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 logo: www.epochtimes.com

一寒一熱療險症

人氣: 12
【字號】    
   標籤: tags:

人參白虎湯案

  人參白虎湯《傷寒論》方,由人參、石膏、知母、粳米、甘草組成,治傷寒表症已解,熱盛於裏,津氣兩傷,煩渴不解,汗出惡寒,脈洪大者。

  1985年8月17日曾治一男性56歲。患流行性出血熱,住某醫院治療,熱退,尿量等症狀均恢復正常,後遺陽明大熱大渴大汗,已五天未止,曾用西藥治療無法控制,日漸增劇,患者要求中醫中藥治療而來求餘診治。檢查:發育好,精神佳,語言清晰,皮膚濕潤,顏面和全身涔涔汗出,汗珠頻頻而下,患者不時用毛巾揩汗,血壓130/75mmHg,實驗室檢查:血、尿等均無陽性病理改變。脈沉細數,舌質紅,苔薄白。

  此乃高熱表邪已解,餘熱未清,胃燥傷陰,氣陰大傷而渴飲,肺氣不足,衛陽不固,營陰不守而汗出不止。

  治則:清胃熱、養胃陰、佐以收斂。人參白虎湯加減而治之。

  處方:人參15g,生石膏30g,生地30g,花粉15g,萸肉20g,石斛20g,麥冬15g,五味子15g,白芍15g,連翹209,兩劑水煎服。每劑日服三次,服後明顯好轉。

  8月19日復診,上藥服盡,口渴、出汗基本控制,效不更方,守原方繼服兩劑,以鞏固療效。停藥觀察三日,未復發,一切良好。

  此乃高熱消灼胃陰致使陽明燥熱而大渴大汗。治療陽明燥熱大渴大汗非人參、石膏難愈其疾。人參補氣生津止渴,石膏色白入肺胃二經,以清陽明之熱。先師張錫純日:「石膏質重而含脂能清熱潤燥……」。現代藥理研究:生石膏能抑制汗腺中樞。故有清熱止汗的作用。生地、石斛、山萸肉、麥冬、花粉等以清熱養陰生津止渴,白芍、五味子緩急收斂而固陽,所以內熱清、津液生,口渴出汗自止。

   參附湯案

  參附湯方,源于《婦人良方》由人參、熟附子、薑、棗組成,其功能回陽益氣固脫,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症見手足厥冷,汗出、呼吸微弱、脈微等。

  1985年8月13日診治一垂危農婦,已報病危停藥待後事,其病人家屬邀余診,是否有還生之機。余應邀而致,尋問其故,其家人代訴:病者素常體弱,易染疾,8天前聚餐後發熱,腹痛腹瀉,嘔吐黃液,口渴、稍飲水嘔吐增劇,瀉綠黑色水樣便,曾住鄉、縣醫院輸液加抗生素等治療無明顯效果。嘔吐如故,大便失禁,一晝夜腹瀉74次,並帶有白色鱗片膜狀物,近7天未解小便,僅靠輸液維持生命。

余診,兩眼凹陷,睡時露睛,神疲懶言,皮膚瘦癟,腹部凹陷呈舟狀,右上腹部隱疼,壓痛明顯,四肢發涼,時有心煩,微惡寒而蜷臥,稍動軀體則兩眼昏瞀,舌質淡紅而燥,苔薄白中心膩,六脈沉細無力。血壓75/55mmHg,給予參附湯加味:人參、幹薑各15g,桂枝 10g,黃芪、山藥、扁豆各30g,黑附子、山萸肉各20g,藿香、砂仁各12g,水煎頻飲,自中午開始,每10分鐘左右灌服一湯匙,服至午夜後病勢有轉機,大便次數逐漸減少,午夜後至平旦解大便兩次,四肢漸溫,於14日上午開始解小便一次,大便已止,嘔吐緩解,右上腹疼痛基本控制,精神已振。

如法繼服第二煎,並囑間斷灌服淡鹽稀粥一湯匙,與藥液交替服用,以助胃氣,藥盡病除,化險為夷。兩天後開始服半流質飲食,次以軟飯等,一切良好。

  此乃吐瀉過劇,傷津耗液,致使心、脾、腎、陽氣衰微,陰欲脫而陽欲竭之象。《傷寒論‧少陰篇》云:「少陰病,吐利,煩躁,四逆者,死。」又云:「少陰病,惡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此患雖手足發涼,但未過肘膝,說明微陽未絕,同時也未發展到息高氣喘、汗出如珠等陰陽離決、精氣乃絕的地步。

故急予參、附、姜、桂以溫經回陽救逆,桂枝調和陰陽,助薑、附以挽回欲脫之陽,則四肢由涼轉溫,山藥、扁豆、黃芪健脾益氣,緩中利濕。萸肉斂陰生津,助人參救欲竭之陰,則心煩消除。藿香、砂仁芳香化濁以降逆止嘔。

文章來源:華夏中醫網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