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如何留住這片綠?

人氣 11
標籤:

  厚厚的留言簿上寫滿了觀衆的觀後感,他們用的是漢語、蒙古語、英語、日語等不同文字,發出的卻是一個共同的聲音:珍惜並留住內蒙古大草原這片綠色,保護北方生態屏障。3月底,一個名爲“曾經草原——內蒙古生態與遊牧文化展”的展覽在北京民族文化宮舉行。在西部大開發的熱潮中,如何讓污染遠離美麗的大草原?這是展覽留給人們的思索之一。

被紙廠污水浸泡的“綠色寶石”

展覽現場有十來位牧民,他們來自位於北京正北800公里處的內蒙古東烏珠穆沁旗。

東烏旗擁有4萬平方公里的優質草原,是目前錫林郭勒盟最好的草甸草原,有“綠色寶石”之稱,動植物資源豐富。2001年大雪災,錫盟範圍內只有滿都寶力格鄉能提供救災牧草,曾每天用20輛4噸卡車拉了3個月,草原上誰都知道“滿都寶力格是個有草的地方”。

然而,東烏旗的草原生態正面臨工業污染的威脅,牧民們正是爲了呼籲“救救草原”而來。

東烏旗是全國最大的牧業旗,在綠色産品和畜産品深加工方面極具優勢與潛力,近年來卻提出了“工業強旗”的口號,於是,伴隨著“招商引資”的步伐,造紙廠、鐵鋅礦、銀礦等先後在草原上出現了。

達木林紮布是東烏旗一戶普通的牧民,他告訴記者這樣一件事:他家門口有一口井,但是已經有好幾年的時間每次打水都要到好幾公里以外。他說,井裏的 水有毒,用井水泡出的茶都沒有茶葉本身的顔色。原因就在於離他家不到400米的那片污水塘,這片污水塘占地近4000畝,裏面全是黑褐色的造紙廢水。不僅是他,所有附近的牧民都要長年累月地忍受著造紙廢水的惡臭,以至於生活在附近的居民白天頭暈噁心,晚上睡不好覺。

曾在去年夏天到東烏旗實地調查的北方交大化學與環境研究所尹承龍博士在一份名爲《好可怕的污水排放》報告中講道,東烏旗澱花漿板廠僅僅是一個中型 造紙企業,但其污水排放量卻驚人,達到280立方米/(噸紙),遠遠高於《造紙工業水污染物排放標準》中規定的60立方米/(噸紙)。更讓人驚訝的是這個 廠排放的污水沒有經過任何設施的處理就隨意排出,污染物超標幾十倍,連距池塘約400米處的井水水質都被惡化。

達木林紮布說,爲這事協商了兩三年也沒有解決,他們下決心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走上了訴訟的道路,2002年8月,達木林紮布等7戶牧民一紙訴狀遞至錫林郭勒盟中級人民法院,提出造紙廠停止污染、恢復原狀等訴訟請求。

不止一個到過東烏旗考察的專家告訴記者,東烏旗造紙廠是打著“西部大開發”的名義從河北轉移到內蒙古的,這個造紙廠曾因造成白洋澱的嚴重污染而被明令取締,然而,如今卻在東烏旗紮下了根。

可怕的是,不獨是造紙廠看中了東烏旗草原,還有那些打著各種旗號的礦廠。

兩年前,一家鐵鋅礦廠在東烏旗滿都寶力格蘇木(鄉)朝布楞草原圈地開礦,因明顯違反建設專案環境保護管理條例而被勒令停産,國家環保總局解振華局 長專門就此事做出過批示。但兩年過去,這個礦廠不僅依然如故,而且還擴大了礦區面積。眼下在方圓1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已經建設了9口礦井,更嚴重的是,他們還計劃在草原上挖水渠引水洗礦。一旦洗礦,日耗水量會在5000噸以上,洗礦廢水將直接排放到草原上,污染草原和地下潛水層。

國家環保總局有關負責人說,對於東烏旗這樣的向西部轉移污染事件,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曾列爲重大污染案件進行查處。之所以久拖不決,是因爲一些地方政府爲了局部經濟利益犧牲環境資源,實行地方保護主義。

錢沒了,可以賺,草原沒了不再來

關注草原命運的,不僅是祖輩生於斯長於斯的牧民們。爲了留住草原上的美麗綠色,很多人都把熱切的目光投向那裏。

“那裏是世界上最美的草原!”30多年前曾在東烏旗插過隊的陳繼群一直這樣告訴別人。如今他是一個職業畫家,人回來了,心好像還留在草原上,草原是他畫作永恒的主題之一。

可是,近年來陳繼群痛心地發現,東烏旗草原上的污染事件愈演愈烈,大自然天成的傑作正在日益失去顔色。他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爲牧民、草原、生靈的命運而奔走呼籲;他把知青們捐資翻譯的蒙語環境法律文本彙編帶回草原,發給牧民,支援他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而我們總是一唱再唱,想著草原千里閃著金光,想著風沙呼嘯過大漠,想著黃河邊啊、陰山旁,英雄騎馬啊,騎馬過故鄉。”幾十年光陰流轉,很多陳繼群這樣的知青依然用滿腔熱血,關注著曾經滋養過自己青春夢想的第二故鄉。

來北京的牧民中,有些不懂漢語,內蒙古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烏雲巴圖成了他們的“傳聲筒”。長期致力於生態文化研究的烏雲巴圖說,內蒙古地區的生態 保護,不僅直接關係內蒙古各族人民的生存和發展,而且對全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具有重大意義。這次展覽引起廣泛關注是一件好事,受益的將不只是內蒙古人 民。

爲瞭解內蒙古草原的生態狀況,去年夏天中國文物研究所專家景愛等一批學者,曾馳騁5000公里深入內蒙古草原考察。這次他們在展覽上的所有發言都 建築在這千里行程基礎上。他們的研究有內蒙古金戈鐵馬的昔日圖景,也有草原碧野黃沙的今日現狀。一群關注草原的人走到了一起,有了這個展覽。

郝冰這位元民間環保組織自然之友的成員,是這次展覽幾乎所有文字資料的執筆者。面對熱情參與的觀衆,郝冰的耳邊總會響起在內蒙古一個孩子的淳樸話語:老師,錢沒了,還可以掙。草原沒了,就什麽也沒有了。

草原何處去,折射出人類何處去

“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是內蒙古草原歷史上曾經出現過的壯觀景象。

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早已向人們敲響警鐘。前不久結束的“兩會”再次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環境和浪費資源爲代價求得一時的經濟發展。

“草原本是人與野生動物的共同家園,這次展覽充分展示了農耕文化與工業文明對生態的破壞。草原向何處去,折射出了人類向何處去,什麽是可持續發展,怎樣實現可持續發展而又保護文化的多樣性等問題。這些問題太值得深思。”國家林業局專家沈孝輝說。

專家認爲,內蒙古應把加快生態環境治理和建設放在突出重要位置,發揮畜牧業得天獨厚的優勢,發展與畜牧業加工相關連的具備國際水平的現代化加工工業,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爲代價。

實際上,對於內蒙古草原乃至整個西部的生態環境,國家都有明確的政策。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大對內蒙古生態建設的支援力度,退耕還林還草、京津風沙 源治理等七大生態建設工程都把內蒙古列爲實施重點,專案覆蓋全區90%的旗縣,投入近40億元。政府以如此大規模的投入進行生態建設在歷史上是空前的。

然而這些保護環境的大手筆,必須有具體實施人的正確理解和執行。否則總會有人在利益的驅動下鑽政策的空子,甚至不惜違法,求一時之利而給草原帶來千古之災。因此,國家環保總局一位負責人特別提出,對基層幹部進行普法教育和生態環境意識教育迫在眉睫。否則,放牧的只見牛羊飼料、種地的只見荒地一片、 開工廠的只見地下礦產、當官的只見幾年政績,那被“淩遲”後的草原終將赤地千里。

東烏旗草原能重現水豐草茂的景象嗎?這個美好的夢想已出現了實現的曙光。修訂後的《草原法》把“保護和建設草原”放在首位,其次才是利用,而且是“可持續利用”,提出了“國家對草原實行科學規劃、全面保護、重點建設、合理利用的方針,促進草原的可持續利用和生態、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而另外一個讓人期待的消息從草原傳來———達木林紮布等牧民起訴造紙廠污染一案已於4月2日開庭。

相關鏈結:

●內蒙古草原作爲華北最大的生態屏障,

起著無可替代的作用。但昔日引起人們無限遐想的廣袤的草原如今面臨著嚴重的生態危機:阿拉善草原基本被沙漠吞噬,達拉特和鄂爾多斯草原幾成荒漠,科爾沁草原所剩無幾,只有錫林郭勒和呼倫貝爾兩大草原還能依稀可見昔日的宏偉英姿。

●在整個內蒙古草原,2000年全區沙漠化

土地面積爲42.08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30%以上,區內沙漠化速度已達每年3145平方公里。20世紀90年代,內蒙古沙塵暴次數已由50年代的每年5次升至23次。

文章來源:http://www.21cnstar.com/  綠色星球

相關新聞
陳萬連墜樓命案 疑是跳樓自殺
售票遊樂區 明年起禁免洗餐具
環保人士分析月餅包裝“大比拼”弊端
報導:加拿大將公布嚴格的汽車排放新標準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