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唐太宗遠斥佞臣

李劍
font print 人氣: 76
【字號】    
   標籤: tags: ,

諸葛亮在《出師表》中總結了「先漢之所以興隆」、「後漢之所以傾頹」的原因,那就是先漢君主「親賢臣、遠小人」;後漢君主「親小人、遠賢臣」。唐太宗時刻不忘歷史教訓,他親近賢臣,感人肺腑;疏遠小人,正氣凜然。

有一年夏天,天氣炎熱異常。太宗退朝之後同幾位近臣漫步在御花園休閒、納涼。他們走到一顆大樹下時,太宗頓覺心曠神怡、暑氣全消。太宗很喜歡這顆樹,脫口讚歎道:「這真是一顆難得的好樹啊!」久久徘徊,不忍離去。

此時,殿中監宇文士及也亦步亦趨,對此樹百般稱奇,還藉機討好太宗說: 「臣一生從未見過這樣奇偉的大樹,只有跟隨陛下才會有這樣的眼福。看這樹身,拔地而起,恰似陛下偉岸的身軀;看這樹冠,頂天蓋地,象徵陛下的豐功偉績;再看地下,濃蔭密佈,涼氣宜人,正像我們所受陛下的覆蔭和恩澤。這樣的大樹,只有陛下的花園才配擁有。」

唐太宗聽到宇文士及的話,覺的非常刺耳,狠狠的瞪了他幾眼,暗示他閉嘴。但宇文士及卻一點兒也不知趣,接著說:「請陛下將這顆樹保護起來,在樹旁立一塊石碑,以紀念陛下對它的讚賞,彰顯陛下的功德。」太宗立即打斷他的話,聲色俱厲的斥責道:「魏徵常勸我遠離佞臣和阿諛奉承之人,我一直不知所指之人是誰,想不到你就是這種人,趕快與我退下。」太宗說完後拂袖而去。宇文士及只好灰溜溜的離開此地。從此以後他再也不敢大唱諛詞、巴結唐太宗了。

貞觀十二年(公元638年)初春,太宗親自到蒲州巡視。當時天氣尚冷,蒲州城外一些百姓衣巾單薄,凍的渾身發抖,站在路旁跪迎太宗。太宗在車上見此情景,心中非常不忍。可是一入城,只見樓台房舍全部油飾一新。太宗得知這些都是蒲州刺史趙元楷一手佈置的,不僅如此,他還令人私下養了一百多隻羊和九千條鮮魚,準備分別饋贈給太宗和隨員與貴戚。

太宗聽了報告頓時火冒三丈,立即派人將趙元楷傳來,嚴厲斥責他說:「我外出巡視,沿途所需都由官府供給,從不煩擾百姓。你竟讓鄉親父老身穿單衣在寒風中跪迎,又大興土木,雕飾樓台,並專為我飼養羊、魚以取悅於我。你如此張羅做作,是為了讓百姓讚頌我,還是讓百姓詛咒我?你的所作所為,完全是亡隋的劣習,這種風氣決不能在我朝滋長、蔓延。你在隋朝為官之時就有溜須拍馬的毛病,現在又舊病復發了嗎?」趙元楷被太宗當眾訓斥和奚落,滿面羞愧,追悔莫及。他這才認識到,一代英主唐太宗與亡國之君隋煬帝完全判若兩人,有如天壤之別。

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冬,易州司馬陳元(王壽)得知唐太宗自遼東歸來時路過易州的消息,立即命人挖了地下室,在裡面燒柴升溫,種植各種新鮮蔬菜準備獻給太宗,以討其歡心。唐太宗率軍路過易州,陳元(王壽)立即派人將新鮮蔬菜抬到御營,請太宗品嚐。他滿以為此舉會受到太宗賞賜。誰知太宗見陳元(王壽)為巴結自己而挖空心思,勞民傷財,非常氣憤,怒不可遏的斥責他是諂媚小人,不可為官。立即將他削職為民,遣送回鄉。

還有一次,工部尚書段綸向太宗啟奏,聲稱他訪求到一個能工巧匠,名叫楊思奇,可以製造運轉自如、靈巧多變的演戲木偶。太宗不感興趣,漫不經心的說:「你就叫他來試一下吧。」太宗看過楊思奇所制的木偶後,沉下臉來,教訓段綸說:「你身為工部尚書,主管國家的工程,發現能工巧匠,不命他們為國興工效勞,反而製造這些嬉戲取樂的木偶。如果此風一開,各種工匠紛紛效仿,都爭做奇巧以誇耀爭榮,使佚樂習氣盛行,還有誰去務正業呢?此事斷不可為。」於是下令將段綸降級使用,並命令禁止上演木偶戲,杜絕淫巧浮習。

唐太宗居帝王之尊而能自覺抵制那些「巧言令色,以親於上;先承意旨,以親於君」(《帝范·去讒》)的佞臣和拍馬之徒,確實是難能可貴的優秀品質。在中華民族幾千年文明史上,唐太宗堪稱是英明君主的典範。(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以為中國諸多帝王中,聰明勇決,識量過人的,莫過於唐太宗李世民。只要知道這段歷史的人,稍事回想,他巨大的身影就會跨越千年的時空,巍巍桓桓的孑立眼前。他胸懷萬有,聚群豪殷殷打造出來的錦繡山河,繁華社會,更是這個世界中永不漫漶的清晰記憶。
  • 北宋建昌有個叫曾叔卿的人,一次從西江買來陶器,想到北方去賣,忽然有消息傳來:那裡剛發生災荒,便沒有成行。這時有人來找他,要買他的陶器。交易完畢了,曾叔卿問他買這些陶器幹什麼,那人說:「想到北方去賣。」
  • 酈道元,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鹿縣)人,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自小博覽奇書並喜好游歷,曾跟隨做刺史的父親久居山東。成年後常因職務關係,周遊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廣大地區,所到之處,都細心勘察水道,蒐集風土民情、歷史故事及神話傳說等。
  • 貞觀七年,太宗用長孫無忌為司空。無忌固辭說:「臣忝為外 戚(長孫皇后兄),恐天下人謂陛下為私。」太宗道:「朕為官擇人,惟才是用;苟或不才,雖親不取。如其有才,雖讎不棄。今日所舉,為公不為私。」無忌於世民任秦王時,就是他的心腹,事之安危,無不參與運籌,他兩可說形影相依,禍福與共。可能就因為如此,無忌更加戰戰兢兢,恐因厚賞致禍。也許就是無忌的小心謹慎,正所以為世民放心的不斷舉用。
  • 古語說:「得人心者得天下」,縱觀在中國歷史上曾經長治久安的賢明君主如唐太宗等人也都是深得人心的有德之士。相反,以武力兵征天下、以血腥的暴力維持其統治的殘忍暴君如秦始皇、隋煬帝等人則是極其短命的。孫子兵法中說:「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三國演義》中蜀國丞相諸葛亮以超人的智慧和忍耐力對南方的蠻夷孟獲七擒七縱,最終使對方口服心服,徹底清除了蜀國在南方的隱患。由此可見,古往今來的大智慧者都懂得以德服人。以暴力作惡者則雖能逞兇於一時,但是卻不能長久存在於世間。
  • 現在我們對於那些年紀老,但時常保持一顆年輕的心、人老心不老的老人家,說他們是“返老還童”。事實上,這個成語來源於一個真實的歷史故事。
  • 【大紀元3月28日訊】【大紀元記者李擷瓔/嘉義報導】日治時代的台灣情形常常是老一輩茶餘飯後談論的話題,而為了讓現在的學子更瞭解日治時代下的台灣文化風貌,國立中正大學歷史週就以這個為主軸,帶來一連串精彩的演出的歷史故事呈現。
  • 古人誠心待人,所以能交很多的朋友。今天生活在大都市的人常常孤獨,說無人理解自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