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同:過失與缺失

李家同
font print 人氣: 14
【字號】    
   標籤: tags:

我建議我們天主教會至少應該多多地使我們教友關懷全世界,祈禱的時候也不能只提到「國泰民安」為止,我們應該替全世界祈禱。

我曾經比較過我們中文的悔罪經和英文的悔罪經,我發現在英文的悔罪經不僅要對what we have done表示悔意,我們更應該對what we have failed to do表示悔意。也就是說,我們如果做了壞事,當然應該懺悔,如果我們沒有做壞事,但也沒有做什麼好事,我們也應該懺悔。在中文的悔罪經裡,僅提到了我們所做的壞事,而對於我們沒有做好事這一節,卻沒有提到。

所以我們有時會看到教友們對近人漠不關心,對不認識的陌生人更是漠不關心,我們總認為只要我們沒有做錯事,就可以了。至於我們有沒有關心別人,其實是無所謂的,這種想法非常普遍,我們多多少少都有這種毛病,只是在天主眼中,恐怕這是一件嚴重的事。

德蕾莎修女說的話,我們該牢牢記住。她說「愛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關心」。耶穌基督其實早就對這件事情講很清楚了,祂固然說「凡是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替我做」,祂也說了「凡是沒有替最小兄弟做的,就是沒有替我做」,可見得我們漠不關心是一件耶穌基督非常不以為然的事。

有一次我在竹東碰到孫達神父,他同意我的觀點,他認為我們應該將悔罪經中的「過失」改成「缺失」。所謂缺失,就是做得不夠好的意思。

最近一位愛爾蘭籍的歌手邦納(Bono)先生,為了第三世界的債務而四處奔走,見到了美國總統,也見到了教宗和英國首相,他們都支持他的想法;有錢的國家應該不再向窮的國家要債,因為第三國際欠債高達六仟億美金之多,如何還得起?他們不論怎麼努力,都永無翻身之日。這位愛爾蘭歌手四處奔走,鼓吹這種種消除欠債的觀念,頗有成就。

我們的教宗也在各種場合提到第三國際的債務問題,但是我們教友們卻很少知道教宗的想法,我們祈禱的時候,大概都是為了我們的家人或親友,最多也只替我們的國家社會祈禱。至於遠在非洲的窮人,我們大概是不會去關心他們的。

最近莫山鼻給有一個空前未有的大水災,我們整個國家的各個電視台都對這次水災一字不提,也忘了我們在九二一大地震時曾經接受過外國人對我們的關懷,因此我建議我們天主教會至少應該多多地使我們教友關懷全世界,祈禱的時候也不能只提到「國泰民安」為止,我們應該替全世界祈禱。(04/01/2000)@(http://www.dajiyuan.com)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或資料給大紀元,請進入安全投稿爆料平台。
related article
  • 為什麼兇殘文化沒有受到政府的高度重視?原因很簡單:社會的主流人士仍然沒有感到這種壓力。的確,我們一般人被兇殺的機會不大。就像那兩位中學生吧,對於建中同學而言,他們一定會覺得,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他們身上,一女中的同學更加不會有這種恐懼了。我們大學教授中有不少是社會學專家,可是他們也都不會親身地感到這種兇殘事件的可怕性,因為他們極少去KTV,也根本不會去酒廊。
  • 基督徒應該常常低頭問問自己的是:我們相信耶穌基督是天主,但我們有沒有像耶穌基督那樣地愛人呢?
  • 雖然城南舊事借用了小孩子的口吻寫,卻是給我們大人看的,我之所以喜歡看這些故事,因為這些故事寫的全是小人物的故事
  • 不久前報上有一張彩色的大照片,一萬個尼加拉瓜的飢餓兒童排隊領食物,大部分孩子的臉上都含著淚水,如果這張照片打動了很多人的心,使他們增加了一點悲天憫人的情懷,世界上的窮人總有消失的一天。如果大多數的人看了這張照片以後,仍然無動於衷,恐怕一百年後,我們還會看到這張飢童流淚領食物的照片。
  • 美國有二億人口,民間有二億槍枝,看起來,連才出生的小嬰兒都可以配到一枝槍。當年美國人推翻英國暴政,就因為當時的美國人人人帶槍,因此憲法保護美國公民帶槍的權利。理由很簡單,如果美國政府又變成了獨裁政府,老百姓還有機會,推翻政府。他們忘了美國政府武力強大,老百姓有這種槍是無法推翻政府的。
  • 我們對於已經到了末期的病人,應該有一種特別的看法,我們無須再給他們做各種試驗,各種治療,我們最主要的工作乃是要儘量設法減少病人的痛苦,給病人愛與關懷,使病人在有尊嚴的情況之下離開人世。
  • 我最喜歡的推理小說,應該就是「童謠兇殺案」了,理由很簡單,這本書的確充滿了創意。
  • 這個世界如果有很多窮國家存在,他們的國人一定會對耗資億萬美金的奧運會感到不舒服的。奧運會的醜聞提供了一個人類反省的機會,在這個大批窮人處於饑餓狀況的時候,我們該舉辦任何如此豪華的活動嗎?
  • 我仍有一個夢想,在我的夢想裡,這個社會裡充滿了好人,爸爸一定是個好爸爸,媽媽一定是個好媽媽,官員是個好官員,民意代表是個好民意代表,誰也不會用造謠方法獲利,更不會作出兇殘的事。更重要的是,這個社會裡的媒體工作者,都不會做出使人犯罪的媒體。
  • 莎士比亞書店
    那些年,我們沒錢買書,都是從莎士比亞書店的租書圖書館借書看的。那是希微亞.畢奇在歐德翁街(rue de l’Odéon)十二號開的一家書店兼圖書館。在一條寒風凜冽的街道上,有那麼一個溫暖、愉悅的所在,冬天還有一個大壁爐,桌上、書架上,滿坑滿谷的書,櫥窗裡則陳列新書,牆上掛著名作家的照片,有些已過世,有些還健在。照片都像是隨手拍的快照,即使是已過世的,看起來也覺得他們曾認真活過。
評論