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故事:禮讓三分 巷寬六尺

弘毅
font print 人氣: 763
【字號】    
   標籤: tags:

「忍一時風平浪靜,退一步海闊天空。」遇事時人們如果能相互禮讓、相互包容,那麼自然就會和諧相處了。

清朝的張廷玉是安徽桐城人,他素來注重修身養性,頗得他人尊重。同時他也非常孝敬父母,在朝廷任宰相時,他把母親安頓在家鄉,並經常回家探望。

一次,張廷玉回家看望母親時,覺的家中的房屋呈現出破敗之象,就命令下人起屋造房。安排好一切後,他又回到了京城。

他家的鄰居是一位姓葉的侍郎,也打算擴建房屋,並想利用兩家中間的一塊地方。張家也想利用那塊地方做迴廊,於是兩家爭執起來。張家開始挖地基時,葉家就派人在後面用土填上;葉家打算動工,拿尺子去量那塊地,張家就一哄而上把工具奪走。兩家爭吵多次,幾次險些動武,雙方互不相讓。

張母一怒之下,給張廷玉寫信,讓他趕快回來處理此事。張廷玉看罷來信,不急不躁,提筆寫下一首短詩:「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封好後派人迅速送回家。

張母滿以為兒子會回來為自己撐腰,沒想到只盼回一封家書。張母看完信後,頓時恍然大悟:為了三尺地既傷了兩家的和氣,又氣壞了自己的身體,實在是不值。張母立即主動把牆退後三尺。鄰居見狀,深感慚愧,也把牆讓後三尺,並且登門道歉。這樣一來,以前兩家爭奪的三尺地反而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子。

當地人紛紛傳頌這件事,引為美談,並且給這條巷子取了一個特別的名字--六尺巷。有人還據此作了一首打油詩:「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正見網】(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江陰一帶大戶望族夏翁,一次乘船過市橋,有人挑著糞從橋上往下面的船中倒,糞濺到夏翁的衣服上。這人與夏家是舊相識,僕人們怒不可遏的要揍他,夏翁說:「此事是他不知道,他若知道是我們,怎肯來觸犯呢?」
  • 帝堯名叫放勳,他聰明能幹,恪盡職守,善於深入的思考問題;他溫文爾雅,為人和善,謙恭謹慎。他的德行流傳於四方,充盈天地之間。帝堯非常富有,但是並不驕奢淫逸;非常高貴,但是卻不怠慢別人。
  • 宋代丞相魏國公韓琦鎮守相州時,因為祭孔子廟,在外地住宿。有個小偷入房行竊,拿著刀對他說:「我不能養活我自己,所以向您請求周濟一下。」韓琦說:「桌子上的器具可以值百千錢,全部給了你吧。」小偷說:「我想拿你的頭去獻給西邊國家的人。」韓琦立即伸出脖子。小偷低頭行禮說:「我因為聽說您的氣量很大,所以來試試您。桌子上的東西承蒙您送給了我,希望您不要把這件事洩露出去。」韓琦說:「好吧。」結果真的一生沒有告訴別人。
  • 唐太宗討伐并州時,路過他的家,召來他們的長輩,問他道:「你們用什麼辦法能夠五代人同住在一起呢?」農民答道:「我們沒什麼別的辦法,只是能忍罷了。」唐太宗認為很對。
  • 張齊賢由右拾遺升為江南轉運使,一天舉行家宴,一個僕人偷了幾個銀器藏在懷中,張齊賢在門簾後看的清楚,卻不過問。後來張齊賢晚年做了宰相,他家裡的奴僕也有很多都做了官,只有偷銀器這位一直沒有官職俸祿。
  • 唐代婁師德為人深沉而有度量,他弟弟被任命為代州刺史,即將走馬上任時,婁師德對他說:「我在想,你當一州長官,受皇上的恩寵太多了,這是人們所妒嫉的,你打算怎麼對待?」
  • 呂蒙正認為人應當以修心養性為根本,他清靜寡慾,不說嚴厲的話,不顯現憤怒的臉色,走路從容不迫,看不到疲倦的神情,笑話、粗話從來不說。對於世俗的利益、繁華、生色、宴會乃至賭博、下棋等娛樂活動,都不愛好。
  • 東漢時穎川太守寇恂是一個很懂的顧全大局而又非常聰明的人。有一次,大臣賈復從京城洛陽去汝南郡,他手下的一個小軍官在穎川殺了人。寇恂派人把那個軍官抓起來,在大街上砍頭示眾。賈復在汝南郡聽到這件事,氣的大罵,認為這是寇恂故意掃他的面子。
  • 陳寔,字仲弓,任太丘縣的縣令。一天,有人伏在他家屋樑上準備行竊,陳寔見到了,把他兒子喊過來教導說:「不好的人,不一定本性就不好,而是由習慣養成的,屋樑上的那位就是這樣的人。」一會兒,小偷就跳下來,跪在地上向陳寔認罪。陳寔說:「看你的模樣不像是個壞人,之所以行竊應該是由於生活貧困造成的。」於是送他兩卷布,叫他改過,此後那人再也沒有行竊。
  • 《論語》記載子貢詢問孔子對富有而不驕橫的人評價時,孔子說自己贊同富而不驕,同時認為富而愛好禮儀更應該成為富人的操守。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