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應該對孩子說的100句話〈5〉

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
陳慧心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 ,

科林•盧瑟•鮑威爾生於紐約,父母是牙買加移民。鮑威爾從小聰明好學,意志堅強,並且樂於幫助別人。他當過雷根總統的國家安全顧問,曾經被布希總統任命他為任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任該職的黑人,也是最年輕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2001年1月,他出任小布希政府的國務卿,成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擔任該職的黑人。

鮑威爾上國中的時候,就開始關注研究街頭流浪者無家可歸的問題。有一次,在從學校回家的路上,他遇到一個流浪漢。鮑威爾就停下來問那個流浪漢需要什麼東西。

「我需要一個家、一份工作。」無家可歸的人感歎道。小鮑威爾為難了:自己還是個小孩子,怎麼才能幫他呢?家和工作自己都不能給他呀。於是,小鮑威爾接著問:「你還要什麼其他的東西嗎?」

無家可歸的人很無奈的笑了一下,帶著滿臉的憧憬說:「我真想能夠吃一頓飽飯呀。」

鮑威爾很想立刻答應他,可是心裡面還是有點擔心,父母是否會同意自己的做法。鮑威爾對流浪漢說:「你可以等我一下嗎?我回去徵求一下家人的意見,你一定要等著我!」男孩飛跑回家了。

鮑威爾回到家,把事情告訴和爸爸,希望得到他的支持,父親聽罷孩子的所說,欣慰地笑了:「好孩子,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爸爸絕對支持你。孩子,你要記住,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

鮑威爾高興地點點頭,並把父親的這句話深深地印在了腦海中。

接下來的三天裡,鮑威爾在爸爸媽媽和兩個姐姐的幫助下,作計畫,採購,做了一百多份的飯,送到他們家附近的一個流浪者的收容所。

在以後的一年時間裡,幾乎每個週五的晚上,鮑威爾全家都要給收容所送飯。後來,鮑威爾的活動得到了全班同學還有他們的社區的理解和支持,活動不斷的擴大了。

鮑威爾在一篇文章中這樣寫道: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關心他人,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這是父親對我說的話語,它影響了我的一生!

有一位家長,他和妻子把所有的愛都給了獨生兒子,但兒子卻很自私:好飯菜要獨吃、先吃;衣服鞋帽要父母幫忙拿、幫忙脫;只知道伸手向父母要這要那,對父母卻從不關心,父母生病不聞不問。一位兒童教育家說:「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

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

自私自利是愛心的大敵。但它根源於父母的私愛和溺愛。為了不讓孩子的愛心枯渴、泯滅,為人父母者不僅要愛孩子,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愛。大海靠一滴滴水彙集而成,愛的殿堂靠一沙一石來構建。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憐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兒童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看到別人的困難,顯露出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兒童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

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他們坐到這裡來吧。」鄰居阿婆年老生病,家長帶著孩子去探望問候,幫阿婆做事……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德是最好不過的了。

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故鄉,熱愛國家、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

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展和升騰。

* * *
專家建議: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的教育應是整個教育的主旋律。」希望家長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培養孩子的愛心,讓愛在孩子的心靈生根發芽,讓愛充滿這個美麗的世界。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呢?

⊙要落實在平時的點滴行動中。引導孩子觀察他人的表情,理解別人苦惱悲傷的緣由,努力想出辦法來減輕別人的痛苦、煩惱,使大家快樂。

⊙要學會關心他人。要鼓勵孩子除了「自己的事自己做,不給別人添麻煩」以外,在日常生活中經常以幫助他人為快樂,以會勞動、能負責為榮耀。例如承擔適度的家事,為鄰居老人拿牛奶、傳信件、送書報等等這樣力所能及的事情。父母對孩子良好的言行要給予微笑、鼓勵,而不是物質允諾。愛心應當是不圖回報、不計代價的。

培養愛心,最需要的是情感的薰陶和榜樣的示範。讀一些報刊上青少年為父母分憂、立志再艱苦也要完成學習的真人真事,特別要以父母本人愛國敬業、關懷長輩和他人的行為去感染子女,讓孩子汲取豐富的精神營養。讓孩子從小懂得向別人奉獻愛心、付出關心可以帶來歡欣和快慰。

轉載自:婦女與生活社《父母應該對孩子說的100句話》@(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我們一直在推廣學前教育課程。誠如近日《紐約時報》一篇文章指出,學前班遠遠供過於求,還提到「幼兒教育提倡者說,如果家長知道學前教育的好處,可能會有更多的家庭報名參加。」然而這些所謂的好處往往難以實現。從各種學術研究得知,上學前班的孩子在以後的人生中可能遭遇困難,在行為和學業上落後於沒有上過學前班的同儕,而且在學涯後期被留級的可能性增加。
  • 孩子會在學習過程中的某個階段,對學習本能的熱愛常常會消失。許多孩子逐漸開始厭惡甚至害怕上學和學習新事物。 以下是一些簡單的策略,家長或老師可用來培養孩子保持對學習的熱愛。
  • 漫無目的的育兒,是一件非常慌亂的事。有了孩子後的每一天,我們都要面對許多抉擇:替孩子準備什麼食物?找什麼學校?玩什麼運動?如果父母心無定性,總是猶豫不決或朝令夕改,家庭就會陷入各種混亂。
  • 教養不同調的照顧者,有時候是老公或老婆,更多的情況是上一代長輩,甚至是保母。因此當教養不同調的時候,騎虎難下,父母該怎麼辦呢?
  • 如果孩子已具備自我調節力,那麼接下來就要進一步培養自我調節學習的能力。自我調節學習能力,包括自己制定學習目標、有效的學習計畫與實踐後的自我評價。其中最重要的一點是,為了達成目標,有效的管理自己的情緒、想法和行動。
  • 歡迎來到少兒階段。在這一階段,一個不能小覷的常見現象是:與父母交談可能是孩子心中排在最後的一件事。好消息是,你可以再次開啟與孩子的對話。
  • 4至7歲的孩子開始學習時,比起思考選擇什麼教具、使用什麼方法,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具備自我調節力。
  • 很多媽媽問我,現在孩子精得很,挑戰叛逆的語言一堆,連很小的孩子都會挑戰權威,好難教!情緒就像一顆球,孩子丟出來,當爸媽的應該要適時轉化這些脾氣,千萬不要用情緒硬碰硬,不然過一陣子你就會在孩子身上發現自己的影子。
  • 開始學習的前提條件是注意力。在注意力不足的情況下學習,就好比在用沙子堆城堡。因此在4至7歲期間,比起學習國語、數學和英語,更重要的是培養孩子的注意力。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