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古代名人論養生

人氣: 34
【字號】    
   標籤: tags:

老子的養生經

  老子是我國春秋戰國時代道家學派的著名代表人物。老子在《道德經》一書中寫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指的就是自然規律。無論辦什麼事情,都要遵循自然法則,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要想體魄康健,必須法則天地,隨從陰陽,分別四時,這樣才能健身全神。如果不按客觀規律養身,就會傷神損體,得病成疾。一年四季,什麼季節易得哪種病要牢記之,什麼節氣進什麼食、服哪些藥要慎行之。一日生活也要養成規律,力求做到起居有常,食慾有節,辦事有度,活動有序,這樣做就可以防患於未然。

  呂不韋論長壽之道

  呂不韋,戰國時秦國丞相。著有《呂氏春秋》一書,內有專論養生長壽之篇章。

  「聖人於聲色滋味也,利於性則取之,害於性則捨之,此全性之道。」呂不韋指出,自古富貴之人都想長壽,但尋求長生不老的仙丹妙藥,只能是水中撈月。只有在日常生活中修節止欲,方得身心之康泰。他總結出了喪生損體之「三患」:

  一是好逸惡勞。「出則以車,人則以輦,務以自佚,命之曰招蹶之機。」有些富貴之人,終日過著四肢不勤,五穀不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寄生生活,這樣的人安能長生?
  二是恣食酒肉。「肥肉厚酒,務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有些富貴之人,大杯喝酒,大塊吃肉,終日過著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生活,殊不知「酒是灌腸毒藥,色是刮骨鋼刀」,古云:「大醉必生大害」。

  三是奢侈腐化。有些富貴之人,依仗手中權勢,貪污腐化,日出魚肉鄉里,夜宿花街柳巷,喜聽靡靡之音,終日縱欲放蕩,這樣的人焉能長壽?

  嵇康養生服食之道

  嵇康,字叔夜。三國時魏國文學家、音樂家。所著《嵇康論》,講究嵇康服食之道。為歷代名家所稱頌。

  嵇康主張「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怎樣才能保神全身呢?他認為病從口入,要注意服食養身。吃藥可以救命養性,但要保持身心健康,最根本的還是靠五穀為養,五禽為益,五果為助,五菜為充,使其營養。他認為「飲食不節以生百病,好色不倦以致乏絕」。有些人經不住身外之物的引誘,只圖眼前一時痛快,「今朝有酒今朝醉」,腐化墮落,心力交瘁,以致百病叢生。

  嵇康提倡清虛靜泰,少思寡慾。他說:「知名位之傷德,故忽而不營,非欲而強禁也。識厚味之害性,故棄而弗顧,非欲而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氣以醇白獨著。」只要做到少私寡慾則「曠然無憂患,寂然無思慮」。

  韓非嗇神養生論

  韓非,戰國末期哲學家,韓國人。韓非善於取道、儒、墨諸家之長,其養生之道,亦高人一籌。

  韓非認為,人要健康長壽,須適動靜,省思慮,惜智慧,愛精神。他特別強調了「少費即謂嗇」的主張。人有七情六慾才能生息繁衍,但要做到欲有情,情有節。如不節情慾則虧精損神,必招禍患。耳之欲五聲,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人皆有之。但韓非認為欲不可過,故視強則目不明,目不明則不能決黑白之分,不能決黑白謂之盲。

聽甚則耳不聰,耳不聰則不能別清濁之聲,不能別清濁謂之聾。思慮過度則智識亂,智識亂不能審得失之地,心不能審得失謂之狂。要預防盲、聾、狂之災,則須適動靜之節,省思慮之費。如果不顧五色令人目盲,五聲令人耳傷,五味害人胃腸之理,須知「極盡則費神多,費神多則盲聾悖狂之禍至」。要防患於未然,心「是以嗇之」,嗇之者,愛其精神,嗇其智識也。故曰:「治人事,大莫如嗇。」

  人有三寶,乃精氣神。現代醫學證明動靜無節,思慮過度則虧精、損氣、傷神,對身心大為不利。有些老年人想事甚多,真是「老者長慮」,一件不順心的事,終日憂愁思慮,甚至會把幾十年前的是非得失之事憶起,思慮萬千,愁腸百轉,須知這是有損於健康的。

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