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十八)

蔡成單調的生活
蔡成
font print 人氣: 8
【字號】    
   標籤: tags: ,

【大紀元9月24日訊】一個城裡人偶爾下次鄉,他會樂得忘乎所以。把農村誇得似乎到了爪哇國: 「桃李樹下走,雞狗伴我行;喝點農家釀的米酒,嚐點農家種的菜蔬;再跑到魚塘釣隻王八……美哉勝神仙!」

話是這麼說,要城裡人在鄉下住十天半月,他準會慌得夾著尾巴趕緊逃回城裡。

鄉村的日子太枯燥乏味,單調得像寡淡寡淡的白開水。

打麻將,是鄉下男女老少最常見的娛樂方式。去農村走走,你會發現哪怕最偏僻的山鄉角落,也有人在劈哩啪啦起勁打麻將。有好笑的一件事,一次我借宿泉州官橋某農家,晚上主人家打麻將。三缺一,喊我上。我尷尬地說:「對不起,我不會打。」 一個妹子馬上把我上下打量一番:「你不會打麻將?你是中國人不?」

還有一種紙牌,在鄉下也很走俏。長條形,跟麻將打法相近,在廣東鄉下乾脆叫它「紙麻將」,長江中游的農村人則喊作「碰碰胡」。老人尤其喜歡這種紙麻將,很喜歡湊到一塊樂呵樂呵,邊喝茶邊打紙麻將邊聊天。許多鄉下老人的晚年時光就這樣消磨乾淨。

牌桌上的輸贏都是幾角幾塊錢的事,但因一支牌也許會弄得臉紅脖子粗。我曾見幾個老人為了一張牌在桌邊互不相讓地大聲爭執。鄉村老人一生裡會將許多重大的事情看得很淡,但對於出哪支牌卻覺得很重要,不把事情爭出個明白來他們很難罷休。

電視機倒是基本在鄉村普及了,只可惜農村很少裝有線電視接收網絡。即便有質量尚佳的電視機,卻難收到更多頻道。比較清晰地看到中央1台和本省一兩個頻道的電視節目就算幸運了。

收音機臨近絕跡了。過去農家以擁有一台「紅梅」牌收音機為榮,現在收音機誰都買得起,但沒人去聽了。

除了極偶爾的現象,組合音響卻還沒進入農家。VCD 之類也能在農村見到,那屬於家庭擺設,出現在某些結婚成家的新房裡,沒人捨得去購買最新的碟片,也沒有城裡隨處可見的音像出租屋出現在鄉村。當然即使哪天農村出現了音像帶出租小店,又有幾個農民捨得花錢去租新的影片回家來欣賞呢?誰有那麼多閒工夫來觀看最新的奧斯卡獲獎影片?城裡孩子說起明星來如數家珍,但你擺一張明星照在鄉下孩子眼前,他很可能無動於衷——只因,再「名」的明星在他眼裡,是徹底的陌生人。

農村,21點一過,已滅燈睡覺了。三兩聲狗叫聲在寂靜的鄉村之夜,顯得那樣清冷高亢。

在江西井崗山下逢數個聚一起閒聊的農民。幾個人都在說兒女結婚難的問題,其中一個指著另一個鬍子拉渣的人問:「老陳,你當初少生幾個嘛。現在好,四個兒子都難找老婆……」

@

———節選自《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

作者簡介:

蔡成,中國青年作家,現居海外,在中國大陸、台灣、美國、澳大利亞等地共發表近200萬字作品,長於散文、隨筆創作,已出版有《左手跟右手下棋》、《花花草草與人生菩提》、《情人看招》、《生命向左轉彎》等散文、隨筆集。

2002年開始,蔡成懷著社會憂慮之心,從繁華的深圳出發,先後19次前往福建、湖南、江西、安徽、廣東、湖北、廣西、浙江、上海等省市農村,開始「風土中國」系列叢書的創作,接觸過中國農村成千上萬的農民,通過文字記錄和照片拍攝的形式,與120多位生活在最底層的中國農民開展面對面的直接採訪,先後成書《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地工開物 ——追蹤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老江湖——追蹤神秘的傳統江湖術》、《角落—— 99個民間人物的背影》等四部著作。其中《在鄉村行走——告訴你一個真實的南方農村》一書的刪改版已在中國大陸公開出版,引起眾多憂國憂民人士的關注。《廣州日報》、《深圳商報》、《城市晚報》、《解放日報》、《新民晚報》《揚州晚報》、《海南日報》、《中國新書》等報刊雜誌曾進行報導和激烈討論。與此同時,由於該書以照片加文字的形式,平面直觀、真實深入地揭示了中國農村的現狀與存在的大量問題,因此受到指責和批駁,被指為「無視改革開放後中國農村的飛速發展」,有對 「三農問題」擴大化之嫌,是否定中國農村改革成功的抹黑之作。

(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41歲的蔡關說:「正月初三就出門,走路出村,坐汽車到長沙,再趕火車。打工苦啊,要是家鄉富裕,誰願拋妻別子去打工?」蔡關是湖南益陽土生土長的農民。26歲南下廣東韶關打工,後來趕上南方城鎮狂賣非農戶口,靠多年在韶關工作的叔叔幫助,蔡關用鈔票使自己搖身一變為「城裡人」。接著,艱苦奮鬥幾年後,他主動下崗回到了家鄉。再接著,用多年打工收得,憑在城裡增長的見識,再籌措資金開了個規模不小的磚窯廠。
  • 在鄉下與人攀談,問起他們心裏最想望的念頭。「啥盼頭?不多,吃好穿好睡得好,就萬事滿意了。還有,兒女能讀上書,以後比我們有出息就更妙了。哈哈。」 這話,或與此大致相彷的話,我至少能每天聽到5次。在中國總人口數里佔了三分之二的農民,絕大多數人的要求並不高啊,溫飽無憂身體好,希望兒女有出息就夠了。
  • 在聆聽到不少聲音之外,我還聽聞了不少故事,故事沉默無語,但故事裡也藏著各類聲音。

    福建仙遊縣為了經濟開發,向下屬某鎮東嶺村的村民強行徵收土地準備建一工業園。因村民人均耕地才2分土地,村民不肯接受協議。縣與當地鎮政府緊急調動600多名「執法人員」到東嶺村「執法」。一時間,村民為一方,執法隊伍為一方,雙方開始「激戰」。石塊上天,尿屎亂飛……最後連縣鎮領導都未能倖免,披上了一身臭烘烘的人糞。

  • 有個在廣東打工的人給我算過一筆帳:城裡人在城市中心廣場上培育管理一畝草坪一年到頭各類費用加起來最貴得花費2000元左右;農村種好一畝地,算上350元的化肥、農藥、種子錢,再加上一年到頭的農工費約450元(農工賤,沒法),共800元。由此可知,城裡的草貴過鄉下的稻!另一個人則告訴我: 「過去是寧要社會主義的草,不要資本主義的苗,而今是寧要資本主義的草,不要社會主義的苗。」——不少地方騰出農田建郊野公園搞綠化。說這話的人還是一個在廣東打工的的他鄉民工。
  • 「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這是句老話,但在而今的農村,仍能經常聽到。這話,難免被眾多的城裡人想當然地認為是農民很懂得讀書作學問的重要性。實際並非如此,而是鄉下人有種傳統的意識:讀書,才能改變他們的命運。
  • 鄉村小學過去年代的民辦教師基本上沒了,但校領導或村幹部的兒女臨時被請去當短時間的老師還是存在。鄉村小學教師一般都住在學校附近,在學校是老師,回到家裏就是農民。 他們在學校裡握著粉筆給孩子們上課,工作之餘回到家裏握起的就是鋤鐮犁耙。這不像城裡的學校,一心一意當老師的極少。
  • 鄉村學校的孩子們除了教科書之外,基本上沒有課外讀物。

    當今中國一年要出版20萬種圖書,但農村學生,一年到頭能看到的課外圖書也許不到1 本。孩子們沒有課外讀 物,大人們則除了從電視畫面裡得知天下大事外,報刊雜誌也極少見到,更別提買本少則十來元多則幾十元的書了。

  • 當城市愈來愈重視環保意識時,鄉村的自然環境卻開始袒露出危機了。

    「要致富,先修路。」越來越多的鐵路開始穿越鄉村,但因鐵路的出現導致的致富優勢還沒袒露出來,舖天蓋地的垃圾已先行了。

  • 10年前,農村的生活垃圾也是極少的,而且許多是可再生利用的垃圾。南方農村早先年一直有積肥的習慣,就是將動植物的屍體 ,再加上生活垃圾放到一個土坑裡或直接拋在化糞池裡,過一定時日的發酵,就成了肥效奇佳的「綠肥」。但現在,這種很繁瑣的積肥方式少有人去理卻了,肥效高但污染嚴重的化肥徹底代替了傳統的農家綠色環抱肥料。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