進去了,也難免賣身投靠,「不是給國企當’小妾’,就是給外企當’二奶’」話雖然難聽,但也確實表達了這些企業家的有心無力的無奈。

面臨依然是戒備森嚴的壟斷壁壘,民營企業只能有進無退,協力爭取「36條」的全面貫徹。在12月12日舉行的「2005全國工商聯石油業商業年會暨中國民營石油發展論壇」上,200多家民營石油企業的代表同聲呼籲,開放石油天然氣的勘探領域,改革成品油的流通體制。其他領域的民營企業家也懷著突破壟斷的強烈期望,奔走呼號。他們並不奢望什麼優惠待遇,只要求能有一個公平競爭的環境。希望有關部門傾聽民營企業的呼聲,著手制定有助於突破壟斷壁壘、保證平等競爭的法律法規,如《反壟斷法》、《反不正當競爭法》和行業規章,創造開放的、平等的市場經濟秩序,為民營企業進入壟斷領域提供資訊,進行具體指導,以推進「36條」的全面貫徹。

民營企業向壟斷領域的進軍,在「依然壁壘森嚴」的形勢裏渡過了「36條」發佈後的第一年。第二年裏能不能有更大的突破、更大的進展?人們殷切地希望著,期待著。

(附記:突破壟斷包含著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允許非國有資本進入壟斷領域;一是壟斷企業本身改革體制,克服自身的壟斷性專制性。本文探討的是前一種意義上的突破,至於後一種意義上的突破,我在十一年前寫的第一篇徵求意見稿《國有企業改革的理論立足點》(被收入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於1995年出版的《中國經濟體制改革論文集》)及後來寫的一些文章裏,都曾作過論述,即以馬克思提出的實現勞動者與生產資料所有權的結合為國企改革的指導思想,讓職工參與改革的全過程,變國家所有制為勞動者聯合所有制,變雇傭勞動為自由勞動。遺憾的是,迄今為止,沒有一個國有企業是循著這條道路前進的,十多年來,很多管理者借改革之機監守自盜,化公為私,國有資產大量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這不是突破壟斷,而是與行政權力相勾結的壟斷體制種下的惡果。)

2006年2月28日

來源:新世紀(http://www.dajiyuan.com)

本文只代表作者的觀點和陳述

相關新聞
賀偉華:政治對教育的危害
何華德稱不會取消小麥出口壟斷權
杜光:警惕新的「圈地運動」
歐美調查航運聯合壟斷案  日航等遭到搜索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